2003年7月16日,周杰倫發行了自己的第四張專輯《葉惠美》。
全亞洲超過50家電台同步首播新專輯主打歌《以父之名》,實時統計有超過八億人同時收聽。
那一天,被電台定為「周杰倫日」。
2019年7月16日,周杰倫世界巡迴演唱會南京站開售,不到30秒的時間,兩場所有價位全部售罄。
然而就在十六年後的這個「周杰倫日」,網上開始流傳這樣一句話:
「周杰倫糊了。」
是的,周杰倫糊了。
與現在的流量小鮮肉們相比,他真的糊到撲街。
「微博超話」排名前五的藝人,都有著幾百萬的粉絲,幾百萬的影響力:
而周杰倫呢?
甚至連「微博超話」排行榜前100名都沒能進去。
沒有粉絲日夜打call應援,沒有各大品牌代言加身,就連最代表「名氣」的轉評贊數據都上不了排面。
可即使如此,四年未發片的周杰倫帶著新專輯回歸時,立刻就能問鼎數字專輯銷量頂峰。
他自稱旋律最簡單的《告白氣球》飄遍了大街小巷,唱到了春晚舞台。
不管在哪裡輸入周杰倫,都能看到他屠榜般的存在。
周杰倫不發新專輯的日子裡,華語歌壇看上去一片繁榮。
流量們隨便一首歌都貼著「國際製作」的標籤,數字專輯更是動輒銷量幾百上千萬,分分鐘制霸iTunes榜單,登上國際舞台。
資本紅利當前,粉絲熱情高漲,數據一山更比一山高。
可一旦真正說起歌名,就會發現它們的傳唱度根本出不了飯圈。
歌舞昇平的背後,為何華語樂壇漫長的水逆期依然還是過不去?
不是周杰倫糊了。
是華語樂壇真的糊了。
1966年,14歲的鄧麗君一舉奪下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冠軍。
很快,她的歌聲便唱響台灣,傳遍東南亞,並走向了全世界。
有人說,鄧麗君是流行歌曲的啟蒙者。
也有人說,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六七十年代,寶麗金唱片進駐香港。
彼時的樂壇,還在孜孜不倦地翻唱著日韓hit曲。
被寶麗金簽下的許冠傑像一把巨斧,開天闢地般揭開了粵語流行樂壇的序幕。
1974年,他演唱的《鬼馬雙星》,成為了第一首在英國BBC電台以及香港電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
這個開創了那個香港樂壇黃金時代的男人,是眾多天王巨星的偶像。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已經不再知曉他的名字。
可那首《滄海一聲笑》卻時時被搬到舞台上,歷久彌新。
滄海一聲笑
許冠傑 - 香港情懷'90
而此時香港彼岸的台灣,有一個叫做羅大佑的年輕人,創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歌》。
兩年後,他彈著吉他正式投入了商業音樂創作。
不久,一首叫做《童年》的歌曲刮遍了兩岸三地。
童年
羅大佑 - 2015浙江衛視跨年演唱會
粵語流行歌的崛起,直接推動了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那時的香港影壇呈井噴式爆發,許氏兄弟的草根喜劇片、成龍的功夫武俠片、周潤發的熱血英雄片壟斷了票房排行榜。
華語樂壇人才層出不窮,不斷有新的聲音被送到大眾的耳朵里。
「溫拿樂隊」解散後,譚詠麟開始了自己稱霸樂壇的道路。
每年最少一張專輯,在美國大西洋城連開6場演唱會,譚詠麟所到之處皆受鮮花擁簇。
1983年,在娛樂圈闖蕩了七年之久的張國榮,一首《風繼續吹》以黑馬之態闖入歌壇。
譚詠麟迎來了自己音樂事業上前所未有的勁敵。
「譚張爭霸」正式吹響了號角。
也是在同一年,年僅4歲的周杰倫被母親葉惠美送到淡江山葉幼兒音樂班學習鋼琴。
一顆叫做音樂的種子,就此埋下。
被「譚張」制霸的粵語歌壇,所有香港音樂領域的獎項幾乎都被二人瓜分。
華語樂壇急需新鮮的血液。
1989年,鄧麗君宣布除慈善義演外,再不進行公開表演。
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 - 一封情書
人們還來不及感嘆「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譚詠麟與張國榮便相繼宣布退出了歌壇。
隨後,梅艷芳連開30場演唱會告別舞台,Beyond將事業重心轉移至日本。
有人隕落,就有人新生。
90年代,香港紅磡走出了「四大天王」。
唱功無敵的張學友成為了人們眼中新的「歌神」。
超跳俱佳的郭富城,引領著一代潮流。
影視歌綜合王劉德華,種種成績讓他成為藝人典範。
而擁有著無敵人氣的黎明,整座城市都為他傾倒。
天王更迭換代,還催生出了粉圈鼻祖——追星族。
「四大天王」時代,央視小品《追星族》
在那個沒有網絡信息滯後的年代,我們只能通過電視、收音機和報紙去認識他們。
追星族追星不靠打榜,也不靠數據造假。
張學友唱片銷量一騎絕塵,僅次於美國如日中天的歌手麥可·傑克遜。
郭富城隨便拍一支廣告,就有無數青年湧入髮廊要求剪一個「郭富城四六分」。
香港樂壇鼎盛,就連北京妞王菲也難逃其魅力。
在香港幾經打拚後,她發表的專輯《浮躁》響徹國際,並很快以「The Divas of Pop」的標題登上了美國《時代》封面。
「亞洲天后」地位無可動搖。
而此時的台灣,是屬於李宗盛的。
寫盡痴男怨女眾生相的李宗盛除了樂忠於寫歌,更善於為華語樂壇挖掘一顆又一顆明珠。
1996年,愛上林憶蓮的李宗盛沒有再繼續寫歌,他懷著滿腔愛意為剛加入滾石的她製作專輯。
當愛已成往事
李宗盛;林憶蓮 - 霸王別姬 電影原聲帶
人們來不及惋惜。
因為在同一年,陳奕迅和張惠妹正式出道了。
帶著新人光環的張惠妹第一張專輯便所向無敵。
IFPI榜上連續蟬聯9周冠軍,台灣銷售量達121萬張,全亞洲銷量超過400萬張。
張惠妹的出現,讓華語樂壇開始逐漸從香港向台灣傾斜。
人們都在翹首以盼,等待新一代「大魔王」的誕生。
那個時代的樂壇,就像是創世紀的諸神時代,隨便翻開哪一年的音樂榜單,都是滿屏的神仙打架。
兩次被台北大學音樂系拒絕的周杰倫鬱郁不得志,只能在餐廳打工端盤子。
1997年,在母親的鼓勵下,周杰倫參加了台北星光電視台的娛樂節目《超級新人王》。
很快,吳宗憲就把他簽下做音樂助理。
第二年,他寫出的歌曲《眼淚知道》被劉德華退回。
隨後他為張惠妹創作的《雙截棍》和《忍者》也慘遭碰壁。
吳宗憲說:如果你一周內能寫出50首歌,我就給你出專輯。
一年後,蔡依林、梁靜茹和蕭亞軒先後在台灣出道。
我知道你很難過
蔡依林 - J女神 影音典藏精選
一夜長大
梁靜茹 - 一夜長大
最熟悉的陌生人
蕭亞軒 - 蕭亞軒 同名專輯
1999年,所有人都感覺到,華語樂壇如一隻即將振翅高飛的雄鷹,蓄勢待發。
帶著所有人的期盼,華語樂壇正式邁入千禧年代。
時代的鐘表跨越了世紀,也徹底解開了周杰倫身上的封印。
專輯《Jay》橫空出世。
周杰倫之前,沒有人像他一樣唱起歌來連字都咬不清,也沒有人聽過嘻哈音樂里可以不出現髒字和暴力。
2000年,一向自詡清高的高曉松第一次在KTV里聽到《娘子》便驚了。
那時的他並不認識周杰倫,卻把這首歌連續聽了十遍。
周杰倫是自己的風格,他的歌分成兩類,慢歌非常傳統和東方,快歌用的是他獨特的節奏感,我數過他的拍子,既不是R&B也不是Hip-hop,甚至沒有出處,完全是屬於他自己的節奏。
那一年,21歲的周杰倫開始了他對華語樂壇的革命性改變。
千禧年代的華語樂壇,諸神交戰。
孫燕姿上春晚,開巡演,登《亞洲周刊》封面,儼然已經是登頂的姿態;
我懷念的
孫燕姿 - 逆光
張韶涵在海豚灣漫步雲端,奠定了台灣偶像歌手雙棲的走向;
遺失的美好
張韶涵 - Over The Rainbow
林俊傑人氣直逼周杰倫,王力宏成為了全民優質偶像……
江南
林俊傑 - 第二天堂
那一年,我們交換著彼此歌本和卡帶,然後把喜歡的歌詞抄在喜歡的人的歌詞本上。
那一年,磁帶的A面是《波斯貓》和《寧夏》,B面是《童話》和《兩隻蝴蝶》。
那一年,我們迎來了能夠至少影響華語樂壇20年的顛覆者,那些名字光是念出來都覺得震撼:
林俊傑、孫燕姿、潘瑋柏、S.H.E、twins、蔡依林、朴樹、梁靜茹、王力宏、張韶涵、蘇打綠、王心凌、五月天、楊丞琳……
這些歌手正式進入90後的青春,陪伴這一代人至少十年的美好時光。
可是,誰也無法搶走周杰倫的風頭。
那時的周杰倫,到底有多厲害?
2003年,周杰倫出道第三年,作為入圍者在第14屆金曲獎頒獎禮進行表演。
短短不到6分鐘的時間裡,他以還未發表的《以父之名》的鋼琴部分貫穿了整支曲目,串燒了《爸我回來了》、《心事誰人知》、《忍者》、《阿里山的姑娘》、《雙截棍》、《布拉格廣場》、《爺爺泡的茶》7首歌曲。
觀眾們看著台上的周杰倫,心裡無一不在感嘆。
感嘆原來音樂還可以這麼玩,感嘆原來有人可以這麼拽。
而此時的周杰倫呢,因不滿自己只入圍兩個獎項,直接在舞台上將自己的憤懣唱了出來:
「看見周杰倫三個字只入圍了兩項,我看到很辛酸沮喪……」
表演結束後,他一句話沒說直接轉身走掉了。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
我們從一盒磁帶全班共享的年紀,長成了如今終於有能力購買專輯、聽演唱會的大人。
可是華語樂壇的輝煌,卻再也回不去了。
前不久看綜藝節目,一名選手在看到孫燕姿後激動表白,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原來,那些屬於我們記憶里的美好,終究是成為曾經了。
曾陪伴著我們一起長大的他們,或隱退江湖,或閒野雲鶴。
於是,歌壇便再也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歌壇。
隨著音樂綜藝和選秀的大火,音樂產業重回大眾視野,似有翻紅的跡象。
可烈火烹油下的繁榮,不過是一片虛假。
我們喜歡的還是那些老歌,我們再次愛上的還是那些經典歌手。
假如我是真的
鄧麗君 - 鄧麗君精選1
許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周杰倫家庭美滿忙於享樂。
他收起了昔日裡的年少氣盛,甚至變得越來越溫柔。
溫柔到可以在綜藝節目裡,聽著急於成名的草根們唱著從他的歌里抄來的旋律。
我於是開始愈發想念,當年那個站在直播舞台上怒懟金曲獎的少年,是多麼的意氣風發。
溫柔善意本無錯,錯的是環境太混沌。
土味神曲席捲網絡,粉絲們掐架互罵。
偶像們不需要作品,光是靠名氣便能摘得最佳歌手桂冠,有人甚至可以全程假唱辦完整場演唱會。
審美不斷倒退。
年輕的一代再也無法聽到「天氣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樣的歌。
前段時間,周杰倫在ins上分享了《以父之名》的MV。
他調侃地說,自己很少聽別人的歌。
「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
沒想到,一語成讖。
再新銳再熱門的音樂節目,也不過是在反覆消耗華語樂壇過去幾十年留下的經典遺產。
後來,我們也有幸遇見過有才華如鄧紫棋毛不易的年輕一代,也見證了華晨宇從周杰倫手中接過獎盃的歷史性時刻。
然而這眼前的華語樂壇,就如同歌里唱的那樣:
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
以前是皓月千里,後來是滿天星斗,現在則是寥若晨星。
一個時代似是終結了。
可我們仍然還是懷念那個單純的時代。
那個不需要打榜,沒有流量,沒有虛假數據的年代。
在那個年代裡,歌好是真的,演技好是真的,業務能力好是真的,評價體系也是真的。
回想起幾年前,周杰倫也曾對著鏡頭表達,害怕自己會有過氣的一天:
「我希望不要只是你的青春而已,我希望我是你的一輩子。」
當時覺得好笑,如今再看卻是滿腹心酸。
五月天在歌里唱,「諸神已離開,鬼在狂歡,而人們在糾纏……」
無論我們多麼想時間倒退,但是有些美好,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周杰倫糊了。」
我愛過的華語樂壇,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