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皮影戲,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曾幾何時,鄉村廟會上的皮影表演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項藝術活動。每逢過年過節,人們早早地端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地來到會場,守在「亮子」前,等待皮影戲的開始。只看那藝人手中的皮影,在白色「亮子」上活靈活現地時而漫步,時而刀槍劍影,皮影匠人一邊操縱,一邊用帶有鄉土氣息的曲調唱述著傳奇故事,那聲音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悠揚婉轉,同時伴隨著嗩吶聲、響鑼聲、干鼓聲的齊聲應和,場面真是熱鬧非凡。台下座無虛席,聚精會神地欣賞著一出出好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是人們逢年過年最喜愛的文化娛樂生活之一。
如今,像這樣的場面雖然少見,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文化背景下,皮影戲作為非遺項目得到文化部門的重視,繼續流傳和發揚。一些皮影藝人也煥發熱情,在皮影的發展史上付出自己的努力,姚亞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為皮影默默奉獻,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姚亞生告訴記者,他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對唱大戲、唱皮影十分感興趣,每次有這樣的演出活動,他都會去看、去聽,幾乎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高中畢業後,姚亞生回鄉務農,在農閒時節跟隨皮影大師劉文泰、張守國等老藝人學習皮影演唱。1982年,他在平安縣文化館(現平安區文化館)工作,開始從事皮影雕刻和皮影戲的演唱工作。從此,他與皮影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姚亞生說,在文化館工作期間,以前老藝人們留下的皮影「箱子」一直保存在庫房裡,為了將這些寶貴的財富繼承發揚下去,2000年平安縣文化館組織人員重建起了皮影隊。因為他曾經學過皮影,就擔起了隊里的「把式」(對皮影戲的演唱者兼操縱者的一種尊稱)。「把式」是皮影隊里的關鍵人物,要對每本戲中角色(生、旦、凈、丑)的演唱和操縱做到遊刃有餘。在這方面,姚亞生是行家,自然成了皮影隊里的「台柱子」,隊里的其他人員吹拉彈唱也都在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大家團結協作,配合默契,演出幾本戲已不在話下。在「三下鄉」演出期間,姚亞生帶著皮影隊到各鄉村去演出,一直演到他退休。
退休後的姚亞生依然沒有放棄皮影,他從文化館借出皮影箱,在民間找了幾個過去唱過戲和皮影的老人成立皮影隊,在農閒時節、節假日期間到農村廟會、廣場、社區等地去演出。
姚亞生說,河湟皮影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來越受重視,政府提供了很多表演的機會和平台,安排送戲下鄉。他和團隊里的五個人帶著「箱子」和樂器去演出,大家盡心盡力,非常珍惜每一次機會,只希望把精彩的畫面展現給觀眾,留下對傳統文化的美好回憶。
姚亞生不僅能唱會「耍」,他還從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改編了《劈山救母》《十五貫》《黃草坡弔孝》等傳統劇本,創作新編了荒誕皮影《潘金蓮告狀》等多本群眾愛聽愛看的劇本,這些劇本演出後,受到了許多觀眾的讚賞和喜愛。
「現在我們每年能唱二三十場,除了傳統戲劇,還新編了一些符合當代形勢的本子。」姚亞生說,皮影戲要傳承發展,不光要做好搶救、收集、整理工作,還要根據時代需求不斷創新,這樣才能繼承和發揚好傳統文化。他新編的皮影戲《鄉村除惡記》《共築中國夢》《美麗鄉村》等一經演出,得到了觀眾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評,就連之前不愛看皮影的許多年輕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為了傳播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皮影戲。2005年,姚亞生帶著皮影參加了以「在那遙遠的地方·可愛的青海」為主題的「青海民族民間文化北京行」活動,在北京表演皮影戲,讓首都觀眾一飽眼福。2010年,他又到台灣參加「青海・台灣文化周」活動,把河湟皮影戲的魅力展現給了台灣同胞。
關於皮影戲,姚亞生聊起來滔滔不絕,他向記者講述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平安皮影戲最紅火的年代,每當農閒時節、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那時,一到冬季,村裡喜歡皮影戲的人家,就會請皮影戲班來演出,一演就是好幾天。附近村子的人也會跑來看,小小的戲台子常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每次戲班子來,村裡像過年一樣熱鬧。如今演皮影的人屈指可數,看皮影的人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談到皮影戲的傳承,記者問他有沒有收徒弟,姚亞生不僅感嘆:「現在學皮影戲的人幾乎沒有,傳承存在很大困難。」他說,目前,海東唱皮影的只有六個團隊,而且人員年齡都比較大,像他60多歲的年紀在裡面算是年輕的。傳承遇到困難,在他看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外國文化的衝擊;二是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三是皮影表演無法帶來穩定的收入。姚亞生說,學唱皮影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除了會耍,還要背會劇本、懂戲情,否則,耍皮影時把「梢子」(皮影的頭)戴錯,就會鬧笑話。即便全部學會當上「把式」,一年下來唱個二三十場,收入也不多,無法維持生計。因此,沒有人願意學。
姚亞生耍了一輩子「影子」,愛了一輩子「影子」。對於皮影戲,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如今,看到願意學皮影戲的人寥寥無幾,他很著急。他說,隨著電視、網絡等諸多新媒體的不斷湧現,喜歡看皮影戲的人少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就是來看個稀罕,圖個熱鬧。而且唱傳統皮影,年輕人也看不懂,每次演出,台下坐的都是些老年人。
姚亞生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這一輩藝人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要想發揚傳承好皮影戲,就要改變思路,不斷創新,讓年輕的一代人走近皮影,了解皮影,喜歡皮影。(記者 徐麗芳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