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北伐最大受益者竟是蜀漢的囚犯?只要北伐就大赦,罪犯笑哈哈

2019-10-13     國史拾遺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季漢,那就是:北伐!)

北伐,是季漢集團最壯烈的讚歌,從諸葛亮鞠躬盡瘁六出祁山,到姜維矢志不渝九伐中原,這段歷史有著太多金戈鐵馬和振奮人心的故事。

(六出祁山的諸葛亮,真正做到了為季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許有人會批評季漢窮兵黷武,白白的耗費自己的國力,但丞相的《後出師表》就點明了季漢立國之本:以戰立國。沒辦法,季漢和曹魏的實力對比實在太過懸殊,如果雙方都沉下心來搞發展,季漢與曹魏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只有北伐才能有一線生機。所以北伐對季漢來說就是一杯鴆酒,不喝肯定會渴死,喝了可能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挺過來,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堅定的北伐,從未改變。

既然北伐對季漢如此重要,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排除軍方(畢竟戰爭可以直接給他們帶來功績,所以武將們是支持北伐的)外,季漢北伐誰得到的好處最多?

(劉禪實在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對他來說窩在益州當皇帝似乎也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

有人說肯定是劉禪和季漢的官員們啊!北伐成功,領地擴大,朝廷得到的人口、賦稅也就更多,這不正是他們所希望的麼?那還真的未必,因為劉禪本身並不是一個進取精神很強的皇帝,守著益州這一畝三分地對他來說也挺好,攻城略地他高興,窩在益州當天子倒也不壞,所以對於北伐,劉禪並不像諸葛亮或姜維那樣迫切。

(譙周:季漢反對北伐第一人)

那季漢的大臣們呢,非但不支持,實際上內心還頗多排斥,對於土著官員來說,本來就對外來勢力奪取他們本土人的蛋糕頗多不滿(季漢政權有荊州、益州和東州三個勢力,執政者的方針是以荊州派為主,拉攏東州派,打壓益州派),偏偏益州派人還最多,您想想打仗肯定益州人是大頭,沒什麼權勢還得當炮灰,益州的官員們對於北伐的態度也就可見一斑。諸葛亮在世時還不敢說什麼,到了費禕和姜維時反戰的聲音就逐漸占據主流,可見官員們對於北伐的國策也未必有多支持。

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官員,那誰是北伐真正的受益人呢?是囚犯。

有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囚犯和北伐有啥關係?還真有,您聽我慢慢給您解釋。首先咱們來看一個有趣的事實:在諸葛丞相執政的十一年裡,季漢只進行過一次大赦,而在丞相死後的三十年內,大赦的次數竟然達到了十次之多!

(大赦天下,只要不是犯謀反等大罪都能減免,所以我們把性質嚴重的罪行叫做「罪在不赦」)

問題來了,何為大赦?大赦某種意義上是對國家法律的踐踏,它是皇帝凌駕於法律對罪犯的一種恩賜。在大赦期間,判刑蹲監者一律給予赦免或減刑(畢竟是封建時代,雖然說什麼依法治國,但皇帝一句話就能讓法律失去效力)。所以囚犯們最盼望的是啥?大赦。本來犯了死罪,現在趕上了大赦就能減免刑罰豈不爽歪歪?

大赦的好壞很難斷定,有蒙受不白之冤者遇大赦可活命,但也有橫行不法者乘著大赦鑽法律的空子。東漢末年朝政混亂,有宦官就把即將要大赦的消息告訴巫師張成,張成大喜,讓自己的兒子把仇家給殺了,就為了等大赦來臨免死。

(諸葛亮強調:開誠心,布公道,依法治國,對踐踏國家法律的大赦很是不以為然)

所以諸葛亮對大赦並不感冒,在他執政期間從不大赦,唯一一次還是劉禪繼位的時候,《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後主襲位於成都……大赦,改元。」

只有依靠法律嚴明才能獲得民心,而像大赦這種「小恩小惠」本身就是對法律的破壞和踐踏,這對崇尚「依法治國」的諸葛亮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當年丞相厲行法治時就很是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滿,法正甚至還寫信給諸葛亮說:「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馳禁以慰其望」(《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勸諸葛亮要拉攏蜀地民心,用法寬鬆。而諸葛亮也回了一封信,這就是著名的《答法正書》:「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諸葛亮認為治理國家切忌不可用小恩小惠,因為你用職位去恩寵下級,等到賞無可賞時他們就會滋生懈怠、輕視之心(也就是一碗米是恩人,一斗米是仇人),只有執法嚴明百姓們才知道什麼是恩德。秦法嚴苛,所以劉邦採用寬鬆的環境來拉攏人心,而劉璋卻「仁弱」,所以導致蜀中法治不嚴,百姓不畏其威,不懷其德,叛亂不止。現今天下大亂,正需要嚴正法紀,開誠布公!

(不管是馬謖還是李嚴,只要觸犯法律,一律依法處罰)

事實證明諸葛亮是正確的,他堅持「治亂世用重典」,僅僅數年就讓季漢成為了一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國家。為了「有法可依」,他和法正、劉巴等人制定《蜀科》作為一國之法,堅持季漢從「人治」向「法治」轉變。為了「執法必嚴」,諸葛亮要求執法公平公正,做到「賞不遺遠,刑不阿貴」、「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即使馬謖是自己最看重的親信,但丟了街亭犯了軍法,殺!李嚴和他同為託孤重臣,但故意矯旨殆誤戰機,諸葛亮上疏請求後主將李嚴廢黜流放梓潼。第一次北伐失敗,他上《街亭自貶疏》,檢討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不能訓章明法」、「授任無才」自請貶官三級。諸葛亮並不講究什麼「刑不上大夫」,在法律面前人人皆平等,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公平公正,被他責罰過的人都無怨恨,誠心改過,「法加於人而無怨者」。

(諸葛亮治國:兼取儒法,在強調嚴正法紀的同時也強調對百姓的教化)

諸葛亮執政也並不只強調刑罰,無視德治。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始終強調要「教令為先,誅罰為後」(《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教令第十三》),對民眾進行教育,重視對民眾的教化,真正做到了「執法公允無私,使民眾心悅誠服」,連對諸葛亮評價不高的陳壽也說「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所以諸葛亮執政期間季漢從不大赦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在丞相去世之後,季漢卻一改以往輕易不大赦的習慣,頻繁進行大赦,大赦次數之多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第一次: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大赦。大赦原因:丞相去世,北伐宣告失敗,為了穩定人心季漢宣布大赦。

第二次:延熙元年(即公元238年),大赦。大赦原因:冊立皇后和太子,這時舉國歡慶的大喜事,所以宣布大赦。

第三次:延熙六年(即公元243年),大赦。

第四次:延熙九年(即公元246年),大赦。

(司馬懿用假痴不癲的計謀騙過曹爽,此後司馬家獨掌曹魏大權)

第五次: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大赦。大赦原因:曹魏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懿誅殺曹爽三族,曹魏政局動盪,敵國大將夏侯霸前來投奔,本著「敵人反對我們就要歡迎」以及對曹魏的幸災樂禍,季漢宣布在這一年大赦。

第六次: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大赦。

(在費禕死後,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開始多次北伐,在此關鍵節點,朝廷宣布大赦)

第七次:延熙十七年(即公元254年),大赦。大赦原因:執政大臣費禕在酒席上被刺客刺殺,朝中動盪不安,姜維首次北伐攻破河關、臨洮兩縣,再加上此前投降的狄道縣,雖然最終沒能守住三縣土地,但姜維還是將這三個縣的百姓遷徙入蜀,在這內外皆動盪不安之際,劉禪為了穩定人心宣布大赦。

(段谷之戰鄧艾把姜維殺得大敗,這在季漢引起軒然大波,為平息民憤朝廷宣布大赦)

第八次:延熙十九年(即公元256年),大赦。大赦原因:段谷之戰姜維慘敗,季漢死傷者甚重,國內對此怨恨憤怒,為了平息百姓們的怒火朝廷決定大赦。段谷之戰也是季漢自夷陵之戰後最慘痛的一次失敗,戰死將佐就多達十幾員,士兵數千人,從此後季漢對於北伐的反對者日多。

第九次:延熙二十年(即公元257年),大赦。大赦原因:曹魏淮南發生叛亂,姜維再次出兵關中。站在季漢的角度上來說看著曹魏發生內亂當然是一件很爽的事,但大將軍姜維再一次北伐也讓民眾們厭倦疲憊,士氣低迷,所以為了振奮精神,季漢宣布大赦。

第十次:景耀元年(即公元258年),大赦。大赦原因:瑞星出現,改元。

第十一次: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大赦。

第十二次:炎興元年(即公元263年),大赦。大赦原因:曹魏三路大軍伐蜀,值此危急存亡之際,為了激發季漢人民愛國熱情,抵抗曹魏的侵略,朝廷宣布大赦。

(頻繁的大赦只會白白便宜那些囚犯,而且嚴重地傷害了蜀漢的法度)

如此頻繁的大赦,可以看出蜀漢後期法治紊亂,早年間丞相所強調的法治早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所以我才說北伐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那些個罪犯。犯法了又如何,殺了人又如何,反正朝廷要大赦(而且還大赦了這麼多次),多大的罪都能免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季漢後期要如此頻繁的大赦呢?還是因為北伐。

(姜維北伐多年,寸土未克,多年的征戰已經讓季漢疲憊不堪,統治者只能頻繁大赦來爭取民心)

季漢建國初期,立國之本就是克復中原,匡扶漢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等人先後去世,季漢慢慢從理想回歸到了現實: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個時候的屢次北伐,只會造成本來就國小軍弱的季漢更加疲敝不堪,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儘管我們以後來人的角度看姜維是多麼的悲壯,他頂著國內大臣的不理解繼承丞相遺志毅然北伐,但對於當時的國民來說,大將軍這樣三番五次的北伐又沒什麼戰果,就是嚴重損害自身的利益。由於多次北伐,季漢慘到了什麼程度?「時兵車久駕,百姓疲弊」、「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當年政治清明,民眾安居樂業的樂土竟然變成了這副田地,真不知道泉下有知丞相該有多難過!

(北伐—百姓反對—大赦—接著北伐,這已經是季漢末年的惡性循環)

所以在國人多有不滿的情況下,季漢的統治者們不得不釋放更多的善意和恩德,多次大赦來消弭百姓們的怨氣。咱們看看季漢的這幾次大赦,從建興十二年到延熙十七年,大赦的次數大概是三年一次(這時候的執政官員是蔣琬和費禕,雖然也有北伐,但是次數不多,程度也不大,所以大赦的頻率不高)。但從延熙十七年開始,大赦的頻率就到了驚人的一年一次,這段時間也正是姜維和陳祗兩個主戰派一主內、一主外的時期(姜維幾乎年年北伐,國內的矛盾瞬間爆發,朝廷不得不多次大赦),這樣的頻率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不多見。

由此看見,季漢的如此頻繁而密集的大赦和北伐是分不開的,但這樣真的對季漢有好處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YJ0xm0BMH2_cNUgiq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