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走廊遇見賈導,在電影宮咖啡區遇見賈導,在「江湖兒女」餐廳遇見賈導,甚至在某個不經意的轉身間亦能遇見賈導......
確實是轉身就遇見(手機拍攝)
可以說,在平遙國際影展期間,「遇見賈樟柯導演」,是一件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情。
因為他在影展期間,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在媒體證件辦理區遇見過,他來叮囑工作人員接待媒體的一些事宜;在「小城之春」影廳遇見過,他親力親為地主持著每一場電影「首映」的交流;在電影宮咖啡區遇見過,他腳步匆忙地趕往新聞中心;在新聞中心遇見過,他主持著部分電影發布會;在露天電影放映場地的大銀幕前遇見過,他頂著寒風輕柔地說著與電影有關的話語;在大師班遇見過,他跟資深電影人暢談,語氣中總有一股謙卑。
但凡參與過平遙國際影展的影迷,或多或少都有見過賈樟柯導演吧。
也正是在這種稀鬆平常的遇見里,我們足以看到賈樟柯導演對平遙國際影展所付諸的努力。主持首映、主持大師班、主持發布會、接待電影人、組織飯局、帶著影迷們「蹦迪」,這些看得見的事務,賈樟柯都親力親為。
而那些為平遙國際影展順利舉辦所做的「看不見的事務」,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多且複雜。
說「平遙國際影展是賈樟柯一己之力辦成的」也好,說「賈樟柯就是平遙國際影展的名片」也好,都不為過。因為他為影展傾注的心血與精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更傾向於這樣一種說法:「賈樟柯就是平遙國際影展的靈魂。」
第三屆影展上的賈樟柯(手機拍攝)
是的,這位曾經執導過《小武》、《站台》、《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電影作品的導演,通過自己的強大能力,將平遙古城打造成了影迷心目中的「影展聖地」。他曾說過,要讓平遙國際影展既有「電影」又有「節」,努力保障影展的純粹之餘,也讓影迷們感受到電影帶來的如節日般的氛圍。
綜合我個人的參與體驗以及其他媒體朋友的感受來看,賈樟柯導演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在我個人的感受里,平遙國際影展是國內幾大電影節里「氛圍最濃」、「味道最醇」的。
去年的露天放映映前交流(手機拍攝)
一方面,平遙國際影展的場地相對集中,影迷們、電影人們就能聚在一起看電影、聊電影,像極了我記憶里小時候鄰居們聚在一起談天說笑的氛圍,溫馨且溫暖。另一方面,平遙國際影展所放映的電影通常會很照顧國產小眾作品、照顧新人導演、照顧文藝類電影,儘管片子有優有劣,但大多數還是蠻符合我個人的欣賞口味。
其中,平遙國際影展最讓我羨慕的,永遠是那些年輕的、活力十足的新人導演。他們拍攝了自己的電影作品,能夠在影展上放映,接受觀眾們的檢閱。儘管作品質量不一,但至少完成了一次作品創作,不管怎樣,大概都是有收穫的吧。
在幽靜的餐館遇見小田切讓,在胡同的拐角遇見謝飛老師,在燈光亮起的影廳發現坐在旁邊的演員趙濤,在小城之春、電影宮、新聞中心多次遇見賈樟柯導演……這些當然能豐富平遙之旅,但卻比不上那些帶著作品放映的年輕導演帶給我的觸動。
比如今年的《我們四重奏》,導演王磊「邊工作邊拿著4000塊的相機拍攝」的故事,就很激勵人心;
《我們四重奏》海報
比如《不期而遇的夏天》,導演易寒講述的就是我這個南方影迷所熟悉的故事與人物,看得親切又感動;
《不期而遇的夏天》海報
還比如《野馬分鬃》、《漢南夏日》、《藍色列車》等電影,都是被影迷們津津樂道的作品,也是能給我們不少啟發的作品。
就像前面提及的那樣,平遙國際影展已經是無數影迷心目中一個「影展聖地」。我們在這裡相遇或相聚,在這裡看電影、聊電影,在這裡有說、有笑、有淚,身心完全沉浸在「電影」二字帶來的氛圍里,體會到的是久違的輕鬆與自由。
在我看來,平遙國際影展是一個了不起的影展,而賈樟柯導演則是一位了不起的導演。
可即便是這麼一位了不起的導演,在有些時候,也會顯得疲憊與無力。
就在昨天(2020年10月18日),賈樟柯導演在已然空蕩蕩的平遙電影宮新聞中心發布台上,對著留下來的媒體說了這麼一段話:「可能今年是我們這個團隊做的最後一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
賈樟柯導演宣布決定
在場的媒體聽到之後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這個決定來得很突然,更因為,這意味著賈樟柯不再參與平遙國際影展。
得到消息的媒體或影迷們更是感到驚訝又惋惜,甚至不免有人覺得悲傷。這倒不是多愁善感,而是大家都明白:沒有了賈樟柯的平遙國際影展,相當於沒有了靈魂。
不乏有人猜測:是不是賈導遇到了一些無法言說的壓力?
也有人表示理解:這些年賈樟柯導演為影展到處奔波,確實太累太辛苦,該歇一下了。
賈樟柯的妻子,演員趙濤則發了一條這樣的微博:「再見平遙影展!賈導再也不用為影展求人了,也終於可以睡覺了,我還挺開心的!」
演員趙濤微博截圖
我想,我們不必去揣測賈樟柯導演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儘管這樣的決定很讓人感到惋惜與遺憾,但也要尊重賈導的選擇,更要祝願他能夠越來越好。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著趙濤老師發的那條微博的內容,總還是會有些傷感。
向來擁有強大語言表達能力的賈樟柯導演後面還補充了一段話:
「我記得去年張藝謀導演在開幕式上勉勵平遙國際電影展要辦下去,要辦一個有影響力的影展。電影展是一代一代人要往下辦的,它不是一個人,這個機制也不應該是離開一個人就不能再辦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早離開,早培養新的團隊,讓新的團隊接手,讓平遙國際電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讓它獲得獨立的生命力這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們選擇在它強壯的時候離開。」
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能讓人繼續保持樂觀與希望,但再多的理解,再多的樂觀,似乎也還是會有一份「意難平」的內心感受。
說實話,我很喜歡「平遙」這個名字,我也很喜歡平遙國際影展。
也許,影展還將繼續,但那份味道,大概很難再續了吧?
想起去年在平遙國際影展「小城之春」影廳看到的一句話:
「像是喝醉,像是做夢,這時候,月亮升的高高的,微微有點風。」
謝謝賈樟柯導演,謝謝平遙國際影展。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除手機拍攝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