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快餐時代,你手機里還有幾首老歌周杰倫,蔡依林老狼朴樹……

2019-07-21   亂舞者ol

逛街的時候,突然聽到《那些花兒》,就站在那裡聽完了。好像好久沒沉下心,安安靜靜聽一首歌了。還是老歌耐聽啊,回去就把手機里的歌全刪了,下了以前的那些老歌,真是念舊。

在這個音樂快餐時代,你還記得聽羅大佑、許巍、崔健、竇唯、老狼、朴樹的日子嗎?

許知遠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2000年,羅大佑在上海開演唱會,一群年輕人坐著綠皮火車南下,大家一夜未眠,在燈火通明的車廂里高唱羅大佑的歌,他也是其中之一。

無數像許知遠一樣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到上海,只為一睹偶像的風采。

大家對羅大佑的音樂痴狂,是因為他總能唱出他們內心的迷茫,像一盞指路燈,撥開雲霧。他也被當作精神偶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其實羅大佑,只是萬千精神偶像的一個縮影。

時勢造英雄。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原創音樂,而這些原創音樂,就是時代精神的折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過去近40年,華語原創音樂那些高光時刻。

如果你曾經歷過,那是多麼幸運。

如果沒有,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感受到那些年錯過的華語原創音樂,有多震撼。

羅大佑

1982年,還在做醫生的羅大佑,把自己寫的demo寄給幾家唱片公司,結果全部吃了閉門羹。

最後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剛成立不久的滾石,滾石答應給他出唱片,但不保證效果。

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這張唱片投入市場後賣出15萬張,其中《之乎者也》更是引起了空前的反響。

羅大佑在裡面唱,「現在聽聽我們的青年他們在講什麼,但是要想想到底你要他們怎麼做。」

聽慣了風花雪月,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音樂也可以用來表達情感。

恰逢那時社會風氣比較保守,《之乎者也》的出現,就像一場及時雨,給迷茫的年輕人一個出口。一夜之間,頂著爆炸頭,戴著黑色墨鏡的羅大佑,擁有了無數追隨者。

羅大佑的歌,不唱男歡女愛,而是對準時代。

比如他唱《現象七十二變》,「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一字一句,就像一把剖析現實的刀。

在眾人眼裡,年輕時的羅大佑敢怒敢言,也被譽為「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

可前些年,羅大佑接受採訪時卻說,「當時壓力真的很大,很多人希望你繼續出歌,我也算豁出去了。」

「豁出去」的羅大佑,更多源自一份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也就不難怪,他的歌,能影響一個時代了。

1986年,羅大佑開始了四海為家的漂泊之旅。

也是在這年,一個叫崔健的年輕人,在北京工體吼了一嗓子《一無所有》,全場為之沸騰。

這一聲粗獷的吶喊,讓崔健成為中國搖滾樂的鼻祖。之後,《一塊紅布》也成為經典。

崔健的走紅,是有跡可尋的。當時,人們渴望個人價值的表現,在藝術領域,搖滾樂就是最好的選擇。

那時主流音樂市場,是鄧麗君的情歌天下,異軍突起的搖滾樂,不僅和主流音樂相悖,那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吶喊,格格不入的長髮與鉚釘,也都在張揚著「我和世界不一樣」的個性。

就這樣,在崔健的影響下,一大批優秀的搖滾音樂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許巍聽了崔健的歌,立馬投入到搖滾的浪潮中,汪峰組建了鮑家街43號,鄭鈞帶著一張《赤裸裸》來勢洶洶.....

竇唯,何勇和張楚也是其中的佼佼者。1994年春天,他們同步推出搖滾專輯,因為同屬魔岩唱片,江湖上稱之為「魔岩三傑」。

1994年底,「魔岩三傑」在紅磡舉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演出。

演出之前,他們在香港的名氣還不是很大,不少人是抱著看笑話的姿態去的,結果大開眼界。

就拿竇唯那首《高級動物》來說吧,當他在台上沉吟著各種形容詞時,台下的人驚了:原來搖滾樂,不止Beyond一種。

短短3個半小時,在場的人無一不被三個年輕人的音樂所感染,大家肆意吶喊,熱情搖擺,宣洩著自己的全部熱情。

那是中國搖滾樂的高光時刻,也是中國搖滾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搖滾樂進行得如火如荼,這邊校園民謠開始悄悄流行。

上個世紀90年代,大量港台音樂湧入內地,文藝青年們也學著用柔和的曲風來寫歌。當人心開始浮躁,簡單質樸的民謠就成為一劑治癒「良藥」。

老狼和高曉松,是校園民謠的靈魂人物。

這倆人的緣分還要追溯到80年代末。那時候,高曉松組了一支樂隊,找來老狼當主唱,兩人慢慢變成摯友。

1994年,老狼唱了高曉松寫的《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一炮而紅,校園民謠也迎來了黃金時代。

《同桌的你》是高曉松在給初戀梳頭時,靈光一現的產物。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是臨畢業的前一天,高曉松大學上鋪給他打來電話,請他參加畢業典禮(高曉松大三退學)。高曉松當時特別感動,立馬拿起紙筆,寫下了大學時的兄弟情。

這兩首歌,就是當時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除了老狼,高曉松還帶火了葉蓓。葉蓓大二時去酒店唱歌勤工儉學,恰好碰到高曉松一行人去玩,後者一聽這姑娘的聲音不錯,就留下了聯繫方式。

後來高曉松給葉蓓寫了那首《白衣飄飄的年代》。

朴樹算是90年代校園民謠的後起之秀。

1999年,《那些花兒》問世。

這個年輕人,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可一開口,就勾起了所有人的回憶,我的那些花兒,她們在哪裡呀,她們都老了吧.........

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抱著吉他對心愛的姑娘唱民謠,才是年輕人的正確打開方式。

2000年,校園民謠進入最後的輝煌,音樂市場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洗牌後,R&B和Hip-Hop成為主流。

2001年,周杰倫帶來一首《雙截棍》,前所未有的音樂風格,讓年輕人們耳目一新。

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成長環境寬泛,追求個性和自我,這些在《雙截棍》里都能找到。於是,周杰倫特立獨行的音樂,成為無數人的精神食糧。

那一年,周杰倫22歲。

在此之前,他的音樂之路一波三折。遇到吳宗憲之前,一直懷才不遇,好不容易被吳宗憲看中,給天王天后寫的歌卻頻頻被退。

好在是金子總會發光,《雙截棍》後,周杰倫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代,創造了無數輝煌。

比如2003年,周杰倫發行新專輯《葉惠美》那天,全亞洲就有超過50家電台,8億聽眾在收聽。

至於後來引起轟動的《青花瓷》《牛仔很忙》《發如雪》《七里香》等等,就不必多說了。2004年是超級神奇的一年,這一年有SHE的《波斯貓》,周杰倫的《七里香》,林俊傑的《江南》,飛兒樂團的《我們的愛》,張韶涵的《歐若拉》,潘瑋柏的《不得不愛》,胡彥斌的《紅顏》,黃義達的《那女孩對我說》,羅志祥的《戀愛達人》,阿桑的《一直很安靜》,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容祖兒的《揮著翅膀的女孩》,范瑋琪的《最初的夢想》,王心凌的《第一次愛的人》,孫燕姿的《遇見》,梁靜茹的《寧夏》,金莎的《空氣》,何炅的《梔子花開》,陶喆的《就是愛你》,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陳奕迅的《十年》,蔡依林的《愛情三十六計》,F4的《流星雨》,5566的《我難過》,朴樹的《那些花兒》,阿杜的《堅持到底》,薛之謙的《認真的雪》,五月天的《倔強》,王菲的《旋木》,刀郎的《衝動的懲罰》,楊坤的《無所謂》,許慧欣的《七月七日晴》,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這裡面差不多每一張專輯,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巔峰中的巔峰!

當年周杰倫橫空出世,有人說他就是曇花一現,可一直到今天,周杰倫依舊很火。究其原因,或許他的一句話就是答案,他說:「我的歌,在反映社會。」

像是08年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專門寫了一首《稻香》來撫慰人心。

他深諳音樂是「藥」,可以用來療傷。能在歌里找到精神寄託,這也是大家痴迷周杰倫的原因吧。

當我們還在聽著周杰倫時,時間不知不覺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身處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物質條件優渥,加上信息爆炸,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就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在音樂領域。

如今的音樂市場,種類繁多,再也不是一個偶像的時代了。年輕人會根據自己的處境,去選擇契合自己的原創音樂。

2015年,陳粒推出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如也》,短短3天,就拿下「網易原創榜」冠軍,人氣水漲船高。

也是這張專輯裡的《歷歷萬鄉》,唱出了無數在外漂泊的年輕人的心酸。

我們聽著那句,「她嘗遍了每個異鄉,限時贈送的糖。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懼歲月長,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的不一樣。」眼角濕潤。

年少痴狂,去異鄉獨自闖蕩,後來才發現,理想這兩個字太過沉重......

17年夏天,名聲大噪的陳粒已經做了《快樂男聲》的評委,與此同時,一個叫毛不易的年輕人,抱著一把吉他,站在了另一個《明日之子》的選秀舞台上。

這個看起來靦腆的大男孩,唱了一首《假如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我的第一選擇不是去環遊世界,躺在世界上最大最軟的沙發里,吃了就睡醒了再吃先過一年。」

不少年輕人驚了,「是誰在偷窺我的內心世界???」一夜之間,這個94年的大男孩火了。

後來我們在毛不易的《消愁》里,又聽到了自己,他唱,「當你走進這歡樂場,背上所有的夢與想,各色的臉上各色的妝,沒人記得你的模樣......」

這不就是每一個「臉譜化」的我們嗎?我們隱藏起最真實的一面,每天在社會上充當著各種角色,唯獨不是自己。

也是在這一年,沉澱了5年的《中國好聲音》冠軍梁博,帶著一首原創《男孩》登上了《歌手》的舞台。

開嗓就讓人淚奔了,「曾經意外,他和她相愛,在不會猶豫的時代,以為明白,所以愛得痛快,一雙手緊緊放不開,心中的執著與未來。」

被梁博微微粗獷又乾淨的聲線震撼到的同時,你是不是也想起了曾經愛過的那個姑娘?

記得未成名時,毛不易說,「如果可以,我希望更多人聽到我的歌。」

我們這些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每天穿梭在水泥森林裡,會有迷茫和困頓的時候,也會有充滿鬥志的時刻,這些瞬間,我們都希望能有感同身受的人,把我們的心聲寫出來。

從周杰倫到陳粒毛不易梁博......隨著時間的流逝,年輕人對原創音樂的需求沒有變,它還是時代的剛需。

但也有很多東西變了,音樂傳播的媒介從MP3換成了網際網路,一張CD,一場紅磡已經不足以聚焦。

坐下來聽聽老歌,喝杯茶慢慢的感受時光倒流!我們的青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