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皇太后,清朝第一賢后,一部《康熙王朝》讓人們記住了這個慈愛睿智的老太太)
說到清朝第一賢后,首先印入腦海的肯定是孝莊太皇太后,這位老婦人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在殘酷的政治環境下含辛茹苦哺育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把老太太睿智、慈愛的一面刻畫得淋漓盡致,也正是有這麼一位優秀女政治家的教導才培養出了康熙這個千古一帝。
(但除了正面歌頌,孝莊的八卦一樣多多,她和小叔子多爾袞、洪承疇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但除了正史的讚頌外孝莊的感情軼事同樣讓我們津津樂道,大熱的電視劇《孝莊秘史》讓人們了解到這位女強人同樣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感情糾葛,除了和洪承疇不清不楚(有傳言是孝莊勸降洪承疇)外,有關孝莊最大的八卦就是太后下嫁:在皇太極死後,守寡的孝莊為了安撫大權在握的小叔子多爾袞嫁給了他,這事兒擱在任何一個朝代都足以驚天動地。
拋開電視劇里孝莊和多爾袞戀人的設定,太后下嫁的傳言究竟是怎麼來的,有事實依據麼?
(張煌言的一首詩開啟了軒然大波:寡居的太后竟然嫁給了自己的小叔子?這是何等不知廉恥!)
直接說法來自南明愛國詩人張煌言,這位大爺在詩集《奇零草》中有《建夷宮詞》十首,其中就有「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來嘲諷孝莊寡婦竟然嫁給小叔子讓天下人恥笑。
(多爾袞也由「皇叔父攝政王」成了「皇父攝政王」,這更坐實了傳言,裡面要沒點貓膩誰信啊?)
而多爾滾的身份變化也足以證明這個事實,順治五年多爾袞由皇叔父攝政王升級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元年多爾袞因功勳卓著被封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由成為皇叔父攝政王),這個稱呼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畢竟有了皇父,那作為皇母的孝莊呢?兩人必定是有了婚姻關係和既定事實才會如此自然而然,不然順治沒事認個爹來噁心自己母親麼?要知道這「皇父攝政王」可不是隨便喊的,這可是讓皇帝認了個爹啊!其中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連朝鮮人都心領神會,順治六年清廷派遣使者前往朝鮮,結果朝鮮國王看見「皇父攝政王」這個詞便傻了眼,問大臣這是咋回事啊?大臣解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日『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雲。』」另一個大臣則神補刀「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於是國王恍然大悟:「然則二帝矣!」 不用解釋了,大清有兩個皇帝,一個老子,一個兒子!
(按照滿洲的習俗也正常,皇太極不也娶了哲哲、孝莊和海蘭珠姑侄三人?)
這事兒要放在在講究禮義廉恥的明朝會掀起滔天巨浪,但在滿清卻很正常,為啥?因為在入關前滿族過的是躬耕漁獵的苦逼生活,生產力的低下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讓滿人對人口需求十分強烈,為了鼓勵生育為部落誕育有生力量,什麼父死娶繼母,兄死娶嫂子的行為在匈奴、鮮卑、突厥和蒙古等少數民族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皇太極自己就娶了哲哲和孝莊這對姑侄,康熙甚至娶了自己的姑姑,這貨還振振有詞解釋說:「夫同姓不婚,謂母與姐妹及己所生之子女也。若姑者,既非我母,又非我女,抑更非我同生之姐妹 , 雖納之,庸何傷?」可見多爾袞娶嫂子符合滿洲傳統,貴族們也不會有什麼意見。
(孝莊死後也沒有和皇太極合葬,這要不是心裡有鬼還是什麼?)
更何況孝莊太后死後還沒有選擇和皇太極埋葬在一起,而是埋在順治孝陵南方,這也不禁讓人們起疑:是不是你孝莊覺得下嫁多爾袞心中有愧,所以才不敢和皇太極一起合葬?而且順治和孝莊這對母子之間相處的並不愉快,按理來說孝莊含辛茹苦把福臨拉扯大,這對患難母子肯定感情深厚,結果卻恰恰相反,順治與孝莊的關係十分緊張,母子對立,很可能就是因為福臨痛恨母親不守婦道嫁給了叔叔,害的自己只能屈辱的稱多爾袞為爹。
(於是乎這事兒被野史小說寫了進去,太后下嫁的故事也被文人百姓們傳遍大街小巷)
於是小說野史推波助瀾、添油加醋,比如說民國時期的《清史演義》中就繪聲繪色的描述了孝莊是怎樣下嫁給多爾袞的過程,小說里順治帝還下了一道敕諭 ,什麼「今皇母皇太后獨居無偶,寂寂寡歡,皇父攝政王又賦悼亡,朕躬實深嘆疚」,希望「斟情酌理,具合朕心。爰擇於本年某月某日,恭行皇父母大婚典禮」,這事兒就越傳越玄乎,仿佛真有其事一般。
那麼孝莊真的像野史小說那樣嫁給多爾袞麼?
(但事實上多爾袞和孝莊可能還真沒有什麼情感上的糾葛)
恐怕未必。
首先來看看最敏感的皇父攝政王的問題,根據《清史稿》記載,順治五年「南郊禮成,赦詔曰:『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根據順治頒布的旨意,多爾袞是因為功勳卓著、為滿清統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才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倒不是因為孝莊下嫁多爾袞,而在多爾袞死後被清算時以濟爾哈朗等滿清貴族則稱「多爾袞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所以也有一種可能是權欲薰心的多爾袞不滿足做「叔父攝政王」,但又顧忌到其他貴族,於是退而求其次,先當上「皇父攝政王」過過癮再說。
其次是合葬問題,皇太極在世時孝莊只不過是莊妃,且當時皇太極已經與孝端文皇后(孝莊的姑姑)合葬,孝莊長壽且不願意再打擾逝者安寧選擇另葬別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用孝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已」。而且滿清這種例子並不少見,比如乾隆之母,著名的熹貴妃在死後並未和雍正合葬在一起,總不可能說熹妃也對不起雍正皇帝吧?
(順治和孝莊的衝突,更多的來源於兩人的脾氣,以及不同的政治、生活理念上的矛盾)
再說說母子矛盾,其實順治和孝莊的矛盾主要是來自順治的後宮,為了保證蒙古部落在清後宮的話語權,孝莊太后是一門心思的往順治身邊塞女人,不管順治帝喜不喜歡,接不接受,這就引起了順治的強烈抗議。順治的第一任皇后是孝莊太后的侄女,順治的表妹,但是小皇帝並不喜歡這個美麗的妻子,於是皇帝藉口皇后鋪張浪費把她給廢了。
可還沒等順治鬆口氣,但孝莊馬上又把自己的侄孫女(也就是順治的侄女)推到了前台,讓她成為順治的第二任皇后,而這時候順治已經遇上了自己的一生摯愛董鄂妃,對其他女人自然是看不上,於是順治故技重施,藉口孝莊生病皇后竟敢不來探訪、不孝為理由想繼續廢后,這次遭到了孝莊的堅決反對,皇太后對皇帝專寵董鄂妃也很有意見,母子因為這個事兒本就緊張的關係變得更加劍拔弩張。
(包括《李朝實錄》在內的諸多文獻也僅僅是猜測,並無明顯證據)
所以順治和孝莊關係鬧得如此之僵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年孝莊還不像晚年那樣淡定從容,此時還是個性格強勢的母親,順治也是個性格暴烈、不聽話的兒子,這對母子在一起用不了幾句就得吵起來,生活再加上政治上的矛盾(與電視劇不同,歷史上的孝莊並不喜歡漢人)讓這對母子關係變得冷漠而生分,在順治死後孝莊借《罪己詔》用順治的口吻把自己痛罵了一頓,孝莊甚至都從沒想過去兒子的墳上看一眼!所以僅僅說是因為孝莊嫁給了多爾袞導致順治恨自己的母親則顯得過於小說化和想當然了。
更何況即使是上文朝鮮君臣所說的「二帝」更多的也是猜測,如果孝莊太后真的下嫁多爾袞,滿清起碼要把這個消息告知朝鮮等屬國吧?但是《李朝實錄》中除了提到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外對太后下嫁並無記載,可見這太后下嫁一事有待商榷。
(更何況張煌言的詩句在史實上也不怎麼站得住腳,很可能是詩人站在敵對的角度抹黑孝莊)
最關鍵的證據是:孝莊下嫁多爾袞並沒有史料可以直接證明。人們只能通過張煌言寫的詩句,民間野史和正史中言之不詳的敘述來猜測、推斷。但張煌言是明末抗清遺臣,他對滿清有著切骨的仇恨,所寫詩歌的真實性大有問題,首先是時間,該詩歌創作於己丑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此時是順治六年),詩歌的前兩句為「上壽筋為合香尊,慈寧宮裡爛盈門。」諷刺的是孝莊不知羞恥和自己的小叔子搞在了一起,但問題是滿清入關後孝莊並不住在慈寧宮,直到順治十年清廷才沿用明朝舊制重建慈寧宮作為皇太后的寢宮(從此以後慈寧宮才正式作為皇太后、太皇太后居住的宮殿),而多爾袞早在順治七年死去,試問多爾袞和孝莊兩人怎麼可能在慈寧宮「爛盈門」?
不過在順治六年末多爾袞這個色中餓鬼倒是逼死了肅親王豪格,強占了人家的妻子(這件事在《清實錄》中有明確記載),而此時張煌言正在浙江東部堅持抗清戰鬥,信息交通都十分閉塞,是道聽途說還是張冠李戴,是太后下嫁還是王妃下嫁可能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了。
(以湯若望為首的傳教士連順治的八卦都敢寫,怎麼可能漏過孝莊和多爾袞這檔子事?)
而且孝莊嫁人這件事兒,傳教士們沒有記載。您可別小看了這一點,在滿清官方為尊者諱的大環境下,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們反而會毫不留情的將皇家的遮羞布扯下,再加上清初傳教士們與皇室來往密切(順治帝稱呼傳教士湯若望為瑪法,湯若望還充當了皇帝的老師),所以這些外國人記載的那些個宮闈秘聞往往都有著極強的真實性,拜這些稱職的狗仔所賜,我們知道了滿清皇室的另一件醜聞:順治和董鄂妃的愛情。
順治和董鄂氏的感情是真摯而動人的,在遇上董鄂妃之前,年輕的皇帝好色且沉迷於肉慾,可遇上了董鄂氏之後,順治就變成了專一且深情的帝王,不過再感人也無法掩蓋一個事實:董鄂妃是別人的妻子,是順治動用皇帝的權利把人給搶來的。對此官方文獻為皇帝打馬虎眼,可傳教士們卻很直接,湯若望就在自己的日記里對這件事進行了詳細記載:「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
堂堂皇帝殺夫搶妻,這恐怕也不是什麼很光彩的事吧?但人家就敢寫!
(包括傳教士日記在內,幾乎沒有一件史料直接記錄,這「太后下嫁」明顯不怎麼站得住腳)
您連順治強搶人妻的齷齪事兒都敢記錄,對於孝莊大婚,太后嫁人這種更加勁爆的事兒就更沒道理放過了,但我們翻遍所有傳教士的記載都對此隻字不提,也沒有任何官方檔案或官員筆記能提供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有那些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男女關係,由此可見這孝莊太后下嫁一事還真可能是民間謠傳。
那麼既然是謠傳,為什麼清廷會任這種荒誕的、對孝莊名譽很有影響的謠言傳播,為什麼不採取高壓手段來將謠言扼殺呢?
答案是這事兒處理起來會很尷尬,首先多爾袞被順治尊稱為「皇父攝政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孝莊太后是不是屈尊下嫁給了這個小叔子,實際上真正的受害人是順治,咱們想想,作為九五之尊還得喊臣子為親爹會是個什麼感受?所以這對順治來說是奇恥大辱,而官方文獻不可能揭皇帝的傷疤自然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政府的不表態給民眾們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於是這「太后下嫁」的典故就這麼被創造了出來,偏偏這事兒朝廷里外不是人,不澄清對皇太后清譽有所影響,但解釋了很容易造成越抹越黑,很容易就把福臨靠多爾袞才能登基稱帝,早期母子倆仰多爾袞的鼻息,戰戰兢兢的過日子的慘痛歷史給抖了出來,這也不是一件好事,於是乎朝廷只能曖昧不表態,私底下你們怎麼著管不著,但要被朝廷的人抓著就從重從嚴治罪!
對於這種宮闈秘史老百姓們那可是相當喜聞樂見,畢竟連董鄂氏都能以訛傳訛變成名妓董小宛(兩人的年紀足足差了14歲之多,而且董小宛1651年就已經病逝,足足比董鄂氏早死了九年),康熙的遺囑都能把「傳位十四字」變成「傳位於四子」(但實際上滿清的遺詔是用滿文和漢文共同書寫的,就算能在漢字上做手腳,滿文也能讓你束手無策),那麼在百姓們心中孝莊太后怎麼就不能嫁給多爾袞了?於是乎經過這幾百年的口口相傳,這太后下嫁就由假成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影視小說中津津樂道的片段了。
作者:雨目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