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書院木蘭祠,芒碭山漢文化

2019-06-19   長治旅行故事

《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明《歸德府志》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縣誌》均載:「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雲土色皆白,今殊不然。」

燧皇陵

燧皇陵,即燧人氏陵。燧人氏是舊石器中期的氏族首領,他「鑽木取火,以化腥臊」,從而開創了人類走向文明的新紀元,在三皇五帝中被列為三皇之首,奉為「天皇」,歷代敬仰。燧皇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商丘火文化景區內,總占地面積約440畝,墓冢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進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條神道,神道兩邊,有排列整齊的石雕,莊嚴肅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於陵區的中心,四周翠柏環抱,綠草如茵。

燧皇陵為第十屆全國運動會「華夏文明之火」聖火火種的採集地。燧皇陵歷經多次修復、擴建,占地440多畝,皇陵墓冢呈方錐型,長、寬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周圍有松柏蔥鬱環繞。陵前高台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納1500人同時祭拜。

陵園內綠草成茵,繁花似錦。燧人氏墓冢高大,經歷代重修,燧皇陵已形成一個占地面積約4萬多平方米的陵園,長達5000米的圍牆和牆瓦古色古香,陵門三楹,十分壯觀。進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條神道,神道兩邊,有排列整齊的石雕,莊嚴肅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於陵區的中心,四周翠柏環抱,綠草如茵。

《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明《歸德府志》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縣誌》均載:「燧皇陵在閼伯台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雲土色皆白,今殊不然。」

芒碭山

芒碭山,古稱碭山,又稱「仙女峰」,為國家AAAAA級景區 [1] ,位於豫、皖、蘇、魯四省結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芒碭山形成於燕山中晚期,面積16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丘20餘座。芒碭山主峰居中,海拔高度156.8米。其中保安山、立山南峙,僖山東聳,黃土山、鐵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馬山、徐山、周山、王山、魚山等在北部逶迤棋布。

芒碭山因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聞名於世,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亦埋葬於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講學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觀;中國最大的漢墓群漢梁王墓群星羅棋布,傳承千年的芒碭山古廟會每年在此上演,是豫東集山水、人文、民俗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芒碭山是千里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歷史悠久,遺蹟彼豐。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芒碭山漢文化景區現對外開放的共四大景區:保安山王陵景區、漢興源景區、夫子山景區、陳勝園景區。

著名景點:斬蛇碑、漢高祖廟、大漢雄風、漢梁王墓群、芒碭山漢代禮制建築基址、梁孝王寢園遺址、夫子崖、夫子山、陳勝墓、芒碭山文廟、郭塔、碭郡遺址、張飛寨;三星道觀舊址、文石塘,御龍泉、紫氣岩、赤帝峰、魯雨亭紀念館、魯雨亭故居、魯紫銘碑林、僖山。

為紀念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立的石碑夜晚用燈光直射即可看到高祖的靈光幻影,被譽為「天下奇觀」 ,漢梁王墓群中柿園漢墓出土的「四神雲氣圖」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敦煌前之敦煌」,西漢梁孝王劉武之妻李王后陵,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木蘭祠

木蘭祠,原稱「木蘭廟」,又名「孝烈將軍祠」,俗稱「孝兒祠」,位於花木蘭故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今木蘭鎮),是紀念花木蘭的祠堂,距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期掛牌的重點旅遊景點之一、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虞城縣木蘭祠在唐代就已存在,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木蘭祠曾占地萬餘平方米,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配房等。後經戰火,祠堂被毀,倖存祠碑兩通,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績及歷代修祠情況。木蘭祠對面有花木蘭陵園,內有花木蘭墓以及其父母墓。

一千多年來,每逢木蘭的生日舊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領耆老邦民,前來致祭,以緬懷英靈、教育後代。後來就沿襲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後為期三天的香火大廟會,豫、魯、蘇、皖四省交界百餘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會燒香,進行貿易。

隋恭帝義寧年間(公元578年4月),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之父名在軍冊,木蘭看到父年老體弱,年幼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勳,無人發覺她是女流。回來後,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家後,脫去戰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贈她為「孝烈將軍」。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營廓鎮建造了木蘭祠。

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載:「天下庠序,視此而興」。《九朝編年備要》載:「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義學記》載:「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

范仲淹掌管應天府書院時,總結先師戚同文的教學方法,為書院制定出一系列學規,要求「為學次序」和「讀書次序」,嚴格要求院生學習。《上執政書》提出「固國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舉、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書院教育的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