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成為一名教師,有人卻對教師職業很牴觸。這也不怪,當下社會,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層次都有差別,大家對事物的理解和對職業的喜好,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教師職業不例外,它被一部分人喜歡著,卻也被另一部分人厭惡著。
01
今年就讀大三的陳同學,當年填報志願的時候被父母強制逼到了師範大學,在她父母看來,孩子大學畢業,能到一所公辦學校擔任教師,是一件非常榮光的事情。可她跟她父母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她對當老師沒有一丁點興趣。
陳同學的父母都是工人,收入不高,職業未來也充滿著不確定性,他們沒有資源,更沒有人脈;他們認為教師職業非常適合女孩子;他們只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過著穩定而快樂的生活。所以陳同學的父母經常告誡她多看書,好好準備教師招聘考試,但她本人卻一直在為考研做著準備。她表示自己將報考一所非師範類院校的研究生,要徹底與教師職業「隔絕」。她說:「我對天發誓,這輩子都不會去當教師」。
因為觀念的不同,在要不要當教師這件事情上,她曾多次與父母發生衝突。父母一再強調當教師的各種好處:收入穩定、假期充足、地位不低,但就是沒能說服她。
這段時間趕上特殊情況,陳同學整天待在家裡,很快又與父母聊到了這件事,雙方一言不合就爭了起來,陳同學再次表明態度「我不會去當教師,這輩子都不會」,父親氣得發抖,怒斥她:「你這麼倔,註定會後悔一生」。
02
陳同學父母的想法很好理解,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孩子的將來打算,希望孩子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不必為收入發愁,不必為失業擔憂,不必為退休憂慮,過上有保障的日子。
事實上,不僅是陳同學的父母,很多普通家庭的長輩,對教師職業都有一定的好感,他們雖然知道相對於其他體制內員工而言,教師的待遇要低些,但教師具有的「隱性優勢」是其他體制內人員所不具有的。比如寒暑假,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優勢等等。鑒於這種認知,不少普通家庭的長輩們希望孩子能成為公辦學校教師。
不過年輕人總是會與長輩們有代溝的,陳同學就對父母的說教毫不在乎,她認為父母思維刻板,對社會的認知還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的狀態。在她看來,如今社會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人們追求的不再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是追求更具有挑戰性的未來。再者,公辦學校教師的穩定性也可能隨著社會的劇烈變化而發生改變,誰又知道,多年後,公辦學校教師會不會也實行「隨進隨出」機制呢?
我們都很清楚,在這場爭辯中,不存在誰對誰錯,大家只是觀念上的交鋒。選擇去當教師,或許能過上有保障的生活,但強扭的瓜不甜,個人不情願,即便工作穩定,也是不幸福的;而如果不去當教師,或許過得是顛沛流離的生活,但只要個人能感受到幸福,也是非常不錯的。
03
話說回來,當不當教師是一個職業選擇問題,只是在做出選擇後,個人仍需要持續付出相當的努力。若選擇到公辦學校當教師,就要好好學習專業知識,順利拿到大學畢業證和教師資格證,再報名參加地方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招聘考試,通過筆試、面試、體檢和政審等重重關卡,才能成為一名公辦學校教師;若選擇考研,就一門心思投入到備考研究生工作中去,不要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才有機會在數百萬考研生中脫穎而出,獲得研究生的「入場券」;若選擇找工作,大學期間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項就業技能,讓自己更有市場價值。
由此可見,做出什麼樣的職業選擇,僅代表著選擇了一個怎樣的努力方向,它是一切的起始,後面還有很長很艱苦的路要走。至於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就要看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究竟做出了多大的堅持,以及究竟有多麼好的運氣。所以,無論是誰,無論做出什麼選擇,都請保持拼搏狀態,都請不懈地奮進。也希望無論是誰,無論看不看得上教師職業,都請對教師保有一份尊敬、一份體諒。總之一句話:你可以選擇不當教師,但一定不能貶低教師這個職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sfiKnABgx9BqZZIx6v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