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貪腐並不是個案。直面人性罪惡的淵藪,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史瀰漫著腐敗與反腐敗的硝煙。
連日來,網際網路公司的鐵腕反腐力度超出外界的想像。
7月19日晚間,小米內部通報稱,兩位中國區市場部員工因違規舞弊,已被辭退並移送公安機關。其中一人為市場總監,主動向合作供應商索要700萬好處費,另一人則向親戚輸送利益。而小米更是自曝2019年上半年已查處多起員工違規舞弊案件。
這是繼螞蟻金服員工受賄案曝光之後的又一重磅消息。早前,美團、360也對腐敗分子磨刀霍霍。7月16日,美團原市場營銷部三名工作人員因受賄被警方刑事拘留。同一天,360公司通報稱,智慧財產權部資深總監黃晶收受多家代理商賄賂,已被檢查機關批捕。
360董事長周鴻禕還對此發朋友圈表達了憤慨:「公司里有些部門有了權力,不是為用戶客戶服務,而是變成了尋租的工具,這完全違背了公司的基本價值觀和文化,要用最鋒利的刀子將這些腐爛的肉切掉。」
事實上,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並沒有因為處於科技前沿而成為遠離腐敗的凈土,反倒因離金錢更近,人性的貪婪與慾望沸騰的泡沫更高。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腐敗與反腐敗交錯的歷史。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從BATJ到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網際網路公司早已在反腐的道路上不遺餘力。然而,腐敗就能因此徹底銷聲匿跡嗎?
阿里反貪風雲
阿里巴巴在反腐力度上堪稱刮骨療毒,也擎起了網際網路公司反腐大軍中的一面旗幟。
從2012年至今,阿里巴巴已打下貪腐七名高管,牽涉員工更是多達數百名。阿里影業原總裁楊偉東、阿里原CEO衛哲、聚划算原總經理閻利珉、阿里原人力資源部副總裁王凱、前阿里副總裁劉春寧、前合一集團(優酷土豆)副總裁盧梵溪、前阿里影業副總裁孔奇,都因此遺恨終生。
2018年12月4日,阿里影業原總裁楊偉東貪腐案發。據虎嗅報道,楊偉東涉案金額超過1億元,主要涉及版權採購和綜藝收支往來。《財經》雜誌則把貪腐事件具體指向了《這!就是街舞》等系列綜藝節目上。優酷團隊中另有十人也被警方帶走調查。
彼時,網絡視頻採購成為了貪腐重災區,各家都不惜砸下重金,視頻版權爭奪戰進入白熱化時期。
楊偉東並不是視頻領域落馬的第一位高管。前合一集團副總裁盧梵溪因貪腐問題剛剛出獄,前車之鑑猶在眼前。
盧梵溪2009年加入優酷,2015年離職創業,第二年開春就因在優酷時期的財務疑點就被警察帶走了。盧梵溪離職創業正好是劉春寧被帶走之後的一個月。
不過,劉春寧一案是因為在老東家騰訊期間,在視頻版權採購中涉嫌受賄。而與他前後腳加盟阿里的舊部岳雨一年前就已經被警方控制。岳雨被指控在騰訊任職期間侵占公司373.9萬元,投放廣告簽署合同時虛增金額,通過影子公司套取公司資金,並夥同劉春寧在採購電視劇版權時受賄70萬元,執行有期徒刑9年。當時劉春寧為在線視頻部總經理。
騰訊的反腐力度也可見一斑:即便跳槽遠走高飛,也要追查到底。就連劉春寧在騰訊期間的3000萬元股權收益也被悉數討回。
再往前追溯,2012年前後,阿里的反腐情節依舊驚心動魄。
在淘寶迅速擴張中,淘小二一度孳生出龐大的黑產鏈條。據IT時代周刊報道,從早期的以淘寶小二為後台的刷信譽、刪差評等隱蔽性手段,到通過代理公司進行第三方淘寶權力尋租,再發展到聚划算推出後直接參股公司明目張胆地獲取不當利益,淘寶小二花樣繁多的腐敗形式遍布了整個淘寶系。自2007年以來,不斷有腐敗的小二被淘寶被開除或離職。
2011年,聚划算背靠淘寶平台成為團購黑馬,商家趨之若鶩,淘小二也達到權力頂峰。阿里巴巴原CEO衛哲、聚划算原總經理閻利珉分別於2011年、2012年被馬雲驅逐,都與淘小二腐敗相關。
然而,淘小二的腐敗卻如野草一樣,呈現出火燒不盡的狀態。
2012年,淘寶首次公布永久關閉9家「潛規則」淘小二的店鋪名單,但腐敗並沒有因此畫上休止符。2015年3月、2016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兩次宣布永久關閉46家商家。2017年4月7日,36家商家店鋪,再次出現在了阿里巴巴集團廉正合規部處罰公告的黑名單上。
事實上,淘小二腐敗在電商行業並不是孤例,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亞馬遜,智能排名系統同樣決定商家的命脈,由此衍生了一條賄賂亞馬遜員工刪差評、倒賣數據的灰色產業鏈。
2017年5月,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從2010年開始,網際網路行業反腐事件共29起,其中包括京東8起,阿里巴巴與百度均6起,騰訊3起。
近兩年,貪腐依然保持高發態勢。越是高速發展的業務,腐敗也呈現正相關增長。原因一方面是網際網路風口下巨額資金湧入,公司快速膨脹,為了搶進度,賦予了一線員工、PM負責人較大權力,而另一方面,公司的制度卻相對落後,缺乏監管和約束機制。絕對的權力導致了絕對的腐敗。
華為、百度是怎麼反腐的?
其他大公司在反腐上也並不手軟,對內是殺雞儆猴,對外則是樹立公正透明的形象。
2017年12月華為消費者BG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騰鴻飛因受賄被帶走調查。當時,華為消費者BG規模驚人,正躍躍欲試躋身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商。
而華為大規模反腐是在2014年9月初,華為通報稱,已經查實企業內部116名員工涉嫌腐敗,涉及69家經銷商,並追回資金3.7億元。
離職員工盜竊智慧財產權也是華為深惡痛絕的。華為原消費者BG硬體工程架構設計部部長吳彬因涉嫌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於2016年12月18日被依法刑拘,1月17日批捕。在這次被批捕的6名華為前中高層中,除了吳彬,還有華為P6總架構師張慧敏等,他們帶了內部資料到樂視、酷派,拿著華為的智慧財產權到外面去賺錢,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
華為對腐敗是零容忍,任正非曾強調,沒有什麼可以阻擋華為公司前進,唯一能阻擋的,就是內部腐敗。
百度近幾年的反腐風暴中,多名高管和副總裁紛紛倒下,包括:百度遊戲事業部副總監廖俊、百度「太子」李明遠、前百度聯盟總經理馬國林、原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等。2016年1月,百度因「血友病吧」被賣遭全國網民聲討,深陷輿論漩渦。隨後百度副總裁陸復斌、王湛、總裁張亞勤皆受到不同處分。
從時間線來看,2018年成為了網際網路公司腐敗案披露的小高峰,各大公司披露意願和打擊力度明顯增強。
2016年以來,京東官方反腐微信公號「廉潔京東」每年都會公布京東集團反腐敗的典型案例,平均每年10起左右,主要涉及利用職務之便牟取私利、涉嫌收受商業賄賂、侵占公司商品、向商家索要現金、禮品等。
2018年,滴滴內部查處各類腐敗、舞弊等違規事件60餘起,共查處違規人員83人,均被解聘,其中8人因涉嫌違法被移送司法。違規事件主要集中在弄虛作假、收受不當利益、侵占和信息安全違規等方面。
大疆創新也深受腐敗之苦,2018年因內部腐敗問題,大疆預計損失超過10億元。除了數額巨大之外,牽涉面也非常之廣,從研發到工廠等多個部門都在其中,總共查處45人之多。
2017年,美團曾打掉一批與商家勾結的內部人員。2018年12月,美團點評公司宣布89人受到刑事查處,其中外賣渠道高級總監因觸犯公司高壓線被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其中,內部員工貪腐及其他違紀刑案11起,涉案員工16人,社會人員14人。
2018年11月,58集團通報,58同城原渠道事業部高級副總裁宋波、原渠道事業部總監郭冬等人,涉嫌收受代理商財物,數額巨大,影響惡劣,被移至公安機關處理。
2018年5月,今日頭條查處了3名火山小視頻運營員工收受賄賂的行為,作出開除處理,扣除全部期權,三人均被海淀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昔日共享單車明星企業ofo如今命運令人唏噓,內部貪腐也是觸目驚心。今年3月,ofo公布了8起貪腐案件,主要涉及職務侵占、倒賣公司財產等違法違規情況,涉案金額數百萬元。
反腐制度是萬全之策嗎?
無論如何,這些自爆家醜的公司,勇氣還是很值得欽佩的。
事實上,公司的反腐始終伴隨著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問題。創始初期,公司需要快速奔跑,一定程度的灰色空間是默許的,但等到公司規模上了一個台階,就必須對腐敗進行肅清,防止侵蝕公司利益和價值觀,進一步蠶食競爭力。
網際網路公司的反腐已經常態化、制度化,比如阿里有廉政部,百度有職業道德委員會,美團設有重案六組,360有監察部。
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廉政部,由阿里集團價值觀總監蔣芳帶領,此前阿里的B2B「欺詐事件」和淘寶「聚划算事件」都是由她領銜調查。阿里並於2015年增設「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一職,由花名「滅絕師太」的阿里合伙人鄭俊芳擔任。
此外,阿里於2012年設立首席風險官,由原集團秘書長、副總裁邵曉鋒出任該職務,他曾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事偵察支隊一大隊大隊長。
除了機構設置外,在阿里系內部,還有制度規範——《阿里巴巴集團商業行為準則》,對財務利益、關聯交易甚至接受禮品、款待等都作出詳細規定。每個新員工在簽訂入職合同的時候都必須同時簽訂這個準則。
邵曉鋒說:「上萬億元價值的產業鏈邊上,沒有腐蝕我們的細菌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我們的態度。」
騰訊有六條所謂的公司「高壓線」。每一位騰訊員工在入職的第一天,都會被告知這六條高壓線。一旦違反,輕則免職,重則移交司法機關。這六條「高壓線」分別是:
1. 故意虛假報帳。
2. 收受回扣。
3. 泄漏公司商業機密。
4. 從事與公司有商業競爭的行為。
5. 違法亂紀行為。
6. 打聽或泄漏薪資等保密敏感信息的行為。
美團也有類似的「美團七條」廉潔自律宣言。
但為何有了這些制度和紀律,腐敗依然屢禁不止呢?
天奇創投合伙人魏武揮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腐敗是一種必然現象,只有大與小,嚴管和縱容的區別,不存在0腐敗。網際網路公司都會有一些手握外界很期待的資源的崗位,這裡就會有腐敗的可能。根治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保持高壓態勢。」
這些稀缺的資源,對百度而言,是搜索競價排名;對阿里、京東而言,是智能排序系統;對華為、小米而言,是合同上的真金白銀。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蛀蟲鑽營的空間。可以預見的是,網際網路公司依舊需要與內部的腐敗力量不斷纏鬥。
參考資料:
《網際網路反腐劇:「阿里的名義」》,新領軍者雜誌
《網際網路企業反腐,早已不止BAT》,虎嗅APP等
《小米再掀反腐風暴,兩名員工被辭退其中一人被拘捕》,中國經營報
《「鐵打的」楊偉東落馬,阿里反腐記:7年「下課」6位高管》,每日經濟新聞
《ofo查處多起貪腐案件 涉案金額數百萬元》,新京報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