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 | 毛澤東在三明蘇區

2019-09-18     福建微尤溪

1929年至1931年的三年間,毛澤東三次來到三明蘇區。在三明蘇區期間,毛澤東以滿腔的革命豪情,點燃了三明蘇區革命的火種,高瞻遠矚,指點江山,擘畫了革命藍圖,留下了光輝的足跡,也流傳下來許多動人的故事。

今日向何方?

毛澤東舊居——清流林畲詒燕第

「古田會議」之後,為打破國民黨的「三省會剿」,1930年1月7日,毛澤東率領紅4軍第2縱隊從古田出發,途經清流、歸化(今明溪)、寧化,而後進入江西廣昌,最終於1月23日與朱德率領的1、3、4縱隊在寧都縣東韶會合。

寧化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群

在這次行軍途中,毛澤東眺望著風雪中一面面獵獵紅旗,山路逶迤中雄赳赳的紅軍戰士,以「元旦」為題,滿懷豪情地寫下了《如夢令·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明溪滴水岩紅軍戰地醫院舊址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問答之間,展現了偉人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豪邁氣勢,體現了毛澤東對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這種堅定的革命信念影響下,革命火種遍及三明,沿途寧化、清流、歸化等地群眾,積極武裝起來鬧革命,許多熱血青年自發參加紅軍,工農武裝鬥爭蓬勃興起。

1930年6月22日-25日,寧化黨組織在紅軍的幫助下,成功發動了西南五鄉農民武裝暴動,揭開了黨在三明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1930年6月27日建立了三明區域內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寧化縣革命委員會。1930年7月1日成立了中共寧化特區委。1930年7月5日組建了三明第一支紅色革命武裝——寧化赤衛大隊(游擊大隊),三明的革命力量呈燎原之勢。

為營步步嗟何及!

建寧縣溪口鎮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總司令部舊址暨毛澤東、朱德舊居

1931年5月,蔣介石調集20萬兵力,鋪排戰線800里,兵分四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開始了對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毛澤東採用他最擅長的「誘敵深入」作戰方針,從贛南富田打起,半個月由西向東一路橫掃700里,揮手之間,四戰四捷。毛澤東隨紅軍從廣昌進入建寧里心鎮,並在這裡主持總前委會,劍鋒東指建寧城。「建寧城戰鬥」是第二次反「圍剿」取得最後勝利的一仗,也是紅軍在三明境域內取得最大勝利的一仗。

建寧縣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

五戰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建寧城戰鬥共殲滅敵第五十六師四個團,擊斃敵團長1人,俘敵旅長、團長各1人,俘敵官兵3000餘人,繳獲各類槍械2500餘支,無線電台1部,山炮2門,還繳獲了西藥、糧食、被服等大量軍用物資。

建寧大捷當晚,毛澤東在建寧縣城西門外第3軍團司令部駐地,主持召開總前委第五次會議,決定成立紅一方面軍無線電總隊和紅1、紅3軍團2個山炮連。紅軍有了炮兵如虎添翼,山炮在攻防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之,紅一方面軍總部(總前委、總司令部)進駐建寧溪口天主教堂。在此,毛澤東寫下了氣勢磅礴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詩中的「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形象諷刺了蔣介石及國民黨反動派失敗後的樣子,足見毛澤東的幽默、辛辣和必勝信心。

只有東方是好區域建寧大捷後,毛澤東運籌帷幄,分析了敵我態勢,總結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經驗,認真部署了第三次反「圍剿」的準備工作。

1931年6月底7月初,毛澤東在建寧,4天內給紅12軍軍委、譚震林政委,紅35軍軍委及閩贛邊工作委員會周以栗書記,接連發出了3封指示信,精闢地指出「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東方是好區域(東方指閩贛邊界)」。強調紅軍的中心任務是做群眾工作和籌款,擴大中央蘇區,增強戰鬥實力。

《紅色中華》對寧化、清流參軍、參戰報道

三封指示信發出後,紅軍加快了在寧化、清流、歸化、沙縣、將樂等地的籌款、建黨、建政、建地方武裝及土地革命的步伐,促進了寧清歸和將建泰蘇區的建立。

1931年7月初,毛澤東在建寧召開紅一方面軍師以上幹部軍事會議和江西、福建、閩贛邊界蘇區負責人會議,做出了主力紅軍千里回師贛南以打破敵人的第三次「圍剿」的決定,從戰略上為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搞生產要講實際

建寧花墩橋遺址

毛澤東在三明蘇區善於走群眾路線、做調查研究的生動故事,為蘇區幹部樹立了光輝典範,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在建寧,總部駐地附近有條花墩橋街,毛澤東經常在墟日找群眾聊天,搞調查。有次他到街上聽農民說買不到鋤頭、犁耙等農具,生產受到影響,就親自到打鐵鋪了解情況。

打鐵鋪舊址

經過深入調查,了解到打鐵鋪的農具價格低,打了賣會虧本,提高價格農民會有意見,影響工農聯盟,所以只打鍋鏟、鐵瓢等生活用具賣。面對這一情況,毛澤東找來打鐵匠和農會幹部,共同商討解決辦法。

他說:「眼下夏收夏種,農村要發展生產,農民買不到鐵制農具,種不了田;瓢、勺、火鉗、鍋鏟可用竹木做,鋤頭、犁耙、鐮刀,竹木代替不了,要多打農具少打瓢;工人不打農具,農民沒法種田,搞好工農聯盟從何談起,搞生產要講實際。」並與他們一起逐項計算農具生產成本,商定農具合理價格。打鐵匠高興地表示,回去後一定加班趕製農具,保證不誤農時。這就照顧了打鐵鋪和農民雙方的利益,促進了生產發展。

還有一次,毛澤東從康都主持召開總前委第七次會議後返回建寧,途經渠村,在貧農調查中了解到楊林游擊隊不善於走群眾路線,不調查研究,有人報告「土豪」就打,說有經商盤剝就罰,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

毛澤東當即找來游擊隊負責人,解釋黨的政策,傳授調查研究方法,教導他們不能侵犯中農利益,要保護工商業的正常營業,並說紅軍對建寧城裡的綏安中西醫院都不沒收,要西藥一樣出錢買。

明溪縣城關鄉坪埠村 毛澤東調查會舊址

翌日又留下劉參謀整頓游擊隊,使游擊隊得到發展。同時,毛澤東還到歸化(今明溪縣)做社會調查及檢查指導工作,在坪埠村召開貧苦工人、農民代表座談會及群眾大會,並在萬春橋上和老貧農拉家常,調查了解歸化商業、造紙和人民生活情況,並向群眾詢問當地肉脯干製作和價格情況。

建蓮獻給毛主席

在建寧蓮鄉,「百口蓮塘吐清香」一時傳為美談。1931年6月初,毛澤東從溪口天主堂駐地出發,前往西門紅三軍團駐地開會。

途經建寧縣西門外的百口蓮塘,高興地說:「多麼美麗的荷花呀!」突然看見前面的一口蓮塘,被黃土淹了一大片,毛澤東婉惜地說:「這是怎麼搞的嘛!」當得知是國民黨兵在山上挖戰壕,衝下來的黃土淹沒的。隨即對隨行人員說:「荷花仙子不可辱,我們把蓮塘的黃土清除掉。」說著就彎下腰捲起褲腳,第一個走下蓮塘。附近的農民看見紅軍下塘挖泥,也都拿著鋤耙、土箕趕來參加。

中央蘇區反「圍剿」紀念園紅軍幫助群眾清理蓮塘的雕塑

毛澤東邊掏黃泥,邊同農民們親切交談,還仔細地詢問了有關蓮塘的事。黃泥很快清理完了,毛澤東直起腰笑著說:「荷花仙子有難,我們還能袖手旁觀嗎?」短短的一個多月,名副其實的西門百口蓮塘便恢復了原貌。

然而,令建寧人遺憾的是,毛澤東從1931年7月11日帶領紅軍離開就再沒回過建寧,沒能品嘗到正宗的西門蓮。

直到1959年國慶,時任溪口公社管委會副主任的肖瑞蘭代表蘇區被選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觀禮代表,要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

建寧百姓歡欣鼓舞,就在當年毛主席所挖蓮塘精選了10斤西門蓮子,委託肖瑞蘭帶給毛主席,表達建寧老區群眾對毛主席的思念和當年紅軍重修蓮塘的感恩之情。當年,中央規定,各地贈送的土特產都要原封不動地退回。

一張珍貴的收條

但這一次,中央辦公廳向毛主席彙報說,這是主席當年帶領紅軍戰士挖的蓮塘種出的蓮子,算是勞有所得,建議收下。這樣,毛主席才欣然接受,他特意囑咐中央辦公廳打個收條,感謝老區人民的盛意。

在三明的革命實踐,使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和群眾工作、政權建設、根據地建設理論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與升華!一件件在百姓中廣為流傳的佳話、故事,都是毛澤東與三明蘇區人民深情厚誼的真實寫照,為三明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來源:三明市委辦公室、三明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有望漲5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cfbQ20BJleJMoPMSR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