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畔的菖蒲

2019-11-16   時代郵刊

對汨羅江畔人家來說,菖蒲是最親切不過的植物。一則汨羅多水,菖蒲喜水,溪流、池塘、湖泊、水田邊,處處可見菖蒲的身影。二則菖蒲是代表端午節氣的植物,而汨羅因屈原的緣故,極重視端午節,懸菖蒲、艾葉於門窗以避邪祛疫,至今仍是此地的端午習俗。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先民崇拜菖蒲,將之當作神草。《本草•菖蒲》載曰:「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先民將農曆四月十四日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彼澤之坡,有蒲與荷。」菖蒲極愛清水,生長在溪澗之中,生根於白石之上,有山林之氣。菖蒲又名溪蓀,即溪邊香草,名字很有幽致。菖蒲是氣息熱烈的植物,與月令相宜。荷花漸開、菖蒲漸盛的五月,亦被稱作蒲月。這種菖蒲是指野生的菖蒲,長如劍,韌如絲,寬大肥厚的葉片更有樸拙的味道。菖蒲、艾草、石榴、蜀葵、梔子等都是初夏的蒔花,應時的花草帶著初夏的氣息,蓬蓬勃勃,野氣生生,催得時序流轉。

菖蒲生於野外則生機勃勃,養於廳堂則亭亭玉立,集野趣與文氣於一身,自唐宋起便深受皇家與士大夫階層的青睞,成為庭園和書齋中的重要觀賞植物。曾幾有詩寫道:「窗明几淨室空虛,盡道幽人一事無。莫道幽人無一事,汲泉承露養菖蒲。」書齋之中,對一盆碧青菖蒲,賞其幽姿,沐其清香,確有一番幽人雅致。何況菖蒲雖非能驅邪避疫的「靈草」,但確實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說菖蒲:「其益智寬胸,去濕解毒,可以使人耳聰目明。」古人秉燭夜讀,菖蒲可以收煙護目。同時,菖蒲是極芳香的植物,其香氣能提神清腦,於讀書人大有益處。

蘇軾和弟弟蘇轍都很喜歡菖蒲。蘇軾曾描述他在書齋中養菖蒲的情景:「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他的「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是讚美菖蒲品質的最經典、被引用得最多的句子。菖蒲極少開花,故有「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的詩句。菖蒲開花被認為是祥瑞之事。蘇轍養了多年的菖蒲一日忽然開了八九朵花,兄弟倆欣喜不已,吟詩唱和。

菖蒲與蘭、菊、水仙一起被譽為「花草四雅」,也是畫家們樂於描繪的植物。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題畫詩云:「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金冬心更是甚愛菖蒲,將書齋起名「九節菖蒲館」。他筆下的菖蒲古拙蒼茂,別有意趣。苦瓜和尚、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等常以菖蒲為題材作畫,鄭逸梅更是盛讚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凈形,無骯髒形。」

最早托菖蒲言志、結菖蒲為友的是屈原。屈原鐘愛芳香的草木,他在汨羅江畔流連時,水邊那香氣濃郁清冽的菖蒲想必曾令他一次次駐足和採擷。《楚辭》中大量吟詠的「蓀」即菖蒲:「蓀橈兮蘭旌」「蓀壁兮紫壇」「蓀何以兮愁苦」「蓀獨宜兮民正」……這位以菖蒲為師為友的詩人選擇在汨羅江完成他絢麗而又高潔的一生,也令菖蒲與汨羅結下了最久遠最深沉的緣分。

(選自《芳菲湖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