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比主角更容易討喜,「主角光環」真的失靈了?

2020-01-07     網絡大電影

回首2019年,從大熱劇《都挺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以良心製作《長安十二時辰》,再到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鶴唳華亭》、《慶餘年》、《精英律師》等劇,配角帶動劇集熱度的例子正在增多。

自「大男主」、「大女主」劇流行起來,劇方的營銷點和觀眾的目光大都聚焦在主角身上,以主角知名度、粉絲影響力帶動劇集熱度是慣用手法。但目前來看,「大男主」、「大女主」的光環現在似乎比不上「戲骨」、「配角」的影響力。

頻上熱搜,「寶藏」配角惹人愛

最近熱播的古裝劇《慶餘年》,最讓觀眾津津樂道的,除了男主范閒,還有范思轍、小范閒、陳萍萍、王啟年、二皇子、五竹、慶帝等角色。相關關鍵詞也頻上微博熱搜,如「陳萍萍是個狼人」、「慶帝梳頭了」、「殺馬特二皇子」、「滕梓荊下線」等,著實在網上掀起了討論和觀劇熱潮。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湯唯、朱亞文主演的古裝劇《大明風華》,「朱家男子天團」成了很多劇迷追劇的快樂源泉。

配角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角色設定有著「可愛」的屬性。比如《慶餘年》里可以隨時來場相聲的財迷范思轍、守財奴和妻管嚴王啟年、殺馬特二皇子和搞笑的反派擔當郭寶坤等,他們一本正經地搞笑的「萌」,相當「討好」觀眾。劇中慶帝、陳萍萍、范閒、費介、肖恩等角色,屬於觀眾所喜歡的「腹黑」類角色,不管是正派還是反派,都有其「可愛」的一面。

這種「可愛」是水到渠成的人之常情,角色也就成了「立體」的、活生生的人物,觀眾覺得親切、真實,才會覺得可愛。其實,不管角色的大小,只要塑造得有血有肉,傳遞人世情感和煙火氣的悲喜,都能觸動人心,引發觀眾共鳴,這也是觀眾喜愛「配角」的原因。

電視劇拼「戲骨」陣容 「配角」助力劇集營銷成常態

近年來,「青年演員+戲骨作配」的陣容幾乎成為大製作電視劇標配,也是這樣陣容的劇集,最有可能成為爆款。

《鶴唳華亭》中的戲骨黃志忠、張志堅、王勁松等人;《大明風華》中的梁冠華和王學圻;《慶餘年》中更是有陳道明、吳剛、李建義、鄭毓芝七位國家一級演員,還有田雨等四位國家級話劇演員。同台飆戲、高光不斷的老戲骨,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成了劇方推動營銷帶動熱度的利器。

在前幾年資本大熱的影視行業,出現不少所謂「流量」主演的電視劇,基於其龐大的粉絲群體,「面癱演技」曾一度盛行,而觀眾大都敢怒不敢言。資本退燒、行業洗牌,優勝劣汰,從前被埋沒、無戲可拍的老戲骨們迎來春天,雖然大都是做配角,但是他們卻憑藉著精湛的演技贏得觀眾喜愛。劇方也正是深諳觀眾心理,對「老戲骨」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帶動整部劇的熱度。

好的演員有戲可拍,觀眾有好戲可看,是皆大歡喜的局面,這也是電視劇行業經歷洗牌後形成的基本格局。「好演員的春天來了」,徐崢曾說的話,如今成了現實。目前的影視劇市場,現實題材上升,古裝劇集去粗存精,大環境的改變,也讓更多電視劇有了成為爆款的可能性

好劇標配「雁過留聲」 角色塑造打破「千篇一律」臉譜化

觀眾對某個角色的喜愛,一定是建立在角色高完成度的基礎之上,而角色的完成度與劇集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真正成為爆款的電視劇,角色的完成度一定是很高的。一部電視劇結束之後,不應該「雁過無聲」,角色要有始有終、有因有果,觀眾能看到角色背後的悲喜和人情,或愛或恨或憐,觀眾最終才會銘記這個角色。

就像《延禧攻略》里的配角「爾晴」,一度成為全網討伐的對象;《琅琊榜》里出場不多的「言候」,觀眾也會為其手持櫛節入敵、國士無雙的風骨折服;《慶餘年》里從未出場卻無處不在的「葉輕眉」,也曾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討論……

《琅琊榜》中出使敵國、力挽狂瀾的言候

好的電視劇,從來不是單一的因素能夠造就的,是由演員、劇情、服化道、邏輯等共同打造出來的。而爆劇中,不論主角還是配角,都不是簡單的「臉譜化人物」,他們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因果,豐滿的人設處處皆為梗。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劇集質量過硬,觀眾喜愛看,開始研究劇情、深挖細節,愛屋及烏下造梗傳播,推動劇集爆發。

配角故事豐富的同時,主角作為串聯之人,其形象和故事的發展空間並不會被壓縮。與其說主角被配角積壓生存和發展空間,青年演員不如時刻自省提高演技,想想如何能夠接住老戲骨的對手戲,共同打造一部爆款出來,否則,主角立不住的電視劇,配角的精彩也會大打折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W_vf28BMH2_cNUg05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