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過去了,網絡文學依舊無人可以超越他

2019-07-26     三月與橘貓

年少不解字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題記

2006年網絡文學大火,基本上身邊只要認識字的朋友都會捧著一本10元白金合訂集看的不亦樂乎,我也不例外。

但對比網絡文學中武俠,玄幻,修真諸如此類的作品。讓我更為印象深刻的是歷史分類在這股「網絡洪流」之中的「逆流而上」。

而那個時代的「逆流者」叫做當年明月,他的這部被當時網絡文學難以接受甚至認為有些離經叛道的作品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今天,只要你稍微查一下各個高校、各個城市、各個圖書銷售網站人們在討論的閱讀榜單,無一例外都會在前幾名里發現這個熟悉的名字。

不知不覺中,距離這本書最初出版已經過去整整十年了,它的社會價值也許早已遠遠超過文學價值。

01.當年明月的歷史夢

2006年,下班後回到獨自一人的家中,買外賣或者從冰箱裡拿晚飯,寫《明朝那些事兒》至深夜,石悅的心態和生活還是一樣平靜。

要說為什麼要寫點東西,我想石悅的心裡也並不清楚,起因可能是5歲那年,和父親一起逛書店,他纏著父親要買一套《上下五千年》開始。

雖然那套書的價格才五塊六角錢,可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才30元,買書時,父親問他的一個問題是不是喜歡歷史?說實話,當時石悅根本不知道歷史是什麼。」

當然也可能是孤獨的深夜總要找點事情做,反正石悅就是漫無目的的寫了,沒人知道他會堅持寫多少,更沒人知道這股一腔熱血能堅持多久。

石悅的創作從一張四尺見方的桌子和一台電腦開始,靠咖啡和口香糖提神。這是一場漫長的一個人的搏鬥,沒有人知道他是否會倒下,一場感冒,一次懶惰都足以擊垮他。房間裡堆滿《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明匯典》,這些他早已耳熟能詳的書籍,他立志要為歷時319年的大明朝爭一口氣。

越是想到這,石悅的心情就越發的激動,他覺得他所接觸到的歷史都活了過來,房間裡的這個男人他在一磚一瓦的重建這個三百年前的龐大帝國,沒人可以注意到他內心的想法,直到他若有所思的在電腦前敲下

「一切的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

故事終於以這樣的方式展開了。

02.歷史自有其溫度

《明朝那些事兒》的故事從當年那個給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義開始,到陪伴朱棣造反的道衍和尚,從見證土木堡之變的于謙,到獨在異鄉為身是客的朱祁鎮,從王守仁前往龍鎮驛站,到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從湯顯祖臨川四夢震驚世人,到袁崇煥人頭落地,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崇禎上吊......不知覺這黃粱一夢竟是三百年。

這三百多年的歷史,說長不說短不短。對於歷史,我們永遠無法給與最公正的評論。但沒有人可以否認的是當年明月為我們營造的這段故事,他從來不是冷冰冰的,他有血有肉。

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當年明月用歷史事件背後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構成了我們的歷史。

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溫度。

而這或許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最精彩的地方。也正是這三百多年的波浪壯闊與夾雜其中的平淡不驚,給我們一段鮮活的歷史,給我們無數站在歷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這段歷史中,我只留下了2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崇禎。

一個是英明神武,不可一世的亂世梟雄,一個是最為勤勞卻最為悲劇的帝王。更有趣的是他們一個是這個故事的開始,一個是這個故事的結尾。

然而歷史卻將把他們帶到同一個地方,那是個偉大的地方,那個地方,只配站立偉大的人。

第一次讀這本書我恰好十五歲,我還帶有一種近乎孩子的天性去審視這本書,而當時最喜歡的角色便是朱元璋。我曾天真的以為所謂人生的目標不過「大丈夫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飲馬翰海,封狼居胥」僅此而已。

十年後再讀心境卻已大改,比起朱元璋我變得更欣賞崇禎,這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

你可能無法相信這天底下會有一個穿補丁的衣服的皇帝,歷史書中他善制衡聽信讒言害死了袁崇煥,他是「昏君」,他是「亡國之主」。但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他又顯得那麼無助,普天之下竟無一人交心,滿朝文武無一可堪大任。

可是正是這位明朝乃至整個皇朝最為勤勉的帝王,穿過打補丁的衣服,為了面子,步行不得不放慢速度,跟蝸牛賽跑,而不是烏龜,因為走快了別人就可能看到他的補丁,現在想起來多麼的麻煩,但是他在堅持。他在小心的制衡著朝堂各方勢力,所謂的貴為天子,不過是如履薄冰,但即便如此崇禎還是敗了,敗得一敗塗地。

03.世界從此不再非黑即白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你會驚訝的發現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陰陽調和。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的好人,更沒有絕對意義的壞人,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慾望的碰撞,美名如張居正原來也收受賄賂諸如此類。

《明朝那些事兒》有意的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卻不單調,更不會臉譜化。「痴情種子」朱見深,「旅遊達人」朱厚照,「青詞達人」朱厚熜。他們的形象都是如此的立體。

也正是這一位位的角色登場才讓這本書顯得如此的生動,讓人流連忘返。

更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這本書不同年紀帶給我不同的閱讀感受,少年時我讀朱元璋,青年時讀崇禎,十年前許下的豪言壯語做了古,生活慢慢把我打磨成了崇禎一樣的人。沒有高高在上,沒有一腔熱血,有的僅僅只是一味地妥協與調和,早已不復當年那個望著明月許下「振興朝綱」的翩翩少年。

但崇禎還是敗了,初登大統,他也曾智除魏忠賢,後來到權衡各方勢力,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他的無奈,空有一番抱負,但久病難醫。

「闖王來了不納糧」轟的一聲整個帝國頃刻倒塌,他也在煤山從「振興朝綱」的黃粱夢中驚醒,也讓讀者驚醒。

十年之後在讀《明朝那些事兒》,也許我早已不負青年的志氣與洒脫,生活也給了我一份成熟與責任。至於是喜是憂,唯己可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RW162wBJleJMoPMjb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