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之名始於隋朝。據《深州風土記》云:「隋開皇十六年(公元五九七年)於安平始置深州,以城西故深池為名。自此乃有深州之號。」明徙今治。
通過地名的考察,綜觀深州地名之來歷,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深州總計四百八十四自然村。其中:
(一)因水而命名
深州在歷史上是比較低洼的地帶,沼澤河流較多,謂之「澤國」。因此,許多地名與水有涉。如大堤、清河坊、下博(因在博水之下而得名)、南河柳、北河柳、東沿彎、西沿灣(屬饒陽)(以上四村均系滹沱河得名)、南溪村、北溪村(因小溪而得名)、西蒲疃、東蒲疃(因池沼內蒲草叢生而得名)等。總計三十多個地名。
(二)因屯田而命名
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實行屯田制,唐以後歷代因之。彼時不少村落是以「屯」命名的,且在地區上非常集中。如深州北部,劉官屯鄉的劉官屯、陳官屯、張官屯、丁官屯、柴官屯;雙井鄉的馬官屯;和深縣南部地區大屯鄉的大屯、張家屯、趙家屯、前屯、後屯;喬屯鄉的錢屯、杜屯、蔣屯、郭家屯、喬家屯、張家屯和東大屯。所謂一溜十八屯。
(三)因戰爭而得名
深州無高山大林阻礙,滏、滹沱險。燕趙用兵,此為必爭之地,秦以前尚矣。金、宋之際,兩國交兵,雙方在州境均設有「營」「寨」。於是又出現了以「營」「寨」命名的地名。如金家營、宋家營、南小營、北小營、前營、後營、婆娑營、裡邊營、野吳寨、寨里等,十多個地名。
(四)明代移民多以姓氏命名和水陸道口命名。
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部分居民詔遷來中原各省。徙至州境的移民,以家族為單位屯田立村,多以姓氏命名。如田家莊、李家莊、白宋莊、劉家元、郭家莊等,共計一百六十個地名;也有少數移民,在沿河兩岸渡口處和道口交叉的地方居住下來,慢慢形成村落。於是又出現了河堤口、南口、北口、陳家口、徐祥口、馬家口、土路口、道口等村。十多個這樣的「交通地名」。
(五)因故城、庵觀寺命名
深州歷史悠久,或分或合,遷至靡常,古城寺院較多。然幾經兵燹和洪水泛濫,昔日城廓、寺廟蕩然無存。但從今天保留下來的一些地名,依然能反映出當年的影子。如:
下博村:乃因襲漢朝下博縣之名。「古為縣邑,今為村,」即指此也。
桃園村:是因襲故縣桃城之名。
舊州村:為深州故城遺址之一,故曰舊州村。
賈城西、祖城西、程城西、王城西、閻城西等,均為深州故城而得名。
寺頭、趙禪院、任禪院、張禪院、大寺家莊、小寺家莊、徐家寺、許家寺、半壁店、丁家庵等。以上村莊均因寺院觀庵而得名。總計三十多個地名。
(六)因劉秀走國而命名
漢光武劉秀自薊(即大興縣)南奔,路徑安平、饒陽、深州一帶留下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地名。僅將今深州境內的舉例如下:
風飄(今名馮飄)、凌霄、大流:據漢記載:秀至滹沱;侯吏白,無船不可及。秀令王霸往視,霸詭言,冰合可渡。比至,冰果合。令霸護渡,未必數騎,乃風飄凌霄水大流。
辰時、得朝、柏樹:相傳秀至此適辰時,旁有參天古柏一株,秀於樹下拜祖登基。後人謂:辰時得朝、柏樹拜祖。即此也。
大馮營、小馮營:相傳為劉秀手下大將馮異叔侄駐兵處。
安駕莊、南護駕池、北護駕莊;相傳為劉秀小憩處。
蒲龍頭:相傳劉秀避難於蘆葦盪里,弄得滿頭蒲蘆花。舊時謂帝頭為龍頭,故曰蒲龍頭,村名因之。
握幞頭(今名鳳凰池):相傳劉秀至此險被俘,被王朗追兵抓(握)去了帽子。
請回頭(今名清輝頭):相傳劉秀至此,尖兵來報,走錯了路,請回頭。
護駕遲:相傳劉秀逃亡至此,大將馮異前來護駕,秀責曰:汝護駕來遲。
王霸莊(今名王家莊):傳為劉秀的大將王霸駐兵處。
總計十六個地名。
(七)以帝王將相和宣揚封建綱常而易名
康王城:據《深州風土記》記載:宋高宗為康王時,質於金。脫而南奔,曾駐蹕於此。
魏公鄉:以唐朝名宦魏知古得名。
白侍郎:以白姓在京師做侍郎官而得名。即今天的白宋莊。
張司馬:以張姓在京都任司馬官而名村。
孝義鄉、仁和里:據舊五代史載,原名為飛鳧鄉、匡聖里。天福二年,因李自倫六世同居,詔改為孝義鄉、仁和里。即今名大馮營。
總計五個地名。
(八)以神話故事而命名
石像村:據《深州風土記》記載:昔有石像載佛自五台浮滹沱而來,州人迎之,建寺存焉。因名其村」。
唐鳳(今名唐奉):據《深州風土記》云:明成化年,法寶寺碑載有:昔人有得唐墓誌者,墓誌中即名此村為唐鳳;又據唐朝有鳳凰落此之傳說而得名。
石人村(今名師尹):以村昔有石人故事得名。
三個村。
(九)以古物和職業命名
石曹魏村:以該村「石槽」而名其村。
簸箕辛莊(今名西辛莊):村民多以編織簸箕為業。
窨子村:昔日村民多以地下窨子紡織為業。
燒盆王莊:村民副業多燒制瓦盆。
十多個地名。
(十)以地理環境和方位命名
如高台王莊、東陽台、西陽台、東支村、西支村、東午村、西午村、東杏園、北杏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