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出注會成績,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看到刷屏的好消息,不少人發出疑問:注會難度不是很大麼,怎麼這麼多人都過了?全世界只有我是個「廢柴」?
周圍的人都不及格了,自己的不及格也就會認為很正常,畢竟大環境使然,自己不算異類,還可以心安理得;周圍的人都過了,而自己卻失敗了,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可能認為自己缺乏能力,變得惶恐不安,甚至失去信心。
今年注會考試真的難嗎?
還記得我們剛結束考試的時候,網上關於財管難、審計難的消息鋪天蓋地的湧來。但是成績出來之後,關於這些科目通過的好消息又刷屏到讓人應接不暇。
雖然說這可能是因為「倖存者偏差」,考試的時候表現差的出來發泄一下,考的好的默默準備下一場考試。但是出成績的時候,考的好的全都出來曬,給人一種通過好高的錯覺,其實這個時候多數陪考都不做聲了,默默地做著分母。
但是,我們還是要考慮這樣一件事,為什麼別人可以過?
用考研政治裡面的一句話,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的結果,分析問題時,我們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
有人說沒通過的原因可能在運氣太差,抽不到簡單的題目。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辭。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也許我們自身才是關鍵。
整理了近幾年注會考試沒有及格考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大概如下:
從上面的原因我們看出來,注會的失敗原因和自己是緊密相關的。不付出努力和心血,你可能始終踏不進它的門檻。
而不善於總結原因,可能會使得你屢戰屢敗,多次的失敗大家信心,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是否正確。
其實,選擇可能一直沒有錯,只是你努力的方向上需要披荊斬棘。
空談目標沒有意義,必須把目標轉換成大家都能嚴格執行的計劃。
高分的成績單往往會瘋傳,壓線的成績也能收割一片艷羨。然後剩下一大批安然失色的人不知如何自處。那我們這一批「失敗」的人應該如何做呢?
當然是改變以往的策略。
制定目標、規範計劃、實施行動、堅持不懈。
"工作忙,毅力差,心情好的時候就去看看書,煩躁的時候管都不管,斷斷續續學了一年,答案當然是很差勁。稀里糊塗考了3年,終於咬咬牙狠心自己選擇了求助,看著一起努力的小夥伴,心裡說不出來的澀,太羞愧了,曾經自己真的浪費了很多時間。
果然,換了新的策略有了改變。
首先,讓我的學習更具有連貫性;
其次,讓我知道這個階段應該達到什麼樣的進度;
接著,讓我有了目標,我算是自尊心比較強的,看著大家優秀而又努力,不想認輸。我自己本身很懶惰,但看到別人努力,就會督促自己,今天必須要完成任務。"
至於該不該放棄,三年的苦都忍受過來了,為什麼不咬咬牙再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