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畸形的母愛叫「12歲斷奶」,媽媽認為很正常,醫生卻說治不了

2020-08-05     育兒小娜

原標題:有種畸形的母愛叫「12歲斷奶」,媽媽認為很正常,醫生卻說治不了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提到母愛,我們總會和偉大聯繫到一起。

它可以為了孩子,付之自己的生命。

但是,這種母愛一旦用勁過度,也有可能「害」了孩子。

就比如孩子吃母乳,一般情況下,媽媽會讓孩子在2歲左右斷奶。再晚點也有讓孩子5歲左右斷奶。但是像12歲左右斷奶的,確實不常見。

12歲斷奶的孩子

最近,一位博主發了一件事。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快要升初中了。但有一件事讓媽媽很為難,這個小男孩還沒有斷母乳。什麼情況?

這事,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在他1歲左右的時候,媽媽嘗試過幾次給孩子斷奶,但是沒有成功。家裡人也開始勸說:孩子這麼小,在晚幾天斷奶也不遲。

等到孩子2歲時,媽媽便下定決心要給孩子斷奶。但是又經過幾次嘗試,又以失敗告終。孩子不喝奶粉,雖然會吃一些主食。但是每天還需要定時定量地吃點奶。不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焦慮,不斷哭鬧。媽媽看在眼裡,也是疼在心裡。

等到孩子馬上上幼兒園,家裡人有些著急了。不能一邊上學,一邊再給他喂奶吧。就像郭德綱的相聲:「給孩子喂完奶,再跟老師客氣客氣!」當然不會。於是,家人齊心協力幫助孩子戒奶。對於3歲大的孩子,正是可愛的時候,你看著他哭的傷心的樣子,換做旁人也會於心不忍。更何況,孩子不好好吃飯,餓的難受。做媽媽的,別提有多難受了。

「吃吧、吃吧,有些孩子吃奶吃到6、7歲,多的是。」奶奶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聽見他撕心的哭聲,也忍不住勸說媽媽了。而媽媽呢,本來心裡也難受,聽見家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勸,乾脆也別給孩子斷了。再等孩子大一些,他自然就斷了。

是啊,媽媽的想法是對的。有些孩子吃著吃著自己就斷了,但是每個孩子並不是一樣的,也總有例外的時候。就這樣,一直等到孩子12歲!

孩子依舊沒斷奶,無奈之下,家人帶著孩子去醫院再做個檢查。為什麼是「再」?在這次之前,帶孩子做過一些檢查,但檢查結果顯示,孩子沒有什麼毛病。這次又來到醫院,經過檢查後醫生搖搖頭:「孩子沒有病,我也治不了,你們回家吧!」

一家人帶著孩子又回了家,再想辦法幫助孩子斷奶吧。

不過,話說到這,我們能感受到媽媽認為孩子在12歲斷奶,不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有些媽媽不這麼認為,她認為孩子在12歲斷奶,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過界」的母愛

她是誰呢?想必很多人也比較熟悉,她是一位公眾人物,她的名字叫「狄鶯」。如果你記不起來她是誰,但你可能對93年的《包青天》里的「王燕燕」會有很深的印象。她在台灣娛樂圈,也算是大姐級別的人物了。

而狄鶯本人呢,對孩子的溺愛很多人有所耳聞。

那她對孩子溺愛到什麼程度?

在生活上,他對兒子寵愛有加。她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每天至少花7個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直到孩子吃完才放心。對孩子18歲前的家規,也似乎有一些苛刻:他規定孩子在18歲之前,不能出門。

雖然很嚴格,但偶爾會有一些媽媽感同身受,畢竟也是愛孩子:看著孩子吃飯、18歲前不能單獨出門,雖然讓人難以接受,確實是媽媽太愛孩子了。

但是狄鶯對孩子的愛,還是超乎普通人想像的。據她自己說:兒子是在12歲才斷的奶,到孩子15歲有了生理反應時,才開始和兒子分床睡。有時候睡覺時,兒子會抱著媽媽睡覺或者摸著媽媽的胸,狄鶯認為也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她認為,這是母子情深。

很多人可以想到,這樣教育孩子的方式並不可靠。過度的母愛也可能變成一種對孩子的「傷害」。

而伴隨著兒子孫安佐的成長,也證明的這一點。前兩年,當孫安佐因預謀發動校園槍擊被逮捕時,他也意識到他性格的奇怪。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社會上的規則。

「過界」母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那麼,過界的母愛,能不能給孩子帶來傷害?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們生活中四處可見,公眾人物中比比皆是。

那麼,能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呢?

1)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

通常情況下,過度的母愛會導致孩子沒有共情心理,當給他人造成一定傷害後,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為了一件小事,輕者會和他人大吵大鬧,重者可能做出違法的行為。

2)人格的缺陷。

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規律的,不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就會帶來孩子人格的缺陷。比如蒙台俊利認為孩子會有4個發展階段,父母要學會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在孩子0到2歲時,是孩子的情感依賴階段,這時候需要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對媽媽形成依戀情結。

在孩子2到3歲時,是父愛介入的最好時期(當然不是指3歲之前不需要父愛)。父愛可以讓母子之間的熱愛,從中分離出來,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

在孩子6到10歲時,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家庭規則和代紀界限,並注重孩子性別角色的培養,避免孩子在家庭關係中出現「母子連接」或「父女同盟」的現象。

在孩子11到15歲時,孩子進入青春期,就要給孩子獨立生活騰出情感的空間,保留出界限。並且,可以著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

最後,如何避免「過界」母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呢?

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在孩子適當的年紀要學會「放手愛」。

我們知道,鳥兒長大翅膀總會硬。但是,這句話我們常當做貶義「詞」用在孩子身上。媽媽經常會對孩子說:「翅膀硬了,我管不了你了是不是。」

是啊,在媽媽的觀念里,媽媽管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種「為你好」的觀念並不一定真的會讓孩子好。孩子可能會在媽媽「管著你」的情況下,變得不能獨立自主的生活了;變得心理承受能力差了;變得受點委屈就會埋怨這個人、埋怨那個人了。這就是對孩子造成的一些「隱形」的傷害。

所以,媽媽要學會「放手愛」:相信你的孩子;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自主地選擇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然後讓孩子獨自去承擔一些事情。這樣,孩子才會真的成長,真的長大了。

關注小海豚的奶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7IOvXMBURTf-Dn5G9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