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7月19日,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做客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和聯商網聯合推出的「對話·零售人」微訪談欄目,分享生鮮電商與前置倉方面見解,回應近期熱點。
作為一種新模式的生鮮探索,前置倉模式風起雲湧。每日優鮮則是典型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企業。在王珺看來,每日優鮮布局前置倉模式,是從消費需求端考慮,怎麼去解決用戶對生鮮產品高頻、便利的購買需求。
王珺表示,如今每日優鮮前置倉已經具備大規模複製性,其在成熟城市的年坪效是10萬,相當於一些線下商超年坪效的5-6倍。每日優鮮現在已經在全國20個城市開設了1500個前置倉,未來還會把倉的數量增加到10000個。
以下為微訪談實錄:
《聯商網》:每日優鮮是典型的前置倉模式,事實上,前置倉模式的優缺點都很明顯,那麼當初為什麼選定前置倉模式?
王珺:其實每日優鮮在做任何重大決定時,都會從消費需求側去考慮。
從消費需求側來說,人們對於生鮮的購買習慣,與買3C、日百、服裝都不相同。其他品類人們可以計劃性購買,可以一次買很多慢慢用,可以下單後等上幾天,但是要用來做飯的生鮮食材不一樣,它有非常強的便利性需求,而且消費頻次更高,對商品新鮮度的要求也很高。
這樣一來,過去電商平台—中心倉—消費者的物流模式,就不太適合消費者對生鮮的購買需求。一個用戶想買骨頭來煲湯,我不能讓他下單了再等上一兩天,我也不可能讓一個用戶買上好幾百的生鮮產品囤著吃小半年,畢竟果蔬肉蛋的保質期都很短。
因此,怎麼去解決用戶對生鮮產品高頻、便利的購買需求就很重要。我們認為,覆蓋周邊1-3公里、能讓用戶小批量下單、又能在下單後1小時內送達的前置倉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且我們每天都從城市分選中心向前置倉補貨,也解決了用戶對於生鮮產品新鮮度的要求。
還有一點是,在傳統的物流模式中,生鮮的冷鏈物流成本太高了,企業需要花費很大一筆錢在購買乾冰、冰板、保冷袋等冷媒設施上,而且邊際成本不會隨著規模遞減。但在前置倉模式里,因為產品1小時內就能送到用戶手裡,就跟他們自己從附近的超市把東西拎回家的時間差不多,這個時間不需要那麼多冷媒設施,冷鏈物流成本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聯商網》:您曾表示,公司未來要做成線上綜合超市,不滿足於只做生鮮電商。您覺得跟其他線上超市、傳統超市相比,每日優鮮有哪些優勢?
王珺:與線下門店相比,我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前置倉模式帶來的結構性成本優勢。我們的倉有自己的一套選址和建設標準,相比於門店,它不需要開在臨街很顯眼的地方,不需要耗費大成本裝修得特別好看,不需要在裡面把貨架之間的過道做得很寬來方便顧客推著車走動,這讓我們能有比線下門店低得多的租金成本、運營成本。我們也有遠高於傳統線下業態的效率,每日優鮮現在在成熟城市的年坪效是10萬,相當於一些線下商超年坪效的5-6倍。
此外,傳統線下超市受制於選址等原因,擴張起來比較慢,但每日優鮮的前置倉模式,以及公司的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已經讓我們的前置倉具備了很強的大規模複製性,我們現在已經在全國20個城市開設了1500個前置倉,未來還會把倉的數量增加到10000個。
相比於線上超市,每日優鮮以賣生鮮起家,生鮮這個產品因為高頻、剛需,所以自帶流量屬性,還能培養用戶粘性,消費者高頻地點開我們的App或者小程序買買生鮮,就可以順帶著再買買其他品類的商品。現在每日優鮮的老客月購買頻次是2-5次,每周上每日優鮮上買點什麼,已經漸漸成了他們的一種習慣。
《聯商網》:燒錢補貼用戶是外界對生鮮電商貼的標籤,每日優鮮是如何激活用戶的,現在對補貼的依賴度如何?
王珺:把燒錢補貼作為生鮮電商的標籤可能是一種誤解,如果你的產品足夠好、給用戶提供的體驗足夠好,久而久之用戶自然會對你產生依賴,此外,吸引用戶、激活用戶也可以用更聰明的做法。
每日優鮮在吸引用戶上早就擺脫了單純依靠補貼的做法。在新客上,基於小程序強大的社交屬性,以及由騰訊智慧零售賦能的精準投放,已經有超過一半的新客不再依靠傳統的廣告投放而來,成本大大降低。
可以多分享一點的是我們與騰訊智慧零售合作的圈層視圖項目。在合作中,圈層視圖可以把某個前置倉覆蓋的區域分成若干個單位網格,再通過前端消費大數據,計算出了每個網格內的潛在用戶數、用戶畫像、用戶消費特徵及每日優鮮的滲透率,我們因此能夠有針對性地去做地推,而不是廣撒網。這個合作的效果非常好,合作一個月內,相關前置倉的區域滲透率就提高了70%。
在老客的促活和喚醒上,我們有非常智能化的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今年起也開始用微信群與用戶互動。平常的商品促銷信息、用戶對某筆訂單的反饋、他對某個商品的諮詢,都可以在群里用更有人情味的互動方式完成。
《聯商網》:2017年,每日優鮮宣布一線城市全面盈利。目前盈利範圍有所擴大嗎?主要通過哪些環節來提高利潤率?公司整體盈利有時間表麼?
王珺:良好、健康的經濟模型,是一家公司盈利的前提。每日優鮮在2018年年底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經營性現金流為正,到目前為止,還連續12個月在北京地區維持了正現金流。目前,我們正在通過深化商品供應鏈、以全品類策略做高客單價、提升物流側的效率等方式來提高利潤率,但其他盈利相關的信息尚不方便透露。
《聯商網》:現在都在談論下沉市場,每日優鮮在三四線有布局的計劃麼?打法跟在一二線有哪些不同?
王珺:關於下沉市場,我們幾個合伙人一直都有討論。我們認為中國的消費市場和消費升級是多層次的,要基於公司的核心能力,用不同業態去滿足不同消費市場的用戶需求。
我們把中國市場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頭部城市,城市人口大概在800萬以上,數量大概會有三五十個,這些城市的人網際網路化程度高,線上是他們的購物主要渠道,而且他們生活節奏也很快,因此對便利性的需求更高,因此我們採用了前置倉模式,提供生鮮極速達到家服務。
第二段是小型城市,平均人口在兩百萬左右。這些城市還在經歷網際網路的早期階段,因此我們採用更輕的模式,用社交電商每日一淘來做布局,當然這也迎合了這些城市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很依賴於熟人推薦,讓他們到100萬商品裡面搜索購買,還不如熟人推薦購買。每日一淘在2018年4月成立,到2018年年底已經完成了A、B兩輪共1.3億美元融資,目前有數百萬的會員,發展態勢非常好。
消費市場的第三段是還在經歷早期城鎮化的縣鄉鎮,這些市場的消費力、人口密度、網際網路化程度相對於小型城市還有差距,暫時還不在我們的主要版圖內。
《聯商網》:每日優鮮在打造精選爆款上,選品的邏輯是什麼?
王珺:用戶剛需——大多數人都需要,轉化率高——能夠帶來實打實的「爆」的效果。
《聯商網》:高損耗是生鮮電商常面臨的問題之一,您認為生鮮電商緩解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王珺:生鮮產品易腐壞、保質期非常短,所以最關鍵的是要做好需求端的預測。
基於AI和大數據驅動的庫存管理,每日優鮮已經有了一套高銷低損的倉配體系。我們內部有一套自己的智能補貨算法,每一個前置倉內具體的每一個單品,它的備貨計劃都是圍繞這個倉覆蓋範圍內周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畫像,用AI數據計算出的。這裡面會有這個商品在這個倉過去一周的短期銷量、過去一年的歷史銷量,我們還會加上天氣係數、區域係數、商品品類係數、工作日/周末係數、促銷係數等等,從而計算出每個倉的每個商品每天的補貨量。這個算法每天要處理三四百萬級的運算量,最終結果是,我們的損耗率能控制在1%,整體商品周轉天數為2天,鮮肉、葉菜、活鮮等產品還能實現日清。
《聯商網》:現在有很多電商開始開線下店,每日優鮮會考慮麼?
王珺:我們目前並沒有大規模開設線下店的考慮,不排除未來會有做線下體驗店的打算,現階段,前置倉模式仍然是我們認為的生鮮線上化的主體解決方案。
【對話·零售人】聯商網和今日頭條財經頻道聯合推出的微訪談欄目,邀請零售業企業家、專家,聚焦行業發展,解讀零售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