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傳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蘊含了人的精、氣、神。
姓名不僅代表一個人的符號,還有更深刻的寓意。人一生有個靚麗的名字不僅別人印象深刻,而且關係到一生的事業和人際關係。因此,父母給子女取個好名字,才能使其一「名」驚人。
小寶寶來到世上,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可以說為了孩子的姓名絞盡腦汁、浮想聯翩,有的翻閱《詞海》尋找那些名言佳句,有的請親朋好友提供名字方案,從中進行選擇;有的乾脆到起名公司求一個好名。無論以何種方式為孩子起名,都說明了家長們的一個共同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
名字不僅是一個人的符號和稱謂要伴其一生,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她是一個人一生的縮影。從一個人的姓名的分解中可以看出家庭的希望、本人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操、抱負和理想,也可窺見友情、習俗、民風、時代特點等等。有人認為人的姓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代號或符號,信手拈來,隨便取名即可。其實不然。一個人從呱呱墜地起,其血型、生理節律、內在信息就已經確定了,而人們所能看到的或者每天都要互相打招呼的是人們所熟知和慣用的名字,而隱含在名字里的更深一層的生命寓意,卻在不經意中被人所忽略了。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中,一個人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文化,決不是毫無意義的可以任意取之的代名詞。
中國古代儒教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則必受其辱。」道家認為: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傳統文化命理學家則提倡:名者命矣,有其名則有其命,名與人的命運休戚相關。
名字對一個人的社會價值是不可低估的。自古以來,人們對姓名有許多說法和很多詞語,如:「人過留名,燕過留聲」、「名聲顯赫」、「聞名遐邇」、「大名鼎鼎」、「名聲遠揚」、「名揚四海」等等。更不用說流行於現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大腕明星了,對其名字的崇拜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個名字即是一個人的化身和力量的象徵。而一個成功者的前提首先就是有一個好名,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總是要為自己選擇一個佳名,甚至不惜用筆名、學名、藝名代替的原因了。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最初接觸到的就是對方的名字,一個好的名字往往會給以對方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一個一般的名字往往留不下很深的印象。有時一個名字甚至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國歷史有不少因為名字走運或背運的軼事;有些雖然近於荒唐,但從中卻可以窺見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
清順治十六年,崑山人徐元文殿試成績不錯,但並不是優等。只因為順治帝認為他的名字好,本人也儀表堂堂,便欽點他狀元。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在審閱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試卷時,發現有一個叫胡長齡,不僅欣喜異常,欽點胡長齡為狀元。原來,清朝統治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即「胡人」;而乾隆帝此時已79歲,正嚮往長壽,所以要借這個名字求個吉兆。光緒三十年,直隸人劉春霖參加殿試,成績平平,本來取在末等,因為他的名字「春霖」是「春雨」之意,再加上他的姓與「留」字諧同,恰與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恩澤永垂、流芳百世的心境相合,便將他升為狀元。
也有因為名字而倒霉的,明嘉靖二十三年,原先預定的狀元是吳清,只是聽起來像是「無情」,無情無義怎麼能做狀元?於是只好撤換,吳清便做了自己名字的犧牲品。無獨有偶,永樂二十二年,殿試的結果,狀元是孫日恭,榜眼是邢寬。可是發榜時,邢寬成了狀元,孫日恭成了第三名。原來,日、恭二字連在一起是「暴」字,永樂帝認為不祥,便讓他屈居第三。那麼誰做狀元呢?永樂帝覺得邢寬這個名字好,「刑」政寬和,必得人心,於是便讓邢寬取而代之。清同治七年,江蘇人王國鈞殿試成績優異,被初定為一甲。但慈禧太后覺得他的名字與 「亡國君」諧音,太不吉利,便將他打入第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