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塔,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據《龍關縣誌》載:"縣城內坎方舊普濟寺遺址,有塔七級聳立院中,名曰重光,考之志,所載系唐代遺址,元蒙兵興躪墟,明正統中,名將楊洪收復塞北山河重光,就其遺址奏請帑銀興工修復之,又命曰重光"。重光塔在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光塔為八角五層、重檐樓閣式磚塔,通高 33.67米,占地面積126平方米。塔基邊長5.5米,塔座用六層石條砌成,高2.1米,南北對稱有石階直通塔門,塔各層皆辟拱形門兩個,一、三、五層為南北向,二、四層為東西向。其餘各面雕直欞盲窗,四、五層各設26個瞭望孔,第五層南門上鑲嵌「大明敕賜重光寶塔」石匾。塔檐下磚雕仿木結構,雕出重拱重翹五踩斗拱,令拱插出一單昂,上用齊心斗,不做耍頭,角科做成抹斜拱。各層檐上出平座,以三踩斗拱承托。斗拱雕飾技精料實,逼真美觀。塔剎為鐵質覆缽式,四面辟壺門,內供佛像,剎頂覆蓮瓣,上承寶珠。塔身逐層高度遞減,收分明顯,造型挺拔高峻,沉穩莊重,氣勢宏偉。
據明代劉俊《敕賜普濟寺記》描述:普濟寺規模宏大,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重光塔、大雄寶殿、 藏經閣、法堂。東西對稱從南到北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觀音堂、地藏堂。"繪塑莊嚴,曲盡其妙。幡幢香花種種俱足,以及僧寮、方丈、香積、齋廚、賓客之館,依次而備。綠瓦朱檐,翬飛鱗次,金壁丹堊,炫目爍日",可見當日寺院碧麗堂皇之景象。
龍關城地處邊塞要衝,楊洪在修建重光塔時,不但考慮到佛事活動,而且還賦予了它軍事瞭望功能,使之成為一塔多用的建築,體現了一個軍事家的深謀遠慮。如今,普濟寺已不存在,惟重光塔500餘年櫛風沐雨,依然屹立。
傳說當時楊洪重金聘請專業樣式某(就是如今的工程師)設計出模型(古代建築設計沒有圖紙,均為木工按比例製作建築模型),當時不知什麼原因而樣式某未能親臨施工現場指導。沒辦法,後軍都督楊洪便廣招競標者,轄區民眾久喜太平,都以能夠參與這項工程而自豪。當一工匠有幸中標後,因為當時根本沒有仔細推敲施工方案,工期又緊,沒有時間再考慮,只好帶著兩名副手硬著頭皮開工。
工匠們聚集全班精英,認真按模型測算,以巨方石砌成基礎,並很快建起了第一基礎層。可是這第一塔體層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如何在那已經高高的基礎上建造,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幾人一合計,只好按照祖訓開始祭請祖師魯班。
三個主事工匠,齋戒三天,沐浴更衣,焚香禱告於魯班,說明遇到的實際困難,請求協助等等。當晚各自回家休息,相約重光塔工地相聚。
第二天,三個工匠如期在重光塔工地相遇,不約而同地圍著塔基座轉了幾圈,卻好像在找尋什麼。三人萬般無奈只好說出昨晚三人所作的相同一夢。原來三個工匠傍晚相別以後,回家休息也是對祈禱魯班半信半疑,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直琢磨如何建造高層塔體的時候,漸漸睏倦而入睡。夢中有一白須白鬢神采奕奕的老人,圍著那重光塔基礎,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工匠問道:"老人家,您莫非有如何建造高層塔體的妙計嗎?"那老人捻須笑道:"我這樣一位黃土埋到脖子的人,能有什麼妙計?"說完,大笑幾聲,忽然不見,夢也醒轉。三人今天來到塔基下,總覺得夢境奇怪,也就圍著塔基轉圈圈,各自敘述完夢境,無解的前提下,又繼續轉圈,並叨念著老人的話語……。忽然三個工匠大聲說道:"有了!妙啊!這是魯班祖師爺在點化我們,用土埋塔的方法呀!"三位急忙撲翻身拜倒在地:"感謝祖師爺夢中點化……"隨後,那建塔工程,便用周圍埋以黃土的辦法建了起來,完工後,又將黃土運走露出塔身。這就是為什麼重光塔那麼高的建築物,卻沒有留下任何搭建腳手架痕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