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原來有條巷子,叫君子巷。現在,沒了。

2019-05-31     微觀泉州

泉州原來有條巷子,叫君子巷。

現在,沒了。

活的記憶也沒了。

幸好還有一塊寫著字的紅磚……


泉州影劇院老照片 圖片來源@正港泉州強阿


泉州影劇院的後方,如今居民建築密集。

在泉州影劇院還未建時,那兒面街並立著傅、史、粘三座宗祠。

三座宗祠後邊的小巷,即為「君子巷」。

如今,已無處可尋。


西街26號,藏在一處不起眼的低地方

穿過西街26號銹跡斑斑的鐵門,這裡居住著10戶史家後人。

兩排房子相向而建,按著兄弟的長幼順序,依次排開。

兩排房子中間,一條不算寬敞的通行小道,一路通往史家舊宅。


從史家老宅向外望去,10戶後人的房子依次排開

今年7月,是82歲的王奶奶嫁到史家的第59 個年頭,是史家最年長的長輩。

初嫁到史家時,挨著他們家的泉州影劇院已經開建,關於傅、史、粘三家宗祠並列的往事,她斷續從公公婆婆口中獲悉。

但說起君子巷,年過八旬的王奶奶,也找尋不到更多的記憶。


如今的影劇院

活的記憶基本到此終結了。我們只能在《泉州古城名街名巷名居》記載中,複述一個叫李源和君子巷的故事。

明朝年間,晉江出了賢才李源。李源,字士達,號竹坡。

公元1492 年李源中舉,1505 年登進士第。

最初在廣東做糧財稽核監督,任內清正廉潔,辦事得力幹練,拒絕吃請說項及納賄營私。回朝復命後,被正式任命為戶部主事,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辦公廳主任。


泉州影劇院老照片 圖片來源@正港泉州強阿

有次出差到臨清檢查倉庫,皇帝寵幸的宦官特設宴想要籠絡他,李源鹹淡不吃,僅含酒杯口而已。

奸宦劉瑾當權時,李源辭官回家,專心研讀《左傳春秋》,對父母盡孝,十五年如一日。

他的行為,感動了當時的泉州知府王人浚,特捐資修建李源遭火災焚毀的房子,

並說:「我作為知府,卻讓君子沒有庇身之所,實在慚愧!」


巷子只剩下一塊紅磚

當時,李宅所建位置和史宅離得很近。宅成後,王知府怕日後有人藉口鬧糾紛,特燒制一種烙刻有「李宅之牆與史宅無干」字樣的紅磚,並讓王家砌牆,隔在王史二家之間。時史家勢大氣焰,知府怕日久生非,李家被人欺凌。兩宅間的巷子,因此被稱為君子巷。

這面牆,據說建泉州影劇院前還尚存,如今只剩兩塊牆磚,躺在泉州市檔案館庫房中。牆磚捐贈人王明燈女士說,它們是從西街老宅拆遷的廢墟中「存活」下來的。殘缺磨損的紅牆磚,表面上陰刻著斑駁的字體,其中一塊牆磚已經缺角,僅存「與史宅無干」字樣,另一塊相對完整,刻著「李宅牆」等字樣。

來源|花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uFDBmwBmyVoG_1Zn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