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待秋是浙江崇德人,父親吳伯滔是位畫家。而他也是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與吳子深、吳湖帆、吳觀岱被合稱為「江南四吳」。吳待秋的花卉四屏,如今能拍到近百萬元,可見其在中國畫壇的地位。
吳待秋:(1878-1949)浙江桐鄉人。名征,別號袌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暉外史、鷺鷥灣人、括蒼亭長,晚署老鋗。金石書畫兼長,作畫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晚年喜作佛像,頗有古風。曾任商務印書館美術部部長,1946年為上海美術會監事。
出生於書畫世家的吳待秋,自幼藝術天賦過人,既得父親吳伯滔的口傳心授,十八歲那年就中了秀才。可惜就在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在悲痛之餘,毅然接過父親留下來的畫筆,子承父業,做了一個書畫家。
不想沒有幾年,他的一筆丹青,名重桑梓。三十歲後,畫名更彰。更憑他的藝術才華,與刻銅藝人張合作的精美銅盤,吳畫張刻,相得益彰,當時被不少北京人購買收藏。
他接著返還上海,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並與印刷部的工人合作,發明了用珂羅版印刷書畫冊。這個成果,使過去的畫冊從木刻版到石印版,又從石印版進而達到照相版了,不但能把畫家的長卷大軸縮印得精妙入微,而且深淡層次分明,有利於觀賞,更有利於學畫者臨摹。這是對學畫人的一大功績。
到了1935年,在上海聲譽鵲起的吳待秋已經有了很高的書畫潤格,經濟上相當富裕,於是在蘇州購買了清代園林「殘粒園」,園中假山頂有「括蒼亭」,吳待秋喜愛此亭,便自號為「括蒼亭長」。
1937年抗戰開始以後,吳待秋大宅雖留在蘇州,但是他又返回當時號稱「孤島」的上海去了。當時,全國的富商巨富都因避亂而聚居於上海,造成了畸形的繁榮。而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也是都在同一時間,聚集在上海的大畫家,於是,「三吳一馮」的名聲,從此時就遠揚出來了。
吳待秋的畫作,於筆墨技巧之外尤得靈性揣摩之妙。他早年專攻「四王」一路,對於王原祁的理解超越一般的畫家,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吳待秋壯年時,集明清諸名家之長而融匯一體,形成了自己筆墨酣暢、寬博淳厚的風格。
他所作山水意境高古疏淡、閒靜雅逸,寫花卉則設色濃厚、落筆淡雅。藝術界認為吳待秋的花卉畫更勝出其山水畫一籌,畫於1930年的《秋香桂花》即是吳待秋的花卉畫代表作之一。
這幅幽然淡雅的畫中,吳待秋描繪的是一株蒼老古樸的桂花樹,但見樹枝虯曲盤繞、穿插有致,以濃墨和淡墨分染的樹葉翻卷生姿,顯得生機勃勃。而滿樹金黃細小的花朵,似乎正散發著沁人肺腑的芳香,真如宋詞中對桂花的讚美:
「人間塵外,一種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戲把黃雲挼碎。」
右下方題詩為:「悠悠白雲里,獨住青山客。林下晝焚香,桂花同寂寂。」
到了1948年,他因身體欠佳,就再度回蘇靜養,1949年秋,逝世於殘粒園故居。對於吳待秋的作品,吳昌碩一向讚賞有加,他評論道:「待秋畫別開生面,萃精神宋元名人墨妙。兼工花卉,雅似復堂一流神意。」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nVS-G4BMH2_cNUgG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