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代先生向記者詳細講述了去年4月份,妻子偶然在網上看到炒黃金股的信息後,便開始投資,前後13天的時間裡共投資24.7萬元,被騙18萬元的經過。
據代先生介紹,妻子平時喜歡玩股票,也賺過一些錢。賺錢之後妻子會將錢再投進去,想再大賺一筆。但後來國內股票行情低迷,眼見投進去的錢收不回來,家裡又需要用錢。思量之下,妻子便將股票低價賣出。
「一共投了幾十萬元,賣回來十幾萬元,基本上五分之四都賠了。」代先生說。經過此事後,妻子總是想把虧的錢再賺回來,於是沒事兒就會看看股票,找機會。2017年底,妻子退休後就開始專心研究股票。
去年4月20日,妻子在網上看到炒黃金股的信息說,炒普通股票不如炒黃金股,種種說辭令妻子非常心動。諮詢過後,妻子表示有投資意向。很快,客服趁熱打鐵,立即發給了妻子投資平台的網址。隨後客服又將妻子拉入了線上群聊,群里每天都會有「專業大師」進行講解。代先生說,妻子聽了幾次課後,就開始往裡面投錢,一開始就嘗到了甜頭,賺了將近一萬元。同時群里討論得熱火朝天,其它客戶不斷在群內分享投資成功的經驗。
「一開始好多人都說賺了,有的說賺了幾十萬,還有投200萬元的。好多人動員她,說很快就賺了很多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像國內的股票,好長時間都賺不了錢。」眼看大家都賺到了錢,妻子便更加相信了,完全放下了戒備。接著,「大師」開始鼓動妻子投更多的錢。「那個大師說,建議多買點,錢投進去很快就可以賺回來,保證把大家都帶富。」代先生說。
接下來妻子便開始繼續往裡投,虧了又買,買了又虧。從4月27日到5月9日,13天的時間裡,前後共投了十次左右,有24.7萬元,卻怎麼也賺不回來了。這時候代先生髮現事情不對,認為妻子很可能遭遇了騙子,於是便勸妻子立即收手。「我們想盡了一切辦法把這個錢退回來,最後只退回來了6萬多元,賠了將近18萬元,肯定是騙子。」
「我們都是老職工,一個月掙得也不多,這一輩子也沒做過這麼冒險的事情。」代先生說,自從被騙後,就決定今後再也不投資了,而是要更努力地工作,希望能早一點把錢掙回來。
昨日,代先生看到本報刊發的報道《微信群里聽「大師」講投資成功經驗 十天內被詐騙110萬元》後,立即撥打了本報新聞熱線,想把自家的遭遇告訴廣大讀者。代先生提醒說,切莫相信類似一夜暴富的行為,面對這種新型的電信詐騙,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1.以「看廣告、賺外快」「消費返利」等為幌子。一些返利網站在提現時設置諸多限制,參與人不可能將投入的資金全部取出,有的將返利金額與參與人邀請參加的人數掛鉤,成為發展下線會員式的傳銷平台。
2.以投資境外股權、期權、外匯等為幌子。投資金額不限且許諾固定回報,多為噱頭吸引投資。
3.以投資養老產業可獲高額回報或者「免費」養老為幌子。以投資養老公寓或其他養老項目為名,承諾給予高額回報,或以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
4.以私募入股、合夥辦企業為幌子,但不辦企業工商註冊登記的。
5.以投資「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為幌子。看似高大上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實際是非法集資行為,噱頭更為新穎、隱蔽性更強。如果投資人不是對新興金融投資領域有多年的專業知識,很容易被引誘落入非法投資的圈套。
6.以「扶貧」「慈善」「互動」等為幌子。有的以未登記的非法社會組織的名義直接開展非法集資活動,有的利用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通過在這些組織下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合作開展活動,欺騙性很強。
7.在街頭、商場發放廣告的投資理財。不法分子在宣傳上往往一擲千金,採取聘請明星代言、進行社會捐贈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製造虛假聲勢。
8.以組織旅遊、講座等方式招攬老年群眾的。不法分子往往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驗、免費旅遊、發放小禮品、親情關愛等方式騙取老年人信任,吸引老年人投資。
9.「投資」「理財」公司、網站及伺服器在境外的。一些非法集資人員租用境外伺服器搭建網絡集資平台,以將涉案資金非法轉移至境外等方式躲避國內監督打擊。所以要求以現金方式或向個人帳戶、境外帳戶繳納投資款。
10.要求以現金方式向個人帳戶、境外帳戶繳納投資款的。
(來源: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