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刷屏中年人扎心,這部劇暴露了什麼真相

2019-08-24     若娛君

人到高三和人到中年

哪一個更艱難

哪一個更焦慮

今年暑期檔十分弔詭。本是青春狂歡的市場,標配的青春片玄幻劇卻逐漸退潮,本來是想賺青少年的錢,最後在親子關係溫情脈脈的告白,騙了老母親的淚、扎了中年人的心……想不到口碑流量票房的KPI,最終竟然靠逐漸退出社交圈的中年人來扛。

助力「哪吒」打破動畫片票房天花板的,不光是青少年目標受眾,而是那些「裝睡」又被「我命由我不由天」喚醒的中年人。這部現象級電影40多億高票房的背後,是成年人潛意識裡對社會階層分化的焦慮和委屈的宣洩。

這絕非偶然。一拍職場就漏洞百出的國劇,在中國特色的家教劇領域卻是得心應手,八仙過海讓人看得萬箭穿心。今夏,《小歡喜》就是高考題材「同題作文」大賽的狀元。接近收官,該劇豆瓣評分已經怒漲到8.3,從#過於真實#tag到醉酒名場面等等,頻頻登上熱搜。

當現實題材成為影視劇的高風險雷區,教育題材反而以獨特的視角成為觀察社會的突破口。「鋌而走險」的現實題材成為金光大道,全靠那些歡喜的中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之間一肩挑。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可以痛徹心扉:這世上有成千上萬種愛,但從沒有一種愛可以重來。而已經悲傷逆流發福的中年人卻沒資格矯情,抓不住遠去的青春就抓住身邊的子女、抓不住爛尾的夢想就抓住一地雞毛中的「小歡喜」。

真實的爹就那麼油膩

真實的媽就那麼呱噪

真實的生活就這麼雞飛狗跳

高考的主角是高考考生,而《小歡喜》真正好看的卻是中年人的焦頭爛額。

方一凡、英子、季楊楊等少男少女,青春質樸,這些涉世未深的膠原蛋白一點不跳戲的本色演出,是這部劇真實的底色;而黃磊和海清、陶虹和沙溢、詠梅和王硯輝,這個家教劇頂配陣容的演技,真正決定了這部劇的上限。

高考是一個家庭的戰爭。這部劇講的就是北京三個備戰高考的家庭的故事:

快樂人生與應試教育觀念產生分歧的中產家庭

「我為你好」讓人窒息的控制占有欲單親家庭

缺席陪伴又要強勢彌補的官員階層家庭

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讓觀眾「對號入座」,產生強烈的代入共鳴。劇里有一場暢言會,學生和家長背對背、面對鏡子說說心裡話。這面「照妖鏡」,讓那些歡喜的中年人看到了什麼?

照出狼狽不堪

每個中年人都是偉大的演員,日復一日地扮演著人生中最艱難的角色。

劇里一開始,他們不管各自背景,都有了新的標籤——高三家長。

人到高三,學生該有高三學生的樣,家長也得有高三家長的樣。高三家長該是什麼樣?這比「別玩樂高」複雜得多了,至少別失業、別得病、別吵架……更可怕的是,他們還得操心「老小孩」——比如遭遇龐氏騙局的方圓的父母。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好孩子」的第一條標準一定是「不操心」。無他,因為中年人要操心的事兒實在太多了。就像方圓董文潔夫婦,一邊繳房貸一邊繳房租,租房為兒女學習,賣房為父母還債。

但哪個孩子又不坑爹呢?季區長沒有「入常」,讓人聯想到兒子的「法拉利事件」;本來甘於「家庭婦女」的董文潔職場忍受性騷擾,「不求上進」的方圓配音滴滴文體兩開花,還不是因為一個月4.5萬的家庭開支;「鑽石王老五」喬衛東金屋不能藏嬌,從被分手到被離家,這份憋屈都與孩子有關……

劇里有被逼得跳樓的孩子,更有動不動就原地爆炸的家長。見到孩子抱在一起,狐朋狗友塑料姐妹花就緊張地亂撕一氣……到底是誰更脆弱,誰更玻璃心呢?

家長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羨慕「別人家」的父母

抑鬱崩潰,英子可以離家出走,而狼狽不堪的中年人不僅不能走,還得一面懺悔一面繼續挑起家庭的重擔。任性,不屬於中年人。中年人做事兒,不看甘不甘心,為家人、為事業做出的妥協和犧牲,才是他們的日常。比如「仇人」宋倩和喬衛東就展開了新的「友誼」。

在社會上混了二三十年,「高三家長」的頭銜沒想到就是一面照妖鏡,讓衣著光鮮有頭有臉的你,露出狼狽不堪的原形。人到中年重回高三,另有一番「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的感慨。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用方一凡的話來說,理解父母理解老師,那叫行為反常;對於中年父母,上班被領導歧視,回家被孩子鄙視,這才叫現實生活。

年輕人的憂傷,是夏天來去匆匆的暴雨;中年人的歡喜,是冬天裡沒有溫度的太陽。中年人的歡喜,註定是「小」的。大悲大喜、肆意妄為的歲月,終究是過去了。他們擼串兒喝酒,瑜伽美容,看似瀟洒,其實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嚴嚴實實地藏進了保溫杯。

水,溫吞吞的;茶,溫和無刺激,經不起大悲大喜,求的就一個溫補。這就是中年人的「小歡喜」。

照出悲哀荒涼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劇里最讓中年人悲哀心寒的一幕,就是一種「鏡像」的錯位。季楊楊開房,孩兒們醉酒,泳池邊小戲骨開始了一場模仿秀大賽。

季楊楊學父親打官腔——

方一凡模仿「」虎媽貓爸「的日常——

就連最老實靦腆的林磊兒也放飛了自我——

這一幕讓觀眾笑抽了,不知道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如何感想,反正我看得是膽顫心驚。

據說人生有三個階段:認識到父母是普通人,認識到自己是普通人,認識到孩子是普通人。害怕孩子平庸的家長真是杞人憂天,以孩子為鏡,你先看看你是否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關於教育誰都能說上一嘴。因為每個人當父母,今生都是第一次。而出於人類天生的教育欲,對於只有一次的人生,誰也沒有自信,於是只有通過在他人面前扮演老師的角色換取一些安心。

但通過這部劇,我們可以看出,家長的成長遠遠不及孩子的成長。季楊楊剃光頭陪媽媽化療所表現出來的情商,一凡和磊兒做家教賺錢體現出來的智商、錢商……都讓那些做父母的望塵莫及。於是,這部劇結局的落腳之處,不是孩子們成材,而是中年人的和解。

但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狡黠。我們大部分生命是以妥協來結束的,也有的人的生命是以妥協開始的。中國式父母尤其擅長以隱忍犧牲為武器,展開絕地反擊。

宋倩與英子「相愛相殺」,單親媽媽控制欲大爆發

中年人的歡喜也來自這部劇的治癒,別再被雞湯博主利用你的焦慮,被原生家庭論調洗腦。這其中的悖論在於,如果原生家庭的教育就決定了人格命運,那麼你又怎能期待高考,寄望知識就能改變命運?

照出身在福中不知福

藝術創作是現實生活的鏡子。這部劇「過於真實」,但絕非照出了「全部現實」。

高考是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沒錯;

打贏了一生受益,打不贏一生遺憾,未必。

人到中年,經歷了各種夾磨的人,才知道現實社會的評卷打分,比高考標準答案複雜得多。

真正讓你焦慮的,是考上大學絕非一勞永逸。考研還是出國,跳槽還是逃離北上廣,結婚生子、養老送終……這輩子的焦慮是複雜得多的多選題,足以讓你懷念高三單純的焦慮。

劇里的幾位中年人,的確值得歡喜。因為以現實為鏡,你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看看這幾個孩子,有智商高的,有情商高的,有顏值高的,除了楊楊有點叛逆小脾氣,其他的基本讓媽隨便罵。放在生活里,他們都是讓大家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以為宋倩陪女兒玩樂高就叫屈服,別以為季區長陪兒子玩卡丁車就叫屈尊……你可知道,生活里有多少中年人回家就得看著大小姐的臉色說話?

劇里的中年人求生本能與時代同步,但教育理念、親子關係的處理手法,還是老一套,完全看不到與時俱進。但凡經歷過小升初、初升高的現實中的家長們都可指責他們的不稱職。

副區長只知道給兒子下死命令考進快班,難道就不知道早早為兒子考慮高考加分、出國讀書、做賽車手、繼承家族產業?

董文潔方圓兩口子,一個經濟一個法律高材生,到了高三才知道藝考?你們的「起跑線」輸在了白堊紀了吧!

英子媽,你當年就是學霸如今又是老師,如果英子能考700分,還言必稱清華北大?南大不是南翔,選好學校還是選好專業,這才是現在考生和家長糾結的事。在北京有四套學區房的你早該焦慮的難道不該是如何到HYPSM(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史丹福麻理的合稱)陪讀嗎?

這些父母最不稱職的,是都9102年了,還抱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高考定終身的想法。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現實里並非只有國內高考一條賽道。

你努力了大半一輩子,還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為什麼不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

你努力打拚,不就為了讓孩子有多一些的試錯機會?

親爹親媽最現實的考慮,難道不應該是讓孩子不用考慮地那麼現實,選擇自己喜歡的嗎?

以現實的眼光,劇中的父母們全部不合格。但一部劇已經無法囊括中國所有的現實,這就是生活的現實。我們看起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實際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天天刷朋友圈的你,其實根本不懂別人的世界。

小歡喜的背後是大別離。中年人用「小歡喜」為狼狽不堪的生活包上糖衣。電視劇里,告別高三,孩子們才開始擁抱人生;而生活里,告別高三,家長們一步步走向「空巢老人」……

消費降級的中年人唯一消費得起的就只剩下焦慮。這部劇還是給中年人留足了面子,沒有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怎麼狗血怎麼來。按照「溫暖現實主義」的走向,《小歡喜》的結局也許會像《都挺好》那樣,給焦慮一個出口。


一地雞毛,心存歡喜。除了佛系修行,你還能怎樣?如此,你更能理解劇里的中年父母,為何總喜歡找各種理由拉上孩子一起慶祝。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小確幸就是大幸福。如果你希望孩子走得更遠,那就更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在一起……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且行且珍惜,那些歡喜的中年人,自求多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cXqxGwBJleJMoPM7n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