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由江蘇省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第二屆中華傳統易道文化論壇,在道教聖地、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地」的國家5A級景區江蘇茅山開幕。
江蘇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茅山道院住持楊世華,江蘇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蒯天,南京大學教授李書友,東南大學教授李仕澄,中央民族大學道教與術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鍾政,上海市社會經濟交流協會副會長裘紅祥,上海財神廟住持夏大珂,本次論壇秘書長王月帆,康志剛等學者專家出席開幕式。
江蘇省道教協會名譽會長、茅山道院住持楊世華在致詞中說: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當前社會,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易經》包羅萬象,廣大而精微,充滿哲理和大智慧,是我國群經之首,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傳承並弘揚好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使命。
本屆論壇主席張正斌在講話
本屆論壇主席、婚配姓名家專家張正斌(張月老)介紹,這次活動的宗旨是談易論道,弘揚國學,讓中華傳統文化能更好地煥發出時代的活力。道教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其思想中蘊含著調和人與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智慧,對於當下的世界和人類尤其具有可資借鑑的寶貴內涵。我們可以借鑑道教「抱朴守真」的生活觀,正確認識自我,調和身心健康;可以借鑑道教「齊同慈愛」的處世觀,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可以借鑑道教「尊道貴德」的人生觀,建設道德文明、發展公益事業、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可以借鑑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弘揚傳統生態智慧、建設生態文明。
據悉,第二屆中華傳統易道文化論壇設立了三場分論壇,300餘位國內道教界、學術界、環保界嘉賓圍繞著各分論壇深入探討易道教文化對於社會公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健康養生、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非遺傳承人脊椎復位大師李可珍現場為參會代表義診,運用家傳的道教醫學技能為,調和扶正,為病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疼痛,現場展示了中國傳統醫學的魅力。
本次論壇全體成員集體祈福國泰民安
江蘇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蒯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道家同佛家、儒家一起,構建了中華文明最核心的部分,並使中華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對傳統的道家思想進行批判的繼承, 棄濁揚清,便可以讓這門古老的哲學思想煥發出新的活力,為解決當今社會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與方向。舉辦第二屆中華傳統易道文化論壇,目的就是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開幕式結束後,茅山道院的高功法師在茅山崇禧萬壽宮與參會的嘉賓一起完成了大型祈福法會,祈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和諧發展。
出席本屆論壇的,還有墨文增,董洪興,宋國元,劉巧鳳,邢正華,苗智泳,馬立,陳遠品,陳壽升,李升濤,戴秀芬,劉詠志,張全富,秦旭升,童蘭生,王東利,李曉娟,白春茹,倪文,徐熙悅,張子亮,陳水平,高浦洪,湯建平,陳魯斌,劉康興,薄明鏡,莊澄,余木林,王晨灃等易道領軍人物,以及趙英,李大明,李燦良,李恆至,李健,何如發,王羅德,付慶軍,曾少華,劉兵,梁昭亮,鄭君豪,劉勇,莊根林,郝春艷,張澄鏡,楊清懷,路廣銘,黃光春,賈永華,王莉,張峰,李莉,錢春,吳香燕,侯斌,李海鋒等300餘位易道同仁出席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