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膽小勿閱)
1988年4月18日,華容縣城關鎮橋東,華容縣油廠的施工場地上機聲隆隆。
在距地約1米深的地方,挖土機突然挖不動了。
難道是遇上了大石頭?經過仔細清理面土,一個超大的棺木顯出土層。
挖土機再次揮動巨大的鐵臂掀開槨蓋,喲!只見裡面還有一個棺木,而且一看,就是一具極不平常的棺木!
巨棺出土,消息不脛而走。
施工現場周圍,很快聚攏了成百上千的群眾。
當時為了棺木的臨時存放還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後通過華容縣政府的協調,在公安幹警的現場保護下,棺木安全的轉移運到原華容縣冷庫,進行恆溫存放。
岳陽市考古專家、現場開棺總指揮何欽法老人告訴我們:
「我接到通知趕到華容已經是晚上十點多鐘了,我認真地觀察了這具棺材,油漆顏色還是鮮紅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一具普通的棺材,按照國家文物法的規定,在沒有得到上級領導批覆以前,我們不能隨便開棺。」
陳湘源
岳陽市文物專家學者、著名作家、現場開棺見證人陳湘源老人告訴我們:
「因為我們岳陽當時不具備真空開棺的技術條件。於是,我們連夜請示了省文物管理部門領導,我們只能採取應急處理的辦法。因為只有真空開棺,棺材裡面的屍身和文物才能得到真正的有效保護。」
最後,省里決定在華容縣冷庫一間大冷藏庫中,恆溫情況下現場開棺。
開棺當日,冷藏庫外人山人海,聞信前來看熱鬧的群眾絡繹不絕,幾百警察和武警維持秩序。
基葬槨雖遭破壞,但木內捾尚保護良好,棺長234厘米、棺蓋長239厘米、頭寬72--82厘米、尾寬46-73厘米、尾高93厘米、棺板厚10厘米。
在省市文物專家的指導下,棺木終於被打開。棺內存有若52厘米深的液體,9厘米厚的中草藥渣。
何欽法
何欽法老人講:「剛把棺材一打開,我覺得棺材裡面金光一閃,仔細一看,整個屍身全部被褐色藥水浸泡著,我們按照開棺的基本程序,將屍水取樣封存後,舀干余水,取出屍身,屍身下全部鋪墊的厚厚藥材。」
經查驗,死者為一女性,身長152厘米,眼耳囗鼻完好,毛髮未脫,肌肉有彈性,關節能活動,只見死者面部紅潤,姿態安祥,容顏如生,身上裹綾羅綢緞數層。
何欽法
何欽法老人回憶:「我當時用套著手套的食指在她圓形的臉頗上輕輕一按,屍臉隨指復位,我情不自禁地大聲對大家說:「嗨,這是一具好屍,這是一具完整的好屍!」
死者頭綰髻,插戴金簪、釵、笄、耳墜、銀髻、項鍊等13件,左右手腕各戴銀鐲銀鏈二條,上身穿直領對襟長袍14件,下身穿褶襉裙8條,褲3條,腳套絲祙,穿平底尖首鞋。
該棺另出土隨葬品共116件,其中絲織品86件,金銀手飾13件,紙幣11張,漆粉盒、木梳、篦5件,絲織品質地主要以羅綾為主。
其中印金「四方聯續」紋,不僅是宋元時代服飾的主要紋飾之一,也代表著死者高貴的身份。
紙幣為「中統元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保存完好。」
專家們對女屍進行了解剖,經查屍體完整無外傷,內臟齊全,從其骨骼牙齒頭髮服飾等情況綜合分析,墓葬年代應該為宋末元初,死者年齡約32歲左右。
塵封了三十年的一件往事,近日又被網友舊事重提。
大家紛紛詢問:這具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元代古屍究竟在哪裡?現在保存的情況又怎麼樣呢?聽說千年古屍保存在華容縣烈士陵園中的博務館中。
究竟真假如何?近日,岳陽網友一行4人驅車前往華容探秘。
趕到華容縣烈士陵園,紅網岳陽論壇「小群」版主早已在大門囗等候。
在群版的陪同下,我們走進華容縣博物館大門,通過入囗小窄門,繞過曲折長廊,來到館長辦公室,見到了美女館長劉美玉。
左:紅網岳陽論壇首版小群,中:華容縣博物館館長劉美玉,右:紅網岳陽網友司令
來不及過多寒喧,我們直奔主題,請求參觀並拍攝「元代古屍」。
劉館長几經請示,多方商議,辦妥手續後,叫來了管理員,引領我們來到一間並不顯眼的辦公室前。
鐵門打開,原來曲徑通幽,這是一間通往地下密室的通道。
昏暗的燈光中,我們拾級而下。剛到地下層,一股濃烈的福馬林藥水氣味就撲鼻而來。
右轉進入正室,只見一個玻璃水晶棺四平八穩的擺放在密室中央的木架上,千年元代古屍正安祥的躺在水晶棺的藥液中。
我們看到,古屍的眼、耳、口、鼻完好,五官端正,只是皮膚肌肉呈棕褐色,青絲黑髮未脫,特別是一囗牙齒,仍然完整潔白如初。在頂棚燈光照射下,姿態安詳,容顏如生。
為了不打擾先人的沉睡,我們參觀的過程始終寂靜無聲。輕手輕腳的拍了幾幅照片和一段視頻後,我們與劉館長一同回到地面交談。
據劉館長介紹,華容出土的元代女屍,跟全國出土的完整女屍比較:
從出土時間上講,僅次於長沙馬王堆,從墓主朝代上講,僅次於長沙馬王堆和江蘇連雲港,明顯早於安徽的碭山,排名笫三。屍體保存鮮活完整的程度,完全可與所有女屍比美。
但為什麼在國內外知名度卻並不是很高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很難解讀出千年女屍的六大謎團!
年代之謎?
開棺總指揮何欽法老人說:
當時我記得,「湖南日報」的總編就問我這是什麼年代的古屍?我沒有給出肯定的確認。
省博物館來了一位絲綢保護專家何玉梅教授,她認為是南宋末年的。
她說女屍身上的衣服全部都是南宋的,就好象民國初期的人,幾乎都還是穿的清朝末期的衣服一樣,特別是最後清理的時候,在隨葬的包袱里發現了至元元年的紙幣。
至元元年就是元代的開國年,既然有元幣,那麼她就是一位生在宋末,穿宋末服裝,生活成長在元代,用元幣的貴夫人。
身份之謎?
劉美玉館長是這樣說的:
絲質紋飾採用提花、印金、貼金、彩繪等手法製作,它的花紋主要是大富大貴的牡丹花為主,然後還有菊花、荷、魚,及水浪紋底,團龍紋等。
其中印金」四方聯續」紋不僅是宋代服飾的主要紋飾之一,也代表著死者高貴的身份。
如何破解年齡之謎?
死因之謎?
葬情之謎?
葬址之謎?
開棺總指揮何欽法老人說,女屍出土以後,湖南醫學院曾經共同主刀主持了長沙馬王堆漢代女屍解剖工作幾大專家教授,再一次重聚華容,他們給出了女屍的年齡是三十歲左右,而且確定女屍也不是一般的病死,可能死於一種急症。
我個人意見是,這副棺材原本不是為她準備的(含衣物),這些高檔的隨葬品與死者的年齡身份不符,由於事出突然,可能是穿了另外一位長輩的。
我有二種猜測:要麼是達官貴人的寵妾,要麼是達官貴人的女兒,因急症死亡,臨時借用上了為長輩準備的喪葬用品。
關於六大謎團解析,僅僅只是部分專家學者提供的初步探討意見,至今未得到國家最權威的官方機構科學認證。
現今流傳在華容縣當地民間百姓的說法是——
華容出土的女屍姓鄭,是元朝時長沙知府白恆軒之愛妻。
白恆軒從長沙升任京官,乘船經湘江,途經洞庭湖,遇風暴舟泊南山,適逢鄭夫人在船病逝,隨後安葬於華容縣城北官州嶺(章華台)。
白恆軒不忍心留下鄭氏孤墳,獨自赴京,遂辭官定居華容,誥賜嘉義大夫,是現居華容白氏家族的始祖。
此民間傳說也受到不少文人志士的質疑。
究竟華容元代古屍是誰?眾說紛紜。
從尊重歷史,尊重科學的角度出發,本次探秘湖湘的網友「華容元代古屍」探秘之行,只是記錄網友的所見所聞,所採訪對象的觀點也只是個人意見,不是科考論文,旨在拋磚引玉。
我們期待眾多考古專家們,齊聚華容,徹底揭開華容元代古屍之謎!
(感謝華容縣博物館提供採訪資料和支持)
弘揚劍
2019.4.4
圖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你是華容人,請關注我,每天向你推送你所不知道的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