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君,止於仁。"——《大學》。"仁者愛人"是孔子在千年前就說過的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能做到的帝王更是不多。宋仁宗趙禎卻一輩子都恪守著這個信條,甚至在世時就被群臣請求為其上"大仁至治"的尊號。作為第一個得到"仁"字廟號的皇帝,為什麼說"仁"是古代統治者最難得的事情,宋仁宗的四十年有可能是帝制時代最好的四十年。
宋仁宗趙禎的運氣其實並不怎麼好,繼位時只有十三歲,接手的還是一個"難以言表"的攤子,因而小小年紀卻多是煩惱。趙禎的父親宋真宗是一個既有作為,但也好折騰的皇帝。
【宋仁宗】
《宋史》評價宋真宗:"真宗英悟之主",說實話著實是個很高的評價了。宋真宗得到的是伯父趙匡胤和父親趙光義艱苦奮鬥、悉心治理之後的大國家,所以到第三任皇帝真宗的時候,宋朝基本走出了五代的混亂,在這個基礎上將國家帶入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時期全國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造紙、制瓷等工商業蓬勃發展,史稱咸平之治。
但也因為經濟騰飛,宋真宗開始有了"歪心思",有錢亂花的毛病漸漸暴露出來。由於真宗信奉道教,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宣稱得到一部天書,下旨修建玉清昭應宮,用的都是最好的木材和裝飾,最終修了七年才完成。
如果說就這樣那並沒有什麼,志得意滿以至於膨脹的宋真宗謀劃七"封禪",要知道唐太宗當年都因魏徵的勸阻放棄了封禪,宋真宗卻帶著群臣在大中祥符元年當年高高興興的"玩"了一把封禪。但誰都知道封禪"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雖然開始富裕但還欠缺火候的宋朝被真宗玩空了國庫,由於此前澶淵之盟還要每年送一些歲幣,宋朝突然變得捉襟見肘。
【宋真宗】
接手這個龐大但國庫被老爸用光的國家,年少的趙禎不知作何感想,欲哭無淚。而且在登基的前十幾年,仁宗並沒能親政,而是太后劉氏垂簾聽政。這位劉氏就是演繹"狸貓換太子"里的狠心妃子劉娥,當然正史並不是這樣,因為仁宗的生母李氏地位低微才將孩子歸到劉氏名下。
劉氏為人強勢,直到去世才將大權還給仁宗。不過好在如歷史評價那樣劉氏"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仁宗與其母慈子孝,倒也沒出亂子。但是宋仁宗可能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不那麼激烈、且需要聽別人的環境里,沒有激發他的逆反心理,反而養成了平和與寬容的性格。
宋仁宗之"仁",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對於太后劉氏死後的態度。前面說了,劉氏並非仁宗生母。但仁宗出生後便認劉氏為母,生母李氏也終生未與仁宗相認,因而仁宗在劉氏死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劉氏作為太后垂簾聽政十幾年去世後,仁宗皇叔燕王趙元儼告訴皇帝他不是太后所生。由於有傳言生母李氏是被養母劉氏害死,而且畢竟被隱瞞了多年的身世問題,仁宗還是想要去查找真相,於是親自前往李氏陵墓,開棺驗屍。開館之後,李氏的相貌如同活著一樣,入葬穿著也和太后級別相同。原來劉氏對於李氏一直有感激和虧欠之情,對李氏一直很照顧,不僅給李氏穿著太后服入葬,還用水銀對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見到此景的仁宗痛哭感嘆:"人言怎麼可信。"
因而仁宗非但沒有怪罪"養母"劉太后對自己隱瞞身世這件事,反而更加優待劉家的後人。同時,在之後李氏被追封為章懿皇后之後,劉太后的"章獻明肅"諡號沒有絲毫變化,沒有因為養母的身份以及欺瞞仁宗的行為而被褫奪諡號或者移除宗廟。反而將生母章懿皇后和養母章獻明肅皇后一同供奉在太廟,誠心祭祀。
劉氏當年收養趙禎時年齡已大,因而由交好的楊氏哺育,楊氏對仁宗極盡所能,當時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稱楊氏為"小娘娘"。楊氏對於仁宗的身世也是清楚的,但也沒有告訴仁宗,仁宗同樣對楊氏沒有怨恨,反而在楊氏無疾善終之後,追封楊氏為皇太后,諡章惠皇后。並且同樣優待楊家後人。
宋仁宗對於下人的仁愛是民間對其"仁"字性情的重要談論部分。據說有一次,仁宗批閱奏章直到半夜,突然很想喝一碗熱羊肉湯。作為皇帝,這本不是件大問題,哪怕是我們現在,半夜想吃東西大可買一分外賣。但是趙禎卻忍住了,沒有向廚房索要。第二天用膳時聊到,皇后才知道這件事,皇后勸仁宗到:"陛下龍體要緊,日夜操勞,如果感到飢餓了,隨時讓御廚做就是,何必虧待自己。"
仁宗卻說:"吃羊肉雖然事小,但是如果朕昨日要求廚房宰殺,那他們就會認為朕日日都要吃羊肉,那麼以後就會日日宰殺,長此以往,一年就要浪費數百隻羊。況且如此,廚房就要夜夜為朕加做餐食,如果有一天萬一沒做好,他們還會受到懲罰。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於心不忍。朕只不過餓一次,又算什麼。"
對於"批評",很難有帝王能平心以待,更不用說有可能並不客觀的批評。"唐宋八大家"之"三蘇"的蘇轍,當年考取進士的考試中,在試卷里寫道:"我聽說皇宮裡的美女數以千計,終日歌舞昇平、紙醉金迷。而當今皇上既不關心百姓,也不治理朝政。"
如此"道聽途說"的指責,換作別的君王,輕則永不錄用,重則殺頭處斬,趙禎卻淡定的和主考官說:"朕開科取士,為的就是吸納天下的人才,蘇轍這麼一個讀書人,卻如此敢於直言,實在值得稱讚。"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蘇轍與兄長蘇軾一同在這一年進士及第,成為宋仁宗身邊的重要人才。
【蘇轍】
不只是蘇轍這樣的名人,再普通的讀書人,在仁宗這裡都很難"因言獲罪"。當時四川的一個不怎麼得志的老秀才,向成都太守獻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割據造反的言論,成都太守大驚失色,隨即把這個老秀才綁到了趙禎的面前。
對於這個"疑似"造反的言論,仁宗依然淡定如常,不但沒有判老秀才的罪,反而說:"這個人只不過讀了幾十年書還沒有官做罷了,既然只是泄泄私憤,又有什麼理由治罪呢?"反而給了這個老秀才官職,授予了他司戶參軍的職位。
在歷史上,宋仁宗算得上是對死刑最慎重的皇帝了,全國各地無論大小,判處死刑的案子都要經過他複審。每年由死刑改判的多達千個。他曾經對大臣說:"你們知道朕平生罵人都從不咒人死亡,更不用說在刑罰中輕易使用死刑了。"對於濫用死刑的官員,宋仁宗極為痛恨,甚至他對刑獄官員的要求是:一旦有官員在審案中錯殺了人,此人終生都不得再被錄用。
趙禎的仁,不僅在權力歸屬、軍國戰爭這種國家大事上,對於服侍的下人、臣子的進諫、乃至日常的飲食,他都"仁至義盡",以至於可以說深到了骨髓。
由於歷史上改朝換代頻仍,年歲超過兩百年的大朝代並不多,在這些時間長久的朝代里,都會有至少一個在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這是國家穩定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長壽"帝王,每一個幾乎都很有名,西漢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清朝的康熙乾隆,但其中還有一個皇帝在位時間同樣過了四十年,那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為何在這些"大"皇帝當中如此沒有存在感,這就是因為宋仁宗之"仁"。他的仁不只是上面所說的對於各種人、各種事所表現出的"仁"之態度,更是一個帝王統治者最為不容易的一點,叫做"不折騰"。
【北宋疆域】
治國理政,仁之常情,但對外關係,"不折騰"是最難做到的事情。宋仁宗在位年間,與鄰國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軍事衝突,僅有的兩次也都以和平而告終。寶元年間,西夏李元昊即位,挑起對宋朝的宋夏戰爭,定川寨之戰時,西夏軍隊被宋原州知州景泰全軍覆沒,連年的征戰使得西夏瀕臨崩潰。然而趙禎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選擇了與西夏議和,西夏向宋稱臣,宋朝每年賞賜西夏絹布與銀兩,史稱"慶曆和議"。
同時,公元1042年,遼興宗派大將蕭惠陳兵遼宋邊境,趙禎同樣選擇了與遼簽訂協議,增加了每年給與遼的歲幣,繼續了澶淵之盟的和平,史稱"重熙增幣"。由於宋仁宗時期宋朝的經濟達到了一個頂峰,歲幣的支出對於宋朝已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反而變成了保證和平的最好手段。
寶元元年,宋朝在西北對西夏的防務軍費支出為1551萬;而到了宋夏戰爭的時候,慶曆二年宋朝在西北的軍費支出達到了3365萬,戰爭的龐大開支反而使得宋仁宗的國庫幾近赤字。趙禎的選擇,不僅是"仁",同樣也是智,以遠小于軍費的錢財,維持了宋、遼、西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也保護了三國老百姓免遭戰爭的傷害。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趙禎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宋史》記載,宋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到民間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從來都聽說百姓被要求為皇帝哭喪,像趙禎這樣百姓自發做這件事的,實屬少見。
甚至當宋朝使臣將仁宗去世的訃告送到遼國時,"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彼時遼國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聽到宋仁宗駕崩的消息,都痛哭流涕:"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遼史》記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並且說,要為仁宗賜予遼國的御衣建造衣冠冢,時時祭拜,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而在宋仁宗之後多年,王安石變法失敗,宋神宗趙頊又恢復了祖父宋仁宗趙禎溫和的政治道路時,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說:"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遼朝】
所以,元朝脫脫《宋史》評價宋仁宗,個性仁愛、勤儉,一時朝野上下充滿惻隱善心、行忠義仁厚之政,要不是後代子孫的作為,仁宗之政是可為宋朝三百年的未來奠基。休養生息以前的皇帝也並不是沒這麼做,但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各種原因被迫如此,強盛之後重新"折騰",只有宋仁宗是從骨子表現出對於"不折騰"的認同。
這確實為之後北宋的富裕打下了真正的基礎,畢竟之前宋真宗自己就是因為"折騰"把基礎折騰沒了。宋仁宗的四十年說是北宋真正帝制時代最好的四十年,至少是之一,並不能說是謬讚。只可惜後來的歷史已不是宋仁宗所能決定,尤其是他沒有親生兒子,其"仁"的基因也就無從傳承了。
從來都自視甚高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一輩子只敬佩過三個人,第一個是他一輩子都不敢超越的祖父康熙,第二個是唐太宗,而第三個便是宋仁宗趙禎。百姓自發為他弔唁,後世不吝對他讚美,做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宋仁宗算是到了一個極致。
用一首詩來總結宋仁宗趙禎的在位四十年:"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仁"不是趙禎的保護色,"仁"就是趙禎的標籤,"仁"就是趙禎的本性,"仁"不難,難的是"仁"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