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古好宋到藏以為用:側面解讀清代文教政策影響下的藏書思想

2020-01-08   九門憶史

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後金以後,他的子孫多爾袞帶著孤兒寡母趁中原內亂進山海關。自此,正式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在清朝,因為很多人不滿女真人的統治,所以對於文化方面一直是處於高壓態勢。先是推行剃髮留辮政策,而後又盛行文字獄。明史案、黃培詩案、南山案等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

一、 立志藏盡人間書

《莊子》「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藏書這種行為。藏書又可以分為官藏、私藏還有隨著佛教傳入而興起的寺院藏書。在宋朝藏書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吾家三世累積,凡有書四萬二千餘卷」,這是北宋周密自誇的話語。但也可以管中窺豹般看出宋朝藏書之盛。

1. 追求古文學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二位國君。他八歲便可「學庸訓詁,詢之左右」,通曉滿漢蒙藏四種語言,而且對於漢文化也是非常之痴迷。所以他命令手下大量尋找古書典籍 諸如《培文雲府》《全唐詩》《全宋詞》等等。所以紀曉嵐,才得以著成《四庫全書》。

而此時許多富商巨賈,達官貴胄也開始藏書。比如汪憲,他可以說是順治一朝的文壇巨擘。在當上刑部主事以後,他向康熙「乞骸骨」。回家後,蓋起了振綺堂。在其內藏書萬卷,閒來無事便與三兩好友在里談經著意。

他的觀點是「讀書者藏書之」,汪憲最為出名的便是喜歡尋找宋、元老舊刻本的執著追求。汪憲自己對友人說「吾所收買,必宋元版;如非舊刻不進目錄」。如果不是宋朝或者元朝的即使收來,汪憲也不會將其放進目錄當中,就像雜物般堆放在一旁。

所以他的思想一直是「所學必好古,非今而求古」。他不喜歡明朝所提倡的理學,而是堅持追求宋朝文化。在他眼裡「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汪憲認為,明朝並不能完全的代表本民族文化,當時已經亂了基調。

這就是典型的求古思想,除了振氣堂之外他還另外修建了存悔齋和靜寄東軒。真可謂是汗牛充棟。在他的影響下,其家鄉錢塘地區興起了一股進而對整個清朝的藏書風氣產生了影響。張厭曾經評價他「宋元古本之盛行,起於汪公也」。

2.前清文魁神韻

王士禎,自號漁洋山人。在他的故鄉桓台馬橋還有王漁洋故里,王漁洋的一生文政兼從。在小說、戲曲、歷史學和藏書方面都有著很高的造詣。他的藏書思想與汪憲非常相像,家有藏書九萬四千餘冊。

他對宋、元古書的喜愛,不僅僅在於搜羅。所以他也親自摘抄,創造出了手抄松本。同時他對於校驗非常重視,一絲不苟。人稱「死校王」。其一生以好古和敏求為追求志向,也是非常認同宋朝文化。

康熙四十年時,王士禎什麼行李都沒有惟載書數車以行。並因白居易作池北書庫,所以他也蓋了池北書樓。其中的《池北書庫藏書目》總共收錄了一萬五千餘冊。他藏書非常仔細,每部看過的文章之下都撰有自己的題記同時還隨手寫上心得。朱彝尊為之作《池北書庫記》。

二、 康雍乾盛世

康熙年間雖然收復台灣,平定葛爾丹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其在位時,窮兵黷武晚年國庫虧空嚴重。經過了雍正皇帝十四年的宵衣旰食,才使得清朝國力達到巔峰。而乾隆則可以儘管坐享其成。但是如果人閒下來,就會無端生事,所以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

1.文化不自信
清朝畢竟是外族入關,所以自古以來存在著的華夷之辨總是令統治者惴惴不安。他們一方面需要漢族儒家文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又必須淡化明朝對百姓的影響。這樣才能長治而久安。相互對立的兩個問題,也造成了皇帝本人的自相矛盾。

最後,乾隆想出一種方法。就是摒棄明朝所提倡的理學,轉而提倡實用性較低的文學。這就形成了「乾隆嘉靖學派」,也就是說這是在其父子二人高壓統治下所產生的。那些人博古而不通今,論史而不議政。

當時的文人學者已經非常的服從於統治者的命令,不敢再議論功過是非以免招致殺身之禍。但皇帝並不會就此罷休,他們還是會經常挑刺,認為有些居心叵測之人在字裡行間中是借古諷今。

當文壇風氣被遏制之時,自然也會對民間藏書產生影響。修訂《四庫全書》之時,除了徵集史料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銷毀「禁書」。這便可以一舉兩得,一方面為國家徵收書籍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文化隱患。

2. 私藏之風盛行,互通有無

因為清廷的文化不自信,所以導致了明末藏書經世致用思想的衰敗。而許多有著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的人,便致力於藏書和抄書。生怕這些古籍在流傳中逐漸消亡。所以鄉黨之間和朋友之間便開始互相傳閱。

在乾隆年間,數次下令全國性廣泛征書並且開放了民間市場。這使得私人藏書,由封閉轉向了開放。而且《四庫全書》編纂完成以後,也允許民間借抄。這就使得,書籍私藏數目得到了極大的擴充。

周廣業字勤圃,號耕厓。他是乾隆年間的舉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於同鄉王大鼎家,閱盡所藏。因此,才能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造詣。其本人,也親自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撰工作。他的藏書觀點是「儒藏」。

「天下物之公則久,私則不能久」。這便是周廣業的藏書觀點,而且在其年輕時考取功名受到了同鄉的藏書之用。因此,非常能夠理解天下苦寒之士對於書籍的渴望。所以他提出了「共享書籍」,認為書只有讓全天下的人看見才能實現作用。如果只是束之高閣,讓它蒙塵落灰就是對其極大的不尊重。

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他是順治年間的進士,而且其本人也非常喜歡宋元刻本。黃丕曾經評價他道「舉家藏宋刻之重複者,折閱售之泰興季氏」。代表作為《季滄葦藏書目》,一生秉承「讀書為己,刻書澤人」的理念。

三、 社會環境變化對藏書的影響

自乾隆後期開始,便沉浸於自己的豐功偉績之中。而後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直到鴉片戰爭破開了落寞大清的國門。清末國內各種思想百花齊放,有要求進步歸國的留學生還有要求驅逐韃虜的漢人也有主張革命的黨爭。

1. 局勢動盪的晚清

清末動亂時期,狼煙四起民不聊生。白蓮教、義和團還有各種勢力相互交錯,盤根錯節。而藏書事業,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波及。當時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其中的許多藏書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薈萃》都被付諸一炬。

在此之後,清政府與洋人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外國工廠在中華大地上悄然立起,但這對我國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所以,許多藏書之家也因此落寞。而不得不變賣自己家中的書籍。

外國勢力的進入,對中國境內的官藏和私藏都產生了一定的破壞。但古代是鄉村自治制度,朝廷的手對於縣級單位以下無法觸及。因而,都是靠著鄉紳來管轄鄉民。所以他們看到這一幕,也非常著急。

《清史稿》「光緒三年,魯東鄉紳設書局,以供鄉民閱覽」。也就是當地的紳士階層,主動承擔起保護書籍的任務。自行刊印書籍,放在書局之內。這也就相當於今天「村閱覽室」或者公共圖書館的雛形。

2. 以統治者的好惡為定

在政權尚未穩定之際,為了消除民族之間的界限所以統治者不得不大肆宣傳儒學。以讓天下士子,產生對自己的依附感。同時,消除許多讀書人的反叛之心。所以在清初,藏書的觀點並不是那麼嚴厲。在加上許多藏書家,如王士禎等人又極力推崇好古,崇尚宋學,所以藏書在此時悄然興起

但自古以來「賤夷狄」的思想,在統治者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乾隆時期,政權穩定,自然不希望在出現什麼華夷之辨。他認為,自己既然統治者這片土地就是這裡最尊貴之人。所以他致力於對輿論的控制,通過編制《四庫全書》來揚名。並且還能消除一些不利的言論,最大的好處就是開放了私藏市場和公共市場。

清朝末年,國勢衰頹。再也無力去掌控輿論,只得任由其發展。而此時的漢人再次走上了頂峰,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一時之間「貴宋重清」思想再度興起。與此同時,人們也愈發的認識到書籍的重要性。所以許多有識之士,將畢生的心血致力於書籍的傳播。韋棣華在一九零一年,建成了中國的第一個圖書館。

結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藏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先賢之學在後世中流傳。讓更多的人,可以恣意汲取精神食糧。藏書的風格,不應該以因朝代更迭而變換。所有好的書籍,都應該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