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舔舔,右摳摳!牙齒里嵌塞的食物還是木有出來!!!每次吃飯,都會塞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塞牙又被稱作食物嵌塞。是由於有齲齒、牙周病,或者牙齒磨耗的太厲害,又或者治牙的時候不夠徹底——牙洞填得不好、鑲牙修復體形態不好等造成的。
為了防止塞牙,牙齒在發育過程中形成了正常的牙齒形態和合適的牙齒排列。 正常的牙齒形態:有突出的嵴和尖,可以及時、高效地切碎食物;有合適的凹陷和溝,可以順利並迅速地將切碎的食物排溢到口腔內其他部位,而不是擁堵在牙齒和牙齒之間,這樣塞牙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你知道嗎,牙周病會導致塞牙的發生,塞牙也會引發牙周病。
在牙齦的包裹、牙槽骨的固定下,牙齒緊密的排列著。但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食物殘渣產生的毒素會慢慢地刺激牙齦發炎,頻繁發炎的牙齦又會刺激到牙槽骨。發炎的牙槽骨慢慢吸收,變得越來越低,包裹它的牙齦也慢慢萎縮,這樣暴露在外面的牙根就會越來越多,固定它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小,牙齒就會慢慢鬆動,吃飯時,容易造成食物嵌塞。
反過來,長時間的塞牙,對牙齦造成了機械損傷,嚴重點兒還會造成輕微的撕裂傷。嵌塞在牙齒里的食物慢慢腐爛,產生的毒素會刺激牙齦發炎,牙齒出血,引起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牙齒鬆動——這些都是牙周病的表現,最終不得不將牙齒拔掉。
所以如果你不想吃飯塞牙,首先得防牙周病。每天認真刷牙,每年洗牙一次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牙齦一旦退縮可就長不回來了。如果一旦塞牙,最好用牙線,別用牙籤剔,否則只會加重牙齦的損傷。
另外,塞牙還會造成偏側咀嚼、口臭,引起齲齒,嚴重時會引發牙髓炎、根尖周炎等。
小夥伴們,塞牙後,別再「摳、摳、摳」啦!解決塞牙是有方法的!
填充術 如果牙與牙之間有牙縫兒,不管是天生的,還是齲壞的,用專門的材料填上就可以了,就跟普通的補牙洞一樣,既安全又不影響美觀。
咬合調整 如果相鄰的兩顆牙看起來沒什麼縫,但還是塞牙,就要去調整它的咬合關係。
醫生用咬合紙測試你的哪些牙之間「咬勁兒」太大,然後把這個接觸點稍微打磨一下,磨得鋒利些,咀嚼時就不用太使勁兒地咬;同時也建立了食物排溢道,減少牙縫處的食物滯留,緩解塞牙。
如果是咬合位置問題,比如上牙的一個牙尖剛好對著下牙的一處牙縫兒,吃飯的時候經常把食物戳進牙縫兒里。就需要把罪魁禍首——「杵臼式牙尖」磨鈍一點。
消除牙齒之間那些推出牙縫兒的力量 通常百分之七八十的塞牙都發生在最後面的兩顆大牙處。因為最後的那顆牙無依無靠,對面牙一用力就把它推了進去,牙縫就出來了。這時只要改一改牙面上的溝槽,給咬合的力量改個方向,問題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