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首批科創板上市的25家企業齊聚上交所,開盤後集體暴漲,截至收盤,科創板首批公司中有16家公司漲幅均翻倍,其中安集科技(N安集)一度上漲超520%,曾兩次觸發臨停,之後有所回落。截至收盤,漲幅為407%,在25隻科創板股票中排名第一,總市值為104億元。
那麼,作為科創版開始首日領漲的股票,安集科技成色如何?真的值得如此爆炒嗎?
拋光液打破國外廠商壟斷
"安集科技"之所以被資金如此垂青,除了得益於科創板開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主營業務是時下十分受追捧的半導體相關業務。
目前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目前公司產品包括不同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99%以上,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製造和先進封裝領域。
值得重點強調的是,安集科技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於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使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自主供應。
根據招股說明書,目前化學機械拋光液占安集科技總營收比為82.7%。
來源:安集科技招股說明書
而從全球市場占有率來看,2016-2018年,公司化學機械拋光液全球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42%、2.57%、2.44%。
一般來說,拋光液材料具有很高的技術壁壘,而安集科技能夠打破外國廠商的壟斷,在夾縫中殺出一片天地,在半導體材料行業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及品牌知名度,已是十分不易。
但從公司的研發情況來看,安集科技近年來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雖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1%左右,但研發成果卻差強人意,安集科技及子公司現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90項,而最近一次申請專利日還要追溯到2014年12月。
而且由於目前安集科技關鍵原材料嚴重依賴日本廠商,出口國一旦加強出口管制,勢必會影響原材料的價格,甚至會使得公司無法獲取原材料,進而會影響公司的生產、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從長期來看,公司核心競爭力不足的缺點也十分明顯。
當前,安集科技毛利率已呈現逐年下滑趨勢,由55.61%下降至51.10%。其中光刻膠去除劑毛利率下降明顯,2017年和2018年分別同比下降2.37個百分點和17.30個百分點。
來源:安集科技招股說明書
同時,安集科技的客戶中包括了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台積電、因特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其中中芯國際下屬子公司以絕對的優勢位居安集科技第一大客戶,根據招股說明書,安集科技向其銷售所得收入占比分別高達66.37%、66.23%、59.70%。反觀作為第二大客戶的台積電,2018年向其銷售所得的收入僅占公司總收入8.15%,可見安集科技在業務上嚴重依賴中芯國際,同時也側面反映出安集科技在開拓新客戶上表現不足,其後續是否有足夠訂單消化新增產能,還需打個問號。
背後股東豪華,無實控人
安集微電子原為安集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而後在2016年-2017年,該公司在經過一系列股權架構調整的運作後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根據招股說明書,目前公司共有8名股東,其中控股股東AnjiCayman持股56.64%,為公司的境外控股股東。此外,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張江科創、大辰科技、春生三號、信芯投資、安續投資、北京集成電路基金分別持有安集微電子15.43%、8.91%、6.03%、5.81%、4.79%、1.48%和0.91%股份。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持股前三的大股東為國家財政部、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三者分別持有國家集成電路基金36.46%、22.29%和11.14%的股份。
此外,張江科創是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春生三號持股前三的大股東則分別為中興通訊、李永良、常熟開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由此可以看出,安集科技背後的股東還真是齊聚各界大佬。
根據以上信息來看,不難看出背靠國家隊的安集科技,硬實力充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AnjiCayman報告期內無實際控制人,且公司現有8名股東之間並無關聯關係,不存在一致行動關係,因此安集科技沒有實際控制人。這種情況下,就會因為主要股東的意見分歧,導致決策效率不佳。
另外,分散的股權結構容易招致"門口的野蠻人"覬覦,此前安集科技曾對外發行不超過25%的股權,易使公司陷入股權爭奪戰,如當年萬科股權之爭,公司經營和管理也不免受到干擾,進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
擴張成功與否,未有定論
安集科技本次上市計劃募集資金3.03億元用於半導體用拋光液生產線擴建,及集成電路材料基地等項目。產能的擴張意味著企業對其生產和銷售的預期是向好的,對核心技術的先進性定位以及核心產品的市場定位是有信心的。
但項目建設期為兩年,且由於半導體材料產品需一年半至兩年的客戶認證過程,安集微電子現有拋光液產能的利用率如今已不足50%,
如下圖可見,化學機械拋光液中銅系列拋光液2018年新增近一倍的產能,產量卻低於前一年。2016年-2018年,安集科技銅及銅阻擋層系列的化學機械拋光液產能分別為4532.35噸、4905.40噸、9435.29噸,對應的產量分別是4250.70噸、4944.68噸、4717.01噸,銷量分別為4008.12噸、4560.47噸、4515.12噸。
截至2018年底,公司拋光液其他系列產能利用率僅有34.65%,產銷率84.82%;集成電路製造用的光刻膠去除劑產能利用率為69.92%,產銷率93.16%;晶圓級封裝用的刻膠去除劑產能利用率為77.30%,產銷率101.67%。
綜上來看,安集科技產能利用率不高,產銷率也沒未過百,產能有明顯過剩的嫌疑。在此情況下,安集科技仍打算繼續擴產,產能很有可能無法即時投入生產,而折舊與攤銷將進一步拉升成本,將使凈資產收益率再度承壓。
總結
根據安集科技已披露的信息,其在全球主流需求市場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市場,且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於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使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自主供應,並擁有眾多國內外知名客戶,以及背後資金背景雄厚。
但與此同時,投資者還需考慮到近幾年公司毛利率逐年下滑,且研發情況不容樂觀的情況。其次是安集科技在現有產能足以滿足產量及銷量需求的情況下,仍計劃大幅擴張,後續是否有足夠訂單消化新增產能,還需打個問號。除此之外,公司實際控制人空缺,股權結構的穩定性值得關注。
目前,安集科技的總市值已經達到104.1億元,但實際上公司2018年的凈利潤僅為0.45億元,如果以此計算市盈率的話,"安集科技"的市盈率已經高達231。
而且從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歸屬股東凈利潤分別為0.35億元、0.4億元和0.45億元,年化復合增長率約為13%。因此,安集科技想要在未來去的高速的增長並非易事,而投資者現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期估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