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去了一趟兵馬俑遺址博物館,總想得寫點什麼。我想秦始皇是偉大的,他這一生,不管是生還是死,都影響了太多人,即使到今天,僅一個陪葬坑已讓世人讚嘆不已,也切實改變了當地的經濟。最高接待量一天達13萬人,我笑言跟秦始皇有關的總是大手筆。
關於他的各種傳說層出不窮,放在別人身上覺得很荒唐的事,放在他身上卻不得不思考其可能性。我想這應該是秦始皇的魅力,他這一生乾的事實在太多,別人干一件都可算是大事,他卻件件算是大事,這樣的人不管好壞但誰都應該承認是了不得的。這樣的人用文字怎麼寫也難以寫得清楚寫得明白,說要寫點什麼也是為難。因此想了幾天也開不了電腦。今天還是強迫寫,只當這是需要完成的作業,但即使這樣最後也沒能從秦始皇入手寫。
王維當年經過秦陵時寫的那首《過秦皇墓》,或許只有十五歲,僅僅只能算是感慨而已,從秦朝誕生之日開始,歷史上關於他的文字不計其數,不管是歷史、文學、政治、思想、軍事它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春秋戰國,經過上百年爭鬥,最終七個國家冒出頭,韓趙燕魏齊秦楚,這七個國家中的其他六國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文化興盛,與它們相比秦國頂多只能算是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但最終他卻打敗六國獲得了勝利。
漢朝賈誼寫過一篇文章《過秦論》,全文一千字左右,觀點清晰的闡述了秦為何能守住邊陲之地,從一個弱者打敗六國而建立大一統帝國,成為最後的贏家?首先秦國世世代代皆有野心,這不是某一代君王的發憤圖強,而是數代君王的努力。
歷史的結局經常告訴我們,奇蹟總是由弱者創造。而秦國在與諸侯爭霸的比賽中能夠最終獲勝,就像是一個奇蹟,一匹出人意料的「黑馬」。這就像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最終躲避不了一強多弱的局面,但最終成為超級強國的卻不是美國,甚至不是五大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的任何一國,而是遠在非洲或者亞洲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其不管是文化、政治還是經濟從未在世界上領先,但它卻突然翻轉局面,一躍而成為這個世界的老大,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歷史總是告訴我們,這就是故事發展的方向。
但為何明明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前,很長一算時間處於落後狀態,確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秦國位處於今天的陝西,在今天在它可算是內陸中部城市,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它是明明白白的邊疆小國。遠處於華夏大家庭之西,孤立於其他各國之外。 「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秦當時就是未開化的蠻邦,文化落後不必說,窮更不用說,而自然的,一窮就會被別人欺負。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只有真正受過窮挨過打的人才會對力爭上遊那麼渴望,正是對成功的渴望,在後來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裡,秦國的發展就像是打了強心針,通過改革,迅速超越中原各國,一躍而成為強國。
其次,列強環立的國際環境。
春秋無義戰,這是一個強者為王的時代,誰強誰就是老大,誰強誰就是規則的制定者,誰強誰就是世界的主宰,在之前,秦國採用的戰略一直是龜縮戰略,韜光養晦守著一點小小的土地,憋屈的活著。但即使如此,你不爭不代表別人不爭,你妥協不代表別人跟你一樣不再攻擊,你示弱不代表別人就能學會尊重,這個世界往往是你越示弱別人越覺得你好欺負,你越不爭別人越得寸進尺,因此,很長一段時間,秦國的國際形勢很不樂觀,沿著北、東、南三個方向畫一個半圓圈,就會發現,在它的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包圍圈」。人不自救天也不救。而在此時,崤山以東的各國,都已經在爭相改革了。
魏國,領先秦國五十多年,「李悝變法」讓魏國一躍成為強國,侵吞秦國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將秦國逼入關中,使得「秦兵不敢東向」。楚國,領先秦國三十多年,「吳起變法」,闢地千里,帶甲百萬,南方的大片土地歸入楚國勢力範圍。韓國,也開始變法圖強,「內修政教,外應諸侯」,韓國還製造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兵器,「天下之寶劍韓為眾」。齊國則是老牌王國了,早在管仲時期就已稱霸中原,經濟繁榮,商業發達。
其他幾國要麼通過改革發展實力,要麼是早就稱霸的老牌王國,這種國家形勢下,此時的秦國周邊環強林立如狼似虎。再不變,等待它的命運只能是被吃的渣子都不剩。
第三,為生存不得不改革。
若不是生活所迫,誰會如此折騰?秦國的君臣知道,再不想招就只有等死了,改革,只有改革,不改革就都得死,於是秦朝也開始變法,在改革之前,秦朝君臣也為是否變法有過大爭論,雙方代表分別是改革主力商鞅和朝堂元老甘龍、杜摯等人,很明顯這是希望改革的平民與代表既得利益階層的貴族的一場利益之爭,最終商鞅獲勝,這或許與秦國世代皆窮,即使是貴族雖是既得利益者也是根基未深的緣故,這同時也是與其他幾國相比,秦國的改革為何最為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四,彰顯公平的激勵機制
一個社會最能調動積極性的便是公平和正義,每個人的公平得到了保障,尊嚴與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尊重人才,尊重努力,這樣的社會很難不欣欣向榮,秦國落後太久,深刻知道這種激勵機制對人才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軍公爵制,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殘忍,但在當時對那些想要改變命運的青年來說卻是最好的機會,眾所周知,在周朝是世卿世祿,貴族的子子孫孫都是貴族,資質再差也能過好日子,拿著高薪住著豪宅開好車,而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不管有多聰明也改變不了命運,但軍公爵制將這一現象打破。
唐朝人編寫的制度彙編《通典》寫得很詳細:「秦制爵二十等,以賞功勞,二十徹侯,十九關內侯,十八大庶長,十七駟車庶長,十六大上造,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長,十左庶長,九五大夫,八公乘,七公大夫,六官大夫,五大夫,四不更,三簪梟,二上造,一公士。」
新兵入伍,上戰場殺敵一名把人頭砍下來交給國家,戰後論功您就會封為公士。殺敵兩名,交給國家兩顆人頭,戰後論功,您就會封為上造。總而言之,您上交給國家幾顆腦袋,國家就回報您幾級爵位。關於這一點,秦國政治家商鞅老師在《商君書·境內篇》中有一個經典總結:「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一顆人頭換一級爵位,可以想像秦朝士兵隨時手提人頭的場面……作戰越勇猛殺的人越多你的爵位越高,這樣的激勵制度一下調動出士兵的戰鬥力,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一下震響環宇,這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的很重要的因素,畢竟這是戰爭,在冷兵器時代,不管有多強的經濟實力,還是需要人真刀真槍的赤膊肉拼。
第五,對理想國的熱烈嚮往
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新社會新時代,想改變命運的人憋屈太久,秦朝君臣仿佛以一種大洗牌的魄力,要將社會上所有的不公革除,給那些渴望機會的人以機會,最終結果如何不論,但在當時他給了需要機會的人希望,因此,自然而然吸引了很多有識之士,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紛紛投奔秦國,並死心塌地的幫助秦國對付自己的母國,商鞅、李斯等都不是秦國人,但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而來到了秦國。所以,人類最強大的武器其實是理想,對理想社會的熱烈渴望,可以讓一切消失於無形。最終,這一理想幫助秦國從一個弱小的「鄉巴佬」一躍而成為世界的老大,是奇蹟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