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仙橋村是有「仙氣」的。大田裡金浪翻滾,果園裡蔬果飄香,小橋流水、雞犬相聞,漂亮的農舍掩映在綠意中;健身場上歡聲笑語,農家書屋書香四溢,田埂邊喝著崇明老白酒吃著小龍蝦,民宿里躺著看星星……一步三景、四季如畫。
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莊,到如今的上海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村幸福社區示範村,它的改變,與當家人管仕忠密不可分——連續10 屆當選村黨支部書記,30 年來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謀發展,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如今,管仕忠已是花甲之年,但仍有一個夢想:「把仙橋村打造成一個能匹配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生態文明村、桃花源。」
打造「綠水青山」的一方寶地
「我是土生土長的仙橋人,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做村支書了。」說起腳下這片土地,這位不善言辭的「50後」一片深情。「去年村裡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目前一共辦了25家民宿,15家農家樂,引進6家合作社。」管仕忠說,這幾年,村民的收入每年增長12%,日子越過越好。
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上世紀90年代,豎新鎮以工業發達聞名,仙橋村也有幾家大企業。然而,當「生態」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發展的目標、時代的選擇時,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崇明要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我們不僅不能拖後腿,還要走在別人前面。」作為一名村支書,管仕忠既接地氣又懂政策,且善顧大局,敢於擔當點子多。「我們搞的是生態文明建設,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老路子是走不通的。」
仙橋村經過村莊改造、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那是沒的說,但怎麼讓村民鼓起錢袋子,管仕忠村可是動足腦筋。他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動員,流轉了村裡98%的土地,引進優秀企業,辦合作社搞規模經營,並與入駐合作社談妥條件:一定要優先雇用本村居民。
光明集團來了,水產專家來了,地里種上了優質稻、有機蔬菜,搞起了稻蝦鱉生態混養。
合作社剛入駐,村民們「看不懂」:第一年對方什麼都不種,說是搞什麼「休耕養地」。到了第二年,村民們發現,這些地種出的米很好吃。他們這才明白,這樣休耕出來、綠肥澆灌過的土地不僅能獲得農業補償,產出的農產品價格更是普通農作物的好幾倍。
再拿引進的春潤水產合作社來說,已在村裡搞了15年。「合作社搞稻蝦鱉生態混養,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生態種養。」管仕忠和合作社負責人沈竑整整談了3天,「因為小龍蝦對農藥敏感,一打藥就沒法活了,所以只要看田裡有沒有龍蝦,就知道水質好不好,這是一個硬指標。」管仕忠覺得這個理念符合生態發展的要求,於是答應先搞一些試點。第二年,合作社產出的有機米、小龍蝦、甲魚就獲得了較高利潤,周邊農民紛紛加盟,既打工又當包租公,年底還能分紅,加上農村養老金,每年能有約4萬元收入。
春潤隔壁的惠傑果蔬合作社,也是遠近聞名,種植了近20種水果,一年四季都能嘗鮮和採摘。
精品民宿成為仙橋村的又一亮點。頤一、田埂、玖居、花覓、禾井等民宿,均是農宅改建而來,不失鄉村氣息而又各具風格的這些民宿,是都市人嚮往的休閒樂園。
背靠上海,仙橋村要打造成坐擁「青山綠水」的一方寶地。
「摳門」書記算得一本精明帳
管仕忠帶領村民「賺錢」是能手,「省錢」也是精到了家。仙橋村村委會可以說是崇明最「小」的村委之一,村兩委班子都是在一間屋子裡一體化辦公,大小剛剛好。牆壁雪白,桌椅整潔,辦公用品之外,沒有一件多餘的物品。村務公開欄、黨建窗口布置得很顯眼。
村民透露,在這之前,管仕忠的辦公室更是簡陋。一張辦公桌,一個柜子;一張破沙發,套著不合身的絨布套子,外加一台基本「報廢」的空調。村裡買張新沙發還能買窮了?村民們說,這是管仕忠「省」——空調一年四季偶爾開上幾次,村幹部跟著管仕忠跑上海辦事,累了一天,只吃了幾隻麵包,喝了兩瓶純凈水……
管仕忠為什麼這麼「摳門」?他算了一筆帳:不開空調每月能省幾百元,可用作村民跳廣場舞音響、照明的電費;不買沙發省下的幾千元,可添置辦公用具,給村民買垃圾桶。
管仕忠「斤斤計較」省下的點點滴滴,變成了一張張複印紙,綠化叢中的一朵朵花,新刷牆面上的一塊塊漆……
為改善村裡條件用錢,管仕忠從不小氣。而對待村民,他就像親人。
前些年,村民吳余琴看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再無力供兩個兒子讀大學。就在最困難的時候,管仕忠爭取政策,給她辦了合作醫療,還推薦她做家政服務員。當時,村裡的家政服務員名額已滿,管仕忠翻了翻名冊,看到自己親戚的名字,隨後上門做她思想工作:「我知道你也是符合政策條件的,但吳家比你更困難,你先讓一讓吧。」崗位最終從親戚家「換」到了吳家。
這些年來,不少困難群眾都經管仕忠推薦做了家政、河道保潔員、綠化養護工。管仕忠的親戚呢,至今一個都未受到「照顧」。親戚們說:你當村幹部,總想著別人,大家日子越過越好,我們卻在「原地踏步」,一點兒也沒變。管仕忠笑答:怎麼會沒變?村子變美了、變富了,你們也受益。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黨員村幹部就是一面旗幟。前些年,仙橋村拆「兩違」,管仕忠帶頭「拆」。「我家原本有間放農具和糧食的小屋,並不算違建,但還是要帶頭拆掉它。」當時,這間小屋是全村第一個被拆的「違建」,這在村民中引起不小反響,大家議論紛紛:管書記家不算違法的小屋都拆了,更何況村裡那些違法建築?我們應當支持他的工作。於是,村裡的違建都順利拆除。
仙橋村有11個村民小組、745戶家庭、1678人。哪家經濟困難,家有幾畝地、養幾隻雞,一年收入有多少,管仕忠心裡都有一本帳。30年來,大到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落實,小到調解夫妻吵架,管仕忠事必躬親,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留在村裡和大家一起干
在管仕忠帶領下,仙橋村堅持生態發展,村民鼓起了「錢袋子」,從「傳統農民」變成了「現代農人」,村子一天比一天有「仙氣」。而富了「口袋」的同時不能窮了「腦袋」,管仕忠反覆琢磨鄉村振興的20字總要求,要把仙橋村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樣板村。
管仕忠首先買了600多箇舊油漆桶,和村幹部、社保隊員一起給每個桶刷上綠色新漆,再按門牌號一一編號,發放到村民手中。「我們讓每家每戶把垃圾按照干、濕分開投放,養成習慣。」2014年,仙橋村做這件事時,比全區開展垃圾分類早了2年。
管仕忠還打起了「家風牌」。他出點子,在村裡的主幹道上建了一堵30米長的「家訓牆」,把500多戶村民的家訓展示出來。自從「家訓牆」建立以來,不管是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村民們經常圍在一起,討論著牆上的家風家訓。「這些家風家訓短小精悍,看得見,摸得著,也讓村民相互學習、互相借鑑,開啟了一個村民自我教育的新模式。」管仕忠說,家訓牆現在成了村裡文明風尚的「凈化器」,隨著村民素質的不斷提升,村裡的移風易俗、垃圾分類等工作走在了全區前列,全村建成崇明首個智慧村、國家3A級旅遊景區。
作為上海市勞模,管仕忠建立了老管勞模工作室,在他牽頭下,仙橋村研發出「林下跑道養魚」模式,又成功試種出崇明木瓜、車厘子、榴槤、百香果等40多種水果新品種,每年吸引島內外遊客5萬多人次,產生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管仕忠把村裡的黨員劃分成7個網格,開展「1+N」聯繫服務村民活動,推動基層黨建工作精細化、規範化、科學化。在主題教育活動中,仙橋村接受了中央主題教育督導組、國家鄉村振興督導組的檢查,獲得充分肯定。
仙橋村還上了央視「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崇明案例,還被新媒體人民視頻、一直播、美拍、騰訊微視等13家直播平台直播。
「以前,我們出島去看外面的世界;現在,外面的人倒要跑來看我們。」村民很是自豪。
疫情防控期間,管仕忠又身先士卒,深入一線抗擊疫情,用網格化築牢抵禦疫情的「防控牆」。
因為工作出色,管仕忠一度有調任的機會,村民聽聞此事都慌了,集體請他不要走。管仕忠向他們擺擺手,「你們放心,我不會走的,我就留在仙橋村,把我們的鄉村振興事業進行到底!」
這就是一名黨員,一名全國勞動模範的初心使命。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咸明
編輯: 周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