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又出事了。
水滴籌員工「掃樓式」籌款的視頻登上了微博熱搜:
網際網路籌款平台「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他們常自稱「志願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這些地推員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
詳情戳水滴籌出事!被曝「掃樓式」尋找求助者,按單提成!官方回應了
水滴籌公關團隊回應稱,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然而,這已經不是水滴籌第一次陷入爭議之中:
今年5月7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帥(藝名吳鶴臣)突發腦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為其在眾籌平台「水滴籌」上發起籌款,金額為100萬元。
隨後網友發現,吳家經濟狀況較好,在北京有兩套房產、一輛車,卻在眾籌時還勾選了「貧困戶」標籤。
吳鶴臣的妻子回應,兩套房子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爺爺名下,爺爺已經過世,兩套房子均無法出售。車為婚前購置,家中有癱瘓病人,日常出行很需要,所以不能賣。但這樣的解釋依然無法平息眾怒,她提前關閉了籌款,稱籌到的148184元暫時夠用。
如何保證用戶信息真實有效、
監管籌款金去向等問題,
一直是水滴籌等平台揮之不去的隱患
……
「水滴籌們在透支大家的同情心」
@溜溜滑:
真正受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不需要的人占據著資源,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卻再也得不到幫助。
@柳絮:
這樣肆意踐踏人的愛心和善意,讓受騙的公眾還能相信以後的籌款平台嗎?
@奈客:
水滴籌們真是在透支大家的同情心。
@21財經搜索: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件多贏的事情。畢竟患者得到了善款,「志願者」拿到了高工資,至於水滴籌也獲得了流量。問題是,這些人的利益卻是建立在消耗公眾愛心基礎上的。
對於眾籌平台本身來說,一項業務出了問題,自然可以通過「叫停」來止損。但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愛心透支額度也是有限的。平台若是如此頻繁出事,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收回自己的惻隱之心,隨之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病人將越來越難得到幫助。
這才是最可怕的。
「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
@環球網:
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引起輿論熱議的眾籌事件,輿論除了討伐發起眾籌的當事人之外,對水滴籌這樣的平台也頗多詬病,認為沒有盡到審核責任,浪費了社會善意。
可是仔細觀察,類似事件又呈現一種獨特的輿論景觀——網絡上最義憤填膺的那群人,往往都沒有參與捐款;而那些真正捐款了的人,則很少站出來高調批評並要求退款。也就是有人形象總結過的,「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批評監督的權利,只是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可能源於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誤判。很多並不了解大病籌款平台的人,憤怒是基於某種誤解,而不是對完整事實的掌握。
還有很多網友現身說法,
講述自己的經歷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1118:
幾年前因為給水滴籌的病患捐過款,根據平台提示,給我父母註冊了「水滴互助」,這是2017年的事。
然後,今年4月份我爸查出直腸癌,根據平台要求,我提交了相關資料,果真就收到了10萬的互助金。
其實從2017年至今,我父親在平台互助給其他它病患的互助金也就幾十元。這不是杜撰的故事,是我親身經歷的,整個過程都是我給父親辦理的。整個過程其實還是非常嚴謹的。「水滴」好不好?我覺得很好,因為我用到了。個別調查員的行為不當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好。
@遇見我:
前幾天我老公轉發了一個水滴籌,籌款的是他以前的一個客戶,父母都得了癌症,求助寫得也挺感人的,要不是知道他的情況我都相信了!可他自己是開工廠的,生意那麼好,老兩口又不只他一個兒子,不能分擔?這就是拿別人的錢治自己的病。
@萊康村:
我覺得還是需要水滴籌的,我們鎮上有不少得了病的,依靠朋友圈轉發水滴籌,很多都籌到了救命錢。這種熟人圈子,一般也不會騙人,自己辨別一下還是分得清。
「幾十元就能幫人,何樂不為?」
@林海洋林:
管他什麼!一點小錢就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群,愛心也需要人們推送。
@手機用戶58602244320:
水滴籌的扶貧濟困做法很好,但實際操作過程還要更加完善,更加細緻,真正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塵肺病的患者:
如果大家發幾十元錢,就能幫到人,何樂不為呢!幾十元對平常省點就有啦!
@夢裡水鄉60737013:
任何事都有利弊。水滴籌在很多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只不過有些流程審核是要嚴謹規範一些。不否認有的人借平台圈錢,平台在審核個人資產方面的確要嚴格一些。不能把社會愛心人士的善心踐踏。我也無償給許多需要幫助的病患捐過款,這純屬自願行為。希望不要一竿掃翻一船人。
@南方都市報:
讓人不寒而慄的是,此前多起引發公眾熱議的網絡眾籌事件,求助者固然需要對個人信息的真實性最終負責,但平台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讓人不由得產生懷疑:是被動的審核不嚴,還是像此番「地推」模式一樣的主動參與造假?
如暗訪中從業者所言,「沒誰會做虧本的買賣」,那對於眾籌平台而言,想來也不會虧本的這套推廣模式,究竟又是誰在買單,誰在為此承擔代價?
「平台自身審核,
擺脫不了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矛盾」
@北京商報:
水滴籌的問題不能只靠水滴籌來解決。由平台自身對自己進行審核,始終擺脫不了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矛盾,僅依靠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自我糾偏並不現實。規範互助平台需要監管部門介入,一方面積極納入徵信系統,依法規範眾籌資格、金額等必要條件,另一方面需要設置第三方甚至是公共舉報平台,進行公示和多維度審核。
一個月前,全國首例因網絡個人大病求助引發的糾紛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宣判。網絡籌款發起人莫某被判返還「水滴籌」全部捐贈15萬餘元及利息。儘管水滴籌的審核機制受到爭議,但用市場化的辦法集合公眾的力量治病救人,由此產生的社會價值不應被否定。愛心之事本不是應盡之責,因此那些願意施以援手的人,才更有必要被保護,格外值得被珍惜。
@齊魯晚報:
水滴籌打出的標語為「籌款不收手續費」。這就引起公眾的疑問,水滴籌是靠什麼盈利?據水滴籌官方信息,累計籌款金額多達200餘億元,資金沉澱帶來部分利息。同時,水滴籌以自動跳轉或連結的方式將用戶引流至水滴互助或水滴保,引導用戶購買商業保險,實現流量變現,這也是其收入的一大來源。而且,據水滴互助官方公眾號,水滴互助於2019年3月1日開始收取管理費,這些費用自然也落入了水滴籌的「腰包」。
由此可見,水滴籌並非純粹的公益組織,本質上仍然屬於商業機構。在其所搭建的保障體系里,公益籌款起到了宣傳效果,並擔負了引流作用,理論上公益籌款發起人越多、籌款額度越高,愛心用戶也就越多,水滴籌流量變現也就越大。
水滴籌打著公益旗號,利用地推籌款牟利的做法,不僅偏離了公益軌道,亦存在管理失職,其放縱地推員亂作為,以及放鬆信息審核、善款用途信息不透明、編造悲情故事等問題,則破壞了公益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水滴籌屢屢被曝光「消費愛心」也就不足為奇了。
「水滴籌,別讓好心人寒心!」
@人民日報:
水滴摻水,愛心窩心。公眾給困厄中的患者捐款,出於自願和善意,還要基於信任,假如信任受到傷害,誰還會捐款?「掃樓式」籌款、員工按單提成,這些做法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對民眾善心和好意的消解,是對信任與託付的傷害。
對這一事件,先搞清事實很重要,視頻拍攝的情況只是一方面,這些問題在多大程度存在,影響範圍有哪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調查還需要繼續。對此,水滴籌平台回應稱,徹查違規行為,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我們期待平台方公布更多事實,也期待監管部門能介入調查,還原真相。籌款平台需要靠善心滋養,而非業績刷單來激勵。
網際網路眾籌這類新生事物,對一些因貧困而無法救治的人而言,不亞於「及時雨」。但這種救助模式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嚴格規範流程和管理,剷除違規行為滋生的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被公眾信任和支持。殷鑑不遠,給善良留一點凈土,給真正需求扶助的人留點希望,別讓好心人寒心!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編輯:劉燁燁
責任編輯:王迪
「人民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