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是城市的世紀,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未來20 年中國城鎮化進程將對全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黨中央和國家政府高度重視我國城鄉建設事業科學發展,將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生命安全等與城市和鄉村建設統籌考慮,作為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是支撐城鄉建設事業的人才技術的重要保障。因此,將城鄉規劃學*作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是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和城鄉和諧統一的重要支撐性工作。近二十年來,我國城鄉規劃學的學科建設發展很快,據2008年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不完全統計,國內設有城鄉規劃專業的大學院校在180所左右。辦學領域涉及面較廣,如建築類、地理區域類、人文社科類、農林類等。城鄉規劃學科的蓬勃發展,使得城鄉規劃教育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服務的必要性和現實性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國城鄉規劃教育正顯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承擔重要社會職能的作用。城市規劃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
考試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論
201 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1德語
713 城市設計
813 設計基礎
參考書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百花文藝出版社
《中國建築史》是建築學科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八章。第一章緒言,首對中國建築的特徵、建築史的分期作了宏觀概括,次以簡要筆墨,介紹了《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則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從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時代,大多先從文獻理出建築活動之大略,次述實物遺存,再具體分析各代特徵。
這本書的最大功績在於第一次把中國建築史學納入了系統科學研究的領域,以歷史文獻與實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規律、技術要點,總結出中國建築的成就和各時代的主要特徵,使中國建築史從蒙昧走向科學,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向世人展現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中國建築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系,與磚石結構相比,終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數。所以要想了解中國建築數千年發展演變之軌跡,文獻便成為必不可少的資料。但古來正史,記建築典章制度者多,具體而切實者少;詞賦詩文又多務為大言,鋪陳華麗,而疏於實指;兩部古代建築官書和諸多民間術書,又多專注於技術做法。又且時過境遷,多數古代建築術語,在昔往往耳熟能詳,至今卻恍如天書。所以,文獻雖浩如煙海,能夠直接應用於總結歷史規律者卻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見徵引之困難。《中國建築史》顯示了梁先生在文獻應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選,皆屬精當,文字卻十分精鍊深永。
《城記》 王軍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在完成本書寫作的10年間,作者共採訪當事人50餘位,收集、查閱、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實地考察京、津、冀、晉等地重要古建築遺蹟,跟蹤北京城市發展模式、文物保護等專題作出深入調研。全書分為十章,從北京的現實入手,以五十多年來北京城營建史中的歷次論爭為主線展開敘述,其中又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重點,將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華攬洪等一批建築師、規劃師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間,試圖廓清「梁陳方案」提出的前因後果,以及後來城市規劃的形成,北京出現所謂「大屋頂」建築、拆除城牆等古建築的情況,涉及「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批判復古主義」、「大躍進」、「整風鳴放」、「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時期。
與文字同樣重要的是書中選配的三百餘幅插圖,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畫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筆記中的畫作和首次發表的梁思成水彩寫生畫。
《結構體系與建築造型》 [德] 海諾·恩格爾(Heino Eng 天津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精緻的線圖來圖解結構基本的知識體系,並清楚地引導出建築的形態與空間造型。全書包括體系基本原理/分類學、形態作用結構體系、向量作用結構體系、截面作用結構體系、面作用結構體系、高度作用結構體系、混合結構體系和幾何學與結構形態八部分。本書是以一簡單的準則,引導出一廣泛而完整的結構秩序,並提供一超越時代變化與潮流的指導原則,對於建築師、工程師及學生在從事設計時要獲得明確的結構方面的知識。
《無邊的城市》[美]奧利弗·吉勒姆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本書針對城市日益擴張的現狀,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及其發展的過程,以及當前應採取的對策,使城市的發展走向未來。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相信本書會給我們提供正反兩方面的借鑑意義。
《城市與人》 馬克·吉羅德 建築書店(原建築社)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從中世紀到20世紀的西方城市,重點在描述這些城市的建造者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去做,在哪裡做及何時去做。本書著手研究的是一些功能,是它們吸引了人類走向城市,並從它們延展至滿足其要求的空間及建築。這本書也隨著我多年來在全世界城市裡日日夜夜的漫長步履而成熟起來。在某一階段,我發現在未知所以然之中品味城市或從視覺上欣賞它們都是不夠的。我想挖掘的不僅僅是城市的締造者和時間,更是城市的成因。傳統的城市指南,甚至是許多標準的城市歷史,也常常只回答了前兩個問題,而忽略了第三個。
招生就業
我國城鄉規劃學學科所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狀況普遍較好。儘管不同高等院校之間教學條件和水平存在差異,但是該專業的畢業生總體上供不應求,這也反過來刺激了新設院校的增加。城鄉規劃本身在當前我國各地受到了地方政府和領導的高度重視。規劃的「龍頭作用」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建設問題的日益重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和開發的需要,使得社會對城鄉規劃人才日益關注,社會對於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長態勢,對於高端頂尖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從城市規劃專業就業情況來看,每年畢業博士、碩士和本科全日制學生保持100%的就業率,就業去向主要分布在國家或地區大的規劃設計單位、政府部門、高等院校、房地產開發企業、單位、城建系統的企業、城市建設諮詢和研究機構、國外相關研究、設計和諮詢企業等。根據5 年數據跟蹤,平均每年招聘崗位和畢業生比達到了5∶1左右,呈現出長期高需求比。根據目前國內建設行業的趨勢,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需求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旺盛勢頭。
方法論
城鄉規劃學學科方法論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4 個方面基礎性思考:
第一,規劃作為公共的和政治的決策,是確定未來發展目標及其實施方案的理性過程;第二,綜合性空間規劃是經濟、社會、環境和形態的協調發展;第三,規劃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但在理論上和方法上更為注重科學;第四,規劃受到價值觀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