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被後世稱為「藥王」,是人們祈求安康、祛病避災的精神寄託,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民間對古代名醫的紀念和尊崇。這位從隋至唐,經歷了入世戰鬥在「臨床一線」與隱居不問世事,度過了百餘年歲月的醫家,平生經歷如何?對醫德、醫術的培養有什麼心得?
孫思邈出生在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來自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但卻從小聰明過人, 7歲時就可以每天背誦上千字的文章。
這樣一個被稱為「聖童」的孩子,因為小時候經常生病,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 18歲時立志從醫。
20歲時,他便能精通道家典籍,侃侃而談老莊學說,並用18歲開始打下的醫學基礎為鄉鄰治病。到了隋末,因為國事多端, 孫思邈隱居在山中研習醫學書籍、採集草藥、給人治病,記錄下幾百種藥物,幾千條藥方,晚年用畢生精力寫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兩本巨著。
這其中, 《千金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 「人類之至寶」。這其中,有第一次提出的阿是穴、 手指比量取穴法。我們常看針灸時的取穴在某處往下某寸,這個某寸,就可以用手指來衡量。《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人有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尺度取」,比如大拇指末節的橫度相當「一寸」、食指伸直,中末兩節的長度相「二寸」、食、中兩指併合的橫度(二橫指)相當「一寸半」, 給穴位的定位降低了很多難度。
身為一個醫者大家,潛心鑽研醫術,更重視民間處方收集的他即使是皇帝囑託官位也再三推辭。北周靜帝時,皇帝來問,「來做國子博士吧?」「做官太世故,我不去。」唐太宗時期,皇帝說,「有道之人,給你授予爵位好不好?」「不不,我還是回鄉間為民治病吧。」唐高宗時期,皇帝說,「拜您諫議大夫,來做官可以嗎?」「我留住在長安就好,讓我徒弟去吧,我徒弟也很棒!」不過,面對政府組織的大型醫學活動,他也仍然積極參與。第一部國家藥典的誕生就離不開他的貢獻。
他一生勤於寫作與醫術研習,筆耕不輟至耄耋之年。唐永淳元年,這位百歲老人與世長辭。這位道家藥王留下的遺囑是希望自己薄葬, 葬禮上不要焚燒那些紙錢之類的東西,祭祀時不宰殺牲畜,讓人再次想到他當年的醫德名篇著述中號召醫家少用當時完全不被重視的牲畜,強調以人惜命之心,去設身處地考慮隨意以動物入藥的行為的段落。
孫思邈如何看醫術?
學中醫要怎麼學?讀通讀透醫家古籍,孫思邈提到了《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這包羅了各種科學,可是,這還不夠。中醫是一個匯通的學科,傳統文化也不止於醫學典籍。
《大醫習業》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學仁義、看古今,學諸道、看八卦,認知覆載之下萬物,對醫道都有幫助。 中醫根植於廣闊天地,醫術的學習不在一朝一夕。
孫思邈如何看醫德?
生活中,醫療問題總圍繞著醫德——造福一方百姓、患者信任與稱頌感恩,建立在醫德的基礎上。對於這一點,孫思邈早在千年前醫德名篇里便強調了醫為仁術的精神。
《大醫精誠》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
他首先強調了做醫生要無私慾,要安定神志,要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又詳述對待患者要人人平等,不因貧富、外表、個人情感、民族而區別對待,強調 要具有共情心,善於換位思考,全心全意救護患者。不做投機取巧,歪門邪道的事,才是精誠大醫,與此相反,就是人民的大害。這樣的觀點和精神放到現在也仍然適用,在很多醫療熱點問題面前顯得尤為珍貴。這也是現在中醫院校學生入學時需要立下的讓人心潮澎湃的錚錚誓言。
孫思邈一生踐行膽大心細,智圓行方的診病方法,自信、謹慎、靈活、不貪名奪利。這位名醫大家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聰慧與勤勉,也因為他蒼生大醫的道德品行。在他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中醫是一門融會貫通古今精華的學科。 中醫藥之路,還需走得更深、更遠!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熱文
張其成:聽家人講那童年的故事
思考
煙草能入藥,所以吸煙賽神仙?不,乾隆也戒煙!
學習
兒童節 | 快樂、樂觀本身就是養生
學習
《菜根譚》:人不自救,天也難佑
張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