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傳統文化的人,想必都聽過這一曲傳世佳作《二泉映月》,這段音樂的感染力很強, 讓人難以忘懷,我們都知道這首曲子是瞎子阿炳所作,那麼,拋去所有藝術而言,阿炳的一生到底是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才創作入了如何不朽的佳作?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一個真正的阿炳,吸食大煙成癮,34歲失明,街頭賣藝20年。
1893年,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道館,原名華彥鈞,四歲時,阿炳失去了母親,隨後他和父親以師徒相稱,兩人的真正關係,阿炳的父親並沒有告訴他,之後,阿炳上了幾年的私塾,逐漸的,他跟隨父親開始學習鼓、笛、二胡等等樂器。
阿炳或許是有著天生的音樂才賦,父親每次教他的曲子,他總能很快的記住,並且演唱出來,為了能夠更好進行音樂,阿炳在父親的教導下很是用功,他經常迎著風吹笛子,並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在二胡的時候,阿炳甚至因為琴弦原因,手上被勒出血痕,小小的手指也磨了厚厚的繭。
17歲,阿炳參加道教音樂吹奏,贏得一天讚賞聲,他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被尊稱為「小天師」
1918年,阿炳父親去世,在臨終前,他告訴阿炳兩人的真實關係,阿炳父親死後,他成為雷尊殿的大道士,而他從此也開始了自己浪蕩不羈的生活。
沒有了父親的管束,阿炳交了很多狐朋狗友,在他們的影響下,他逐漸吸食起了大煙,並且到處嫖娼,後來,他吸食大煙成癮,而嫖娼,也讓他的身體染上了病。
1927年,34歲的阿炳因為常年的揮霍無度,身上染上了諸多的疾病,這一年,他也因眼疾而失明,沒有辦法從事勞動謀生,阿炳就此開始了自己長達20多年的街頭賣藝。
兩年後,阿炳娶了一位農村寡婦為妻,由她照料自己的生活,也許是失去了所有,讓阿炳重新回望自己的一生,他所明悟,開始在音樂道路上大放異彩。
多少年的人情冷暖,多少次的餐風飲露,又是多少人的鄙視和白眼,阿炳一直在堅持,他終於創造出了不朽的佳作《二泉映月》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人前往無錫錄製阿炳的曲子,據阿炳介紹,這首曲子他隨手捏來,沒有一個名字,楊蔭瀏就問他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說「經常在街頭,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蔭瀏就給曲子取名為《二泉》後來因為無錫有個映山河,阿炳對家鄉感情很深,因而決定為曲子取名為《二泉映月》
錄製完曲子不久,阿炳就因病去世了,終年57歲。
歷經歲月的考驗,《二泉映月》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當我們為這首曲子讚嘆不已時,誰又知道,阿炳曾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才創作出了這曲子,阿炳的一生,大徹大悟,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