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收穫季已經到來,疫情雖然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沒有什麼能阻擋農機跨區作業的「滾滾鐵流」。
3月中旬,已經有上千台聯合收穫機從全國各地聚集於蒼山洱海,迫不及待地要開鐮收割第一束麥子、第一棵油菜。再過1個月左右,從四川的涼山州、攀枝花市開始,由南到北,跨越十幾個省份,持續八九個月的全國性跨區作業就要開始了。
那麼,在農機後黃金時代,跨區作業還有沒有必要?跨區作業還能不能賺錢?2020年的跨區作業又該如何開啟呢?
跨區作業仍是最大的市場、最賺錢的行當
在農機行業,沒有哪個單一市場有國內跨區作業的規模和體量,也沒有哪個市場能對農機化發展、用戶的購買決策、廠家的戰略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雖然每年都被唱衰,但是每年都會有效率更高的機器和更優秀的人投入到跨區作業這個充滿魅力的大市場。
「三夏」期間參加作業的聯合收穫機和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穫機數量
2005—2019年,15年的時間裡,參加「三夏」跨區作業的聯合收穫機每年規模不低於25萬台,其中2019年是27萬台,和2007年基本持平。
數據本身顯示跨區作業是在走下坡路,這是否意味著跨區作業市場在萎縮呢?事實並非如此,要透過數據看深層含義。
第一,跨區作業收穫機數量減少,但是總功率並沒有減少。從下圖可以看出來,2007年小麥聯合收穫機和水稻聯合收穫機主流機型的喂入量分別是2和0.6kg/s,而2019年是6和9kg/s,功率提高了2~3倍,效率提高了4~5倍,所以從功率保有量上看並沒有減少。
國內聯合收穫機喂入量變化
第二,種植小麥面積減少,「三夏」並不能完全反映跨區作業的機器總量。「三夏」跨區機收主要是以油菜和小麥為主,而「三秋」跨區作業需要更多的機器,所以也不能得出跨區作業機器比以前少的結論。
從整體看,跨區作業市場仍是國內最大的作業服務市場,每年參加跨區作業的機手收益也高於其他。
很多想通過搞農機作業服務賺錢的機手第一選擇是跨區作業,另外跨區作業的機器更新換代更快,所以企業也都不會忽視這個市場。
2020年的跨區作業可以這樣玩
受疫情影響,2020年預計到「三夏」跨區作業結束,聯合收穫機的供貨仍無法恢復正常,也就是說會有一部人買不到新機器,同時外出作業仍會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會有一部分人放棄遠距離跨區作業。那麼,2020年的跨區作業到底應該怎麼「玩」?
1. 買不到新機器就調整好老夥計
從整體看,上半年聯合收穫機貨源緊張,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如果排產時間太緊,生產出來的機器有可能會質量不穩定。
農時不等人,熱忱於一年換一台機器的跨區老機手也只能把征戰多年的老夥計好好調整一下,投入新戰鬥了。
其實二手聯合收穫機也可以考慮選擇,國內二手聯合收穫機有充足的貨源。
2. 能短途的就不走遠路
參加長途跨區作業的基本上都是職業麥客,每年基本上都是固定路線,熟悉的用戶和有保障的收益。
但2020年,筆者建議遠途跨區作業的車隊或機手要調整一下行程和路線,能不走遠路的就中短途作業。
一是疫情並沒有結束,總還是有風險的;二是各地對疫情防控的政策和對人員流動的管控要求不一。另外受疫情影響,出門在外各種成本會更高。
綜合看,今年外出作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會更多,且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建議最好是中短途或就近作業。
3. 有訂單的就不碰天收
碰天收、碰運氣,漫無目的跨區作業的機手已經很難掙到錢了。現在跨區作業市場比較成熟,已有完整的產業鏈:種植戶—經紀人—機手(作業隊),很多地方已經形成訂單式作業,切忌漫無目的碰天收。
如果是新機手,建議最好不要出門。
對於老機手,如果有確定的訂單或作業的意向還不行,在出門前要和目標地的用戶確認需求,並且打聽一下當地的疫情控制情況和對外來人員的防疫要求。
4. 能搞一條龍就不單打一
在河南、安徽、山東等地,收了小麥還要種夏玉米,所以那些提供「耕、種、收、植保、運」一條龍服務的機手和車隊受歡迎。在四川、重慶等地,跨區作業機手還要將糧食運到農民家裡。
當然現在升級版本的一條龍服務就是土地託管。近幾年,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原來干跨區作業的機手組團開始公司化運作,他們到以前跨區機收的地方從事大規模的土地託管服務,而收穫作業只是其中的一個服務節點。
另外,跨區作業市場裡,作物種類也已經擴大到油菜、玉米、棉花、甘蔗、花生、中藥材和牧草等。
5. 能在天上飛就不到地上跑
現在除了開聯合收穫機、插秧機,還有其他比較輕鬆的跨區作業可供選擇,比如植保飛防。
國內的植保無人機跨區作業已經是跨區作業市場裡的新型市場,飛手群體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他們利用先進的通訊工具,短短數天就可以聚集幾千人。
與傳統農機相比,機手的工作強度小得多。所以,近幾年有很多原來干跨區作業的開始干起植保飛防,目前植保飛防也成為一個體量超過百億元級的跨區作業市場。
6. 能用高科技解決的就不要用人力
只有技術才能把人從沉重和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由此我們可以拓展到自動導航或無人駕駛技術和設備。可以在跨區作業的機器上安裝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的設備或配件。
跨區收小麥的機手到了一個地方,只需要在地里打幾個點,程序設定好後機器會自己去作業,糧食滿了收穫機自動到卸糧點卸糧,沒有油了自己去加油,而機手則可以在旁休息。
不要說以上是想像中的事,之所以你沒有看到,只是因為「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罷了。
北斗農機管家
當然還有其他更好的技術,比如共享農機。黑龍江種植水稻的用戶通過滴滴農機可以預約遠在千里之外的江蘇徐州的農機合作社,談妥作業面積和價格,在約定的時間裡徐州的機手會準時出現在黑龍江用戶的地里,這也不是想像。
說不盡的跨區作業,希望大家2020年跨區作業能有更好的準備,少走彎路,有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