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火教育紀錄片,揭秘孩子「極有可能成功」的路徑

2019-12-11     蝸牛隊長親子說

一直以來,關於應試教育的批判聲從未停止過,但似乎也只停留在批判層面。最近在看《極有可能成功》,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顛覆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卻又能與應試教育共融的創新型教學方式——項目式教學法。

什麼是項目式教學?

項目的根本特色就探索,即孩子就自己或與家長、朋友、教師共同提出的問題,或就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尋求答案的一次研究。

項目式教學法,提倡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其真實的環境進行學習,注重鼓勵孩子,將自己的初級技能運用到非正規的、開放性的活動中,以期提高他們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理解。

比如,當孩子問「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這個問題就可以作為一個項目,展開研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能力、智力及情感上都更加豐滿的人。項目教學法引導孩子通過參與尋求知識、增進理解、提高技能的項目研究活動,充分開啟心靈世界。

項目式教學法不僅適用於學校教育,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事實上,就國情來看,用於家庭教育會更現實,而且越早越好,在幼兒早期教育階段就可以運用項目式教學法,文章後半部分會分享幼兒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方式及案例。

項目教學法之教與學:

首先,項目教學法的重要特徵是讓孩子們獲得在一段持續的時間內仔仔細觀察和探究有意義的題目的經歷。

其次,項目教學作為一種幼兒教育的方法,泛指一種教與學的方式,而不是一組特定的教學技巧,這一教學法強調家長要對孩子做出積極回應。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項目教學法強調讓孩子積極參與自己的作業計劃、進展和評估,鼓勵孩子主動地對自己地工作負起責任。

最後,幼兒項目的內容,通常取自他們所熟悉的世界。畢竟,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孩子們對理解自己的環境和經驗的自信心。



項目式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理論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兒童中心」思想。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指責當時的學校教育,把教學理解為教師告訴學生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強迫學生背誦,而不是激發兒童內在求知慾。

他倡導以「兒童中心」取代「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認為教師應該承擔兒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啟發者的角色,要徹底改變壓制兒童自由和限制兒童發展的傳統教育。他主張,師生關係應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過程要注重學生的獨立發現和體驗。



項目式教學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提升智力:能激發孩子的思維,使他們有選擇地觀察研究自己的經歷和環境,即觀察研究那些值得他們關注和花精力的環節,從而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

培養毅力:美國心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德韋克開展的研究表明:教師設定的目標對兒童努力索求知識、堅持不懈以尋求挑戰的意向有很大的累積性效應。

通常,學校的任務可以從表現目標或學習目標兩個方面來設定。比如,「你們能做的多好」或「你們能做對幾個問題」屬於表現目標;而「關於Y你能發現多少」或者「我希望你們能設法發現,這些車在不同的表面能滾多快、多遠」,這就是學習目標。

她指出,兒童越關注學習或進步,即學習目標,他們面對困難或失敗時,堅持有效策略(或改進策略)的可能性就越大。」

項目式教學最終的考核目標,不是分數,而是孩子運用了多少知識、學習了哪些知識或者技能,這種目標屬於學習目標,因而有利於孩子激發孩子挑戰困難的勇氣、毅力。


發展情感:這裡的情感主要指的是對學習的感情狀態,即喜歡學習或者不喜歡學習。

在學校,當一個幼兒的困惑、誤解、錯誤概念以及其他困難沒能使老師改變教學方式、變換教材時(就當前教育現狀來看,幾乎不可能有個性化教學,也就是說老師不可能為了一個學生而改變),孩子很容易感覺無助、無能。

當然,偶爾感到無能是無害的,但是當兒童長期頻繁得有這種感覺時,就會產生累積性效應,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很愚蠢,最後導致放棄。心理學上把這種歸因稱為學得的愚蠢。

而項目式教學就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項目式教學強調的是個性化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獲得新知識。


家長怎樣在孩子初期教育中,運用項目式教學法?

在項目教學中,家長的作用更多的是顧問和引導者,而不是教員。具體操作層面,可以參考如下介紹:

第一階段:計劃與啟動。這個階段就是收集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啟發孩子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些不同的觀點有助於家長和孩子一起設計接下來探討的子問題,以便在第二階段的研究中,找到有關的信息和答案。

第二階段:項目的展開。家長的重點是讓孩子能夠獲取新的信息和知識。比如可以給孩子找相關的資料、繪本、照片等,方便孩子在家裡進行學習研究。當家長做好這些輔助工作,就能更好地鼓勵孩子獨立運用ta們已有的技能,比如觀察、畫畫、交際等。

第三階段:總結和反思。通過努力圓滿完成整個研究,並總結從中學到的東西。在這個階段,重要的是讓孩子詳盡闡述自己的知識,對研究的問題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


項目教學執行的4個策略性特徵

《項目教學法: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總結了項目教學法的4大特徵:討論、實地考核、表述、展示。這些特徵可以激發兒童的積極性,讓孩子感覺自己在積極地學習,並作出高質量的項目學習。

討論:討論可以多個人,也可以兩個孩子或者親子之間進行。孩子學習互相交談,互相提問,互相評價,並要求家長或者別的孩子幫助澄清ta們的想法或提供新的信息,這種討論被加拉斯稱為「談話的真諦,這種談話鼓勵孩子做合作性的發言,並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自己的想法。」這種討論為孩子提供向其他人學習的機會。

實地考察:孩子可以通過許多渠道學習,比如採訪當地的專家、參觀當地的一個實際場所等。

表述:孩子可以通過戲劇表演、畫畫、設計圖表等方式來表述ta們的經驗、問題、研究結果以及作出解釋。任何項目的開始,家長都可以幫助孩子通過有選擇的表述,互相交流經歷、知識和技能。

展示: 家長可以在第一階段幫助展示孩子對以往經驗和知識的表述,在第二階段,展示收集到的信息,第三階段讓孩子自己展示研究結果,也就是獲得的新知識。



接下來分享一個常見的項目式教學的案例:

以「長蛀牙了怎麼辦?」為項目進行研究的項目教學法,可以參考如下實踐方式:

第一階段:計劃與啟動。無論是學校,還是小區,經常有牙科普的活動,「長蛀蟲」也是很多小朋友會經歷的,因此,如果您的孩子也問類似的問題,就可以把「長蛀蟲了怎麼辦」作為一個項目進行研究。

第二階段:項目的展開。和孩子聊聊關於牙齒的話題,搜集孩子對於牙齒感興趣的問題,孩子的關注點通常會集中在為什麼我們需要牙齒(即牙齒的作用)、牙齒為什麼會長蟲子(即牙齒的變化)、我們該怎麼保護牙齒?(即牙齒的保護)這三個方面。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製作出圍繞這三個子項目研究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讀參考案例


(一)了解牙齒的功能

可以通過採訪權威人士「醫生」,來獲取牙齒的知識。幼兒對自己的牙齒很感興趣,但是缺乏對牙齒的認知,「牙齒有什麼作用」或者「牙齒為什麼會脫落」這些問題,如果依靠父母來解釋,就很容易變得枯燥乏味。為了發揮幼兒學習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孩子去請教牙科醫生,讓孩子當面諮詢,獲取答案。

(二)牙齒的變化

牙齒是怎麼變化的?為什麼會換牙?為什麼會有蛀蟲?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牙婆婆》一系列的關於牙齒的繪本,來尋找答案。在閱讀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建構著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豐富對於牙齒的認識。

(三)牙齒的保護

想要了解保護牙齒小妙招,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看相關視頻,或者上網搜索資料,並和幼兒一起製作出可以實踐的清單,比如吃完飯後,早上起床後等,讓孩子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當中。

現在很流行打卡活動,關於牙齒保護,如果孩子還沒有養成及時刷牙的習慣,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行一到兩周的打卡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和反思。

在傳統的應試體系中,評價一個教學活動通常是通過統一的試卷,而項目式教學的評價標準為:幼兒只需展示自己學到了哪些新知識、運用了哪些新技能。

項目式教學法主要通過交流溝通、成果展現的方式,記錄幼兒成長的學習經歷。

成果展示一: 通過和幼兒做遊戲、聊天等方式,了解幼兒對保護牙齒的基礎認識。

成果展示二: 可以和幼兒一起編排情景劇,讓孩子扮演醫生,想辦法趕走蛀牙蟲。

「長蛀蟲了怎麼辦」整個學習活動都是從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點出發而展開的,這個過程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有多種學習方式,比如閱讀、採訪等,這種方式不同於灌輸教學,能保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幫助他們在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3IN924BMH2_cNUgLV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