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詩詞作家——我的鐵道兵戰友毛煥林

2020-05-06     白浪情之友



認識毛煥林是1973年4月間,那時,我們都在鐵道兵一十四師當兵。

我在師警衛排,他在師保密科。我們都住在承德市委大樓。

那天一大早,我在大樓門前站崗還沒下崗。我站的是流動崗,毛煥林和柯國安兩人一人一個大掃把下樓來,他們準備打掃院子。大家就在門前相遇,他問我:「黃梅的吧?」我說「是的,老鄉!」一口親切的鄉音,讓我們相見恨晚。親如兄弟的感覺,從那一刻開始。

在師機關司令部有戰士灶,我們同吃一鍋飯。保密科的工作很忙,大家各忙各的事,見面的機會很少。偶爾相遇,端著飯碗搭訕幾句 ,聽著黃梅腔黃梅調,滿是鄉音鄉情的,就幾句也是暖透心窩的。

不久,我去師後勤部,後來又下了連隊。記得是1975年秋,他因事到我們六十七團公幹 ,還專程趕到我施工的地方看我。那時候,他已提干,還能念及相識舊情,挺讓我感動。

1976年4月,我退伍,在承德火車站上火車,他來火車站送我們黃梅老鄉,在人多擁擠的時候,是他和柯國安擠開眾人幫我把行李送到進了車廂……

在這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個厚道可信,對人熱情的老鄉加戰友。

遲到我進文化館,他轉業到縣司法局當鄉司法助理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他參加全國硬筆書法大賽,還拿過金獎。消息令我又驚又喜,以後見面,他又不時向我說起傳統書法。有一次 很巧,我在岳士傑先生家因事小坐 ,碰上他偕夫人仇衛平拜訪岳先生。後來,我才知道,他為了練習書法,已奉茶托帖拜岳先生為師。



那幾年,他刻苦臨帖,柳,顏、歐秉修 ,他的楷書筆法穩重,間架開豁,對比強烈,氣韻流暢。惟不足靈活性稍嫌滯澀……

他被調入縣委辦公室行政科任職、後來又被調任濯港鎮和黃梅鎮兩個大鎮任主官。儘管事務冗繁,仍然堅持臨帖,研磨書道。由於他的揩書功底遒勁持重,書如其人,被眾人推崇,在第二屆縣書協換屆被推舉為黃梅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縣級書協,群團組織,缺經費,想開展活動,困難重重,他領銜一干兩屆,十五個春秋,像一個強勁的發動機的核心。黃梅書法界在他的引領下,繼岳士傑、何勛、程江林,王家汝,商登珠,袁慶武等知名書家之後,呂立雄、李正陽,周振羽,李振昌,袁質斌,陳志飈,劉澤雄等一批黃梅書法骨幹初露鋒芒。圍繞在他們周圍的一批新生代書家異軍突起,虞立新以漢隸章草為發端,游義雲以二王為根基,博採眾家之長,贏得文化部和國家書法家協會的多次褒獎;成為斐聲全國書法界的知名書法家。袁質斌、商宏志、呂琬等是承傳家學的又一批書壇青年才俊,他們有良好的家學基礎。袁質斌的父親袁慶武先生,一生浸潤魏碑之中,帶出了很多書學魏碑的後生。袁質斌先從其父行魏碑,後行歐體;商宏志傳承父親商登珠的行書基礎,秉修趙孟頫,呂琬在先父呂立雄嚴格要求下,自成一體。他們可以說是家傳 ,成為享譽湖北書壇的楷書行書青年俊彥。

毛煥林在縣書協就任期間,每年都要組織全縣書法界、美術界聯合開辦聯展,以此促進書法界的藝術交流。為拓寬大家的藝術視角,曾多次跨省、跨縣舉辦巡展或聯展。

黃梅書法界的空前繁榮,作為個體的書藝,書法家們互為師範相互砥礪之風,正是毛煥林以自己敦厚誠懇,質樸先行帶動起來的。


書法詩詞作家——我的鐵道兵戰友毛煥林


毛煥林擅書法,這在很早以前就被社會廣泛認知。至於他的詩詞,是近年才開始被人發現。吳洪激先生說:「煥林善書法,早有所知,工詩詞,卻是寡聞。」

這傢伙埋藏的夠深!

有關他的詩,我實話實說,以往讀過僅幾首,總以為他會受世風影響,即便能寫,也只不過是些趨時應景的東西,對於老乾體之類,那種生搬平仄,眼熟詞組即食拼盤式的套餐,我不愛讀,也無暇去為此浪費時間和經歷……我曾毫不客氣地懟了他一二次,也許是觸痛了他的心,從此,他在我面前再不提寫詩的事。不過,他有暗處用勁的脾氣,受一回氣,不努力把你拼下去,不善罷甘休。

最近幾年,因家事紛擾,我們聚談的時候少了,再看他的書法就是每年春節去大街上看對聯,從小城萬千門戶的對聯,他的字,我一眼就能看出來。變化就在於中鋒楷書到長鋒行楷,形式變,構架沉穩,章華莊重沒有變,變起來也不容易啊!跟人敘談,我就說:「毛煥林字有變化。」有人問我:「變好了?還是變醜了?」我笑說:「毛煥林是不會跟風,把好字寫成丑字。」當然他只會越寫越好。

書法 ,詩聯條幅,古文人是不會分的那麼細。毛煥林也許明白這一點:要想做一個好的書家,必須兼備詩詞楹聯的才情,不然,那僅僅只是個會寫字的。

為了詩詞的平仄,他也曾去拜過師,下功夫讀了一些古人詩詞。多少年積累起的情愫和耐力,讓他對書法和傳統的詩詞之間相互作用認識比較透沏,功夫不負有心人, 去年臘月,他在縣裡辦了書法詩聯的個展 ,《書法報》又以專版推介他的書法詩聯作品,書法報上發表的《毛煥林自作詩詞書法作品選刊之後,緊接著他的書法詩聯文集《荷韻墨香》出版,令我眼境大開。

毛煥林的書法,已經有很多很好的評家評價,他的詩詞雖然為數不多,卻有幾首寫的很好 。

毛煥林出身下新漁家,從小就跟湖水、蘆柴、茅蒿、漁舟打交道。他的《憶當年結伴割蒿柴 》:結伴同行到小洲,割柴備料扎輕舟;男兒 逆水欣拉縴,快活神仙河裡游。

詩出自然,曉暢耐讀。是近幾年寫古體詩詞中不可多見的。



作為軍人,且又是軍旅生活培養起來的硬漢氣質,毛煥林的依據就是他豐富的童年生活,《憶童年高山頭上打卵石仗》:高山頭上布奇兵,對敵仇來對友親。卵石彈飛如雨下,負傷流血不投誠。

即近童頑,又是那時代少兒遊戲,毛煥林詩中彰顯的是本質英雄氣慨。

毛煥林作為曾經的共和國軍人,身在軍營,難免常懷故鄉情結, 1971年 元月,黃梅縣應徵入伍的有一千多人,在鐵道兵打山洞,架橋樑,先是京原線鐵路,後轉戰沙通線。毛煥林由於個人的突出貢獻,由鐵道兵六十八團上調十四師保密科,不久就提干,成為保密科幹事。自己幾年沒回家,有戰友回梅,他曾寫詩抒發感懷,《與洪國慶同游避暑山莊》:戰友探家歸,金山亭上陪。詳談鄉里事,細說路中稀。雨送清風爽,心隨紫燕飛。沙通修鐵路,喜訊播黃梅。

一個人好的品質由鄉土培育,由軍營淬鍊,毛煥林做人做事磊落洒脫。人說字如其人,毛煥林做人剛硬,處事正統,回到地方,當過鄉鎮司法助理,在縣委機關任過主事,又做過兩個重要鄉鎮的主官。人說字如其人。早期的書法多以中鋒為長,筆劃做到一絲不苟,雖然和眾卻難入一些所謂專家法眼。大賽很難走出省,後來在許多朋友的關照之下,他也開始嘗試練長鋒,筆法有變,內結構不變,還是「毛體」。

既然人稱「毛體」,毛煥林用自己的書法寫自己的詩詞,用自己的詩詞抒發自己對黨對人民的情愛。

《夢回雲彩嶺》:

昨夜夢回戰彩雲,出生入死獻忠心。

帳前愁客添秋色,頭上紅星對月明。

萬壑和聲伴號響,數峰寄語壯軍魂。

長龍飛快威風過,戰友歡欣共舉樽。

讀他的詞,《臨江仙.鐵道兵戰友故地重遊有感》:退役老兵心愿滿,領頭邀聚成群。會師碑店話軍營,山洞意往事,鐵路追真情。

烈士將身捐祖國,英名萬世長存,而今戰友喜圖新,斜陽映綠樹,過雨看青雲。

這是他退休後,聚部分戰友重走軍旅路,對投身祖國鐵道建設,對青春歲月的真切懷念。這種懷舊詩詞,如同好酒一樽是有生命厚度的。

雖然打混在官場,大小也做過幾任鄉鎮主官,毛煥林也深諳某些人所說的官道。我想:在他一呼百喏之時,為什麼不向社會和公眾推介自己的書法詩詞,以賺取名利?非要在自己退休快十年的時候,人已走盡,茶已涼透,「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時候,才大費周章地鬧出辦個展,出版的事來?箇中滋味正是在於名利之外,我有道德。為這道德二字吧。守道多年,出以示人,正是為了初心!

出於對普通百姓的悲憫,他不失勞動人民的本色,詩《途中茶舍》:烈日炎炎似火焚,民工挑擔急行程。路邊茶舍停停腳,來碗青峰降降溫。

有份對百姓的愛,路途一見便有詩情,這份詩情的「真」,全蘊涵在詩中。

毛煥林的質樸和敦厚 ,是少年農家生活養成的,他的《撿牛糞小憩》:仰臥草林間,哞聲響耳邊。欲言無對語,北望起炊煙。

眼中的自然,一片少年的煩愁近欲在眼……

人說,字有禪筆,其實詞境詩意跟禪理頗似,只要有心得,必然就能與自身的體驗結合,渾然天成。



同窗之誼,戰友之情,更兼文心相通,我與煥林半個世紀的交情,大家眼瞅著奔七去了,啥話也不說,小文且以煥林的《觀激流》作為結束語,願戰友健康快樂,幸福平安。

《觀激流》:春潮帶雨急奔騰,打起漩渦串串行。斷草殘渣終捲去,漂流何必問前程。

作者:鄭衛國

責編:嚴京平《白浪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zpM63EBiuFnsJQVri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