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的頭型歸他管丨 夜聽團40期

2019-10-19     青春石嘴山

石嘴山共青團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青春石嘴山丨晚間電台

夜聽團·在你耳邊

周六晚九點

與你相約

文丨韓英

主播丨余良(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廣播電台主播)

今晚歌曲

孫楠《無妨》

1956年,15歲的王秉坤還是個青澀的毛頭小伙,但那時這樣的年紀也已經開始為家庭生計考慮。家住石嘴山(現稱惠農區)的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或會幹什麼,那時大多家庭都會把孩子送到煤礦去從事一些體力勞動,15歲的他單薄的身體還不足以能去撐起那樣一份看起來能養家餬口的所謂工作。

人,一生的道路和命運有時就是這樣,會在懵懵懂懂的瞬間就定位了。王秉坤突然就決定了,要去學理髮,做一個理髮師,在跟父母商量之後,他的理髮師生涯就這樣走開了。

1956年,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公私合營開始,石嘴山市也批准了幾家理髮店進行公私合營,並進一步改造成國營單位,店裡的師傅也全部成了國家工作人員。1958年,王秉坤跟隨師傅萬忠選學藝的理髮店歸屬石嘴山市商業局,改制為國營企業,同時理髮店也榮升為甲級理髮店。當時一天的工資是5毛錢,一個月15塊錢。這期間,他認識了隨後同來學藝的趙桂珍,共同的愛好和事業促成了兩個年輕人的愛情。

後來,理髮行業實行工資改革,理髮師從計件工資轉而按級別領固定工資。其中,理髮師的一級工資是每月40元5角,最高的六級工資是每月72元。當時,經過評審定級,王秉坤的工資是每月47元,1960年拿到53.5元。

1960年,鑒於石炭井沒有理髮店,石嘴山市政府決定在石炭井設立理髮店,從石嘴山商業局下屬的理髮店調撥7人前往石炭井。就這樣,王秉坤和趙桂珍一起來到石炭井,在新開辦的當時甚顯洋氣的春蕾理髮店,開始了他們嶄新的人生。當時理髮店有職工20餘人。

那時的理髮店就叫理髮店,一般很簡陋,店裡只有兩面鏡子和幾把椅子,工具就是手推、剪刀和剃刀。因為受當時生活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進理髮店的目的就是單純的剪短而已。當時髮型也很簡單,男士是三七分或者平頭,女孩子就是如出一轍的麻花辮,或者是齊耳短髮。理一次髮要花兩三毛錢,大部分是頭髮長了自己在家剪剪就可以了。家境好些或講究些的,會去國營理髮店剪個頭髮,就算是相當奢侈了。

那時理髮店的玻璃是半透明的,店面不大,排著幾張磨盤椅,磨盤椅還可以放倒,方便給客人刮鬍子。椅子正對面的牆上一般就是長方形的大鏡子,鏡子下面是又窄又長的桌面,放著剃刀等理髮用具。理髮師傅以年長的人居多,像王秉坤這樣的年輕人也占半數,不過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理髮師傅肯定是穿著一身白大褂,擦頭髮的毛巾和圍在身上的布也是白色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秉坤的理髮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他已經成了店裡的大拿,不少客人都是慕名而來,而且非他不理髮,有人甚至願意花幾個小時等他。理髮也從最初的謀生計變成了他最鍾愛的事業。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港台劇的熱播,分頭流行起來。很多人去理髮店後,會要求剪個郭富城那樣的分頭——將厚厚的頭髮分到兩邊。女士除了菜花頭、大波浪等燙髮,後來還流行起林青霞那樣的披肩發。那時候開始有髮型的概念了,電視劇里流行什麼髮型,就做什麼髮型,不少愛美女士還拿著電影海報去理髮店做頭髮。

那時,理髮業迎來了鼎盛時期。周末前來理髮的人要排隊,春蕾理髮店從早上8點開門,要一直營業到晚上12點。當時石炭井礦區的男男女女,理髮就認春蕾這個國營理髮店。店裡理髮人員的技藝、理髮工具在當時而言可都是一流的。每次去理髮都得排隊,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如果想早點理上發甚至得走後門。

每天晚上,石炭井新華北街那條街上別的店鋪都關門了,只有春蕾理髮店熱鬧非凡。為此,王秉坤跟領導提議,將理髮店與旁邊的照相館聯營,推出婚紗照、全家福配對的理髮,為客人節約了時間。當時還有新人專門抱著喜糖找到王秉坤表達謝意。更有新人說,看到結婚照,就會想起春蕾理髮店。

1983年3月,由於王秉坤出色的表現,這一年他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同年5月被評為全國商業部勞動模範。1985年8月,他第二次被評為全國商業部勞動模範。1986年4月,被自治區授予五一勞動獎章。這期間,他還多次當選石嘴山市、自治區工會代表大會代表和石嘴山市人大代表,出席石嘴山市第一次、第二次精神文明表彰大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一些私營髮廊開始出現,大家也都喜歡新髮型,與之前的整齊劃一相比,髮型也做得越來越大膽。當時流行的髮型,是從香港傳過來的,理髮店很少會自己創新,大多是模仿廣州、深圳等地的時尚髮型。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突然開始流行染髮,仿佛一夜之間,大街上出現了不少五顏六色的頭髮,把頭髮燙得又直又挺的離子燙也開始流行起來。理髮店搖身變成形象設計機構,傳統的理髮店不再是專寵,年輕人也更喜歡去造型新潮、環境好的髮廊。

1998年,春蕾理髮店關閉,人員也相繼分流。這一年,58歲的王秉坤光榮退休,搬遷至大武口。

忙碌了半生的王秉坤突然沒有了著落,沒有了每天印入眼帘的「春蕾」字眼,沒有了手指上下舞動的節奏,沒有了長期親人般的顧客兄弟,更沒有了他今生引以為豪的理髮事業。習慣了吵雜人群和電推聲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似乎這一生的愛好只有理髮了。

2004年,王秉坤決心要把理髮店繼續開下去。他騎著自行車到處轉悠,終於在原石炭井搬遷戶的聚集地——礦務局一住宅、二住宅處,就是現在的文明南路一幢居民樓下面的營業房尋得一處地方,把他原來春蕾理髮店的牌子繼續懸掛上去,也讓原石炭井的老顧客一出門就能找到他。

春蕾理髮店在周圍形色各異的店鋪對比下,顯得那樣土氣,但店裡客源不少。那些原石炭井的老夥伴還依然認準王秉坤,認準他的技術,認準他的春蕾理髮店。有些人來店裡不單單是理髮,仿佛是來串親戚拉家常的,有的人幾天不來還會想呢。給嬰兒剃滿月頭也是他的拿手活,這種掙不了多少錢又不好乾的活計一般店裡是不接的,只有他耐心細緻地做到讓每一對父母滿意。

如今,老人已經不在了,春蕾理髮店也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而王秉坤帶出來的徒弟,將他的手藝傳承了下來。

徵稿啟事

《夜聽團》是石嘴山共青團打造的夜間青年電台,只要您熱愛石嘴山,喜歡寫作,您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如果您的投稿被我們選中,我們將邀請專業人員朗讀您的作品,並在《石嘴山共青團》微信公眾號推送。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END -

青春石嘴山·YOUTH SHIZUISHAN

來 源:新寧煤 文:韓 英(現任石嘴山市文聯作家協會會員,曾在《賀蘭山》雜誌、《石嘴山日報》等刊發散文多篇。)(原題目:《一個城的頭型歸他管——追憶春蕾理髮店老師傅王秉坤 》) 圖:新寧煤

編 輯:胡曉文丨責 編:王 瑋丨審 核:李 佳

主 播:余 良(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廣播電台主播)

轉載請聯繫授權。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石嘴山共青團微信公眾號旨在服務廣大青年,長期接受商家合作共青團屬性公益活動,如有意向可致電0952-2218699。

我就知道你「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r575m0BMH2_cNUgkB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