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這部8分好劇看的人太少,被老兵評價真實得不像電視劇

2019-12-10     電影大暴走

追好劇、看好片,戳右上方關注暴走君

近年來,抗戰劇出現泛娛樂化趨勢,諸如"徒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誇張雷人的橋段頻出,甚至因此而被網友戲稱為"神劇"。不過,國產戰爭劇也有不少精品,其中《三八線》就是之一。

從名字就看得出,這是一部講「抗美援朝」的劇集。大家都知道,其實關於這一時期的劇並不多,劇集一出來就飽受好評,豆瓣評分達到了8分,劇集還獲得了當年的飛天獎。

《三八線》是由夢繼執導,張國強、王挺等人主演的年代戰爭劇,講述的是1950年戰火蔓延到鴨綠江,被美軍炮火毀了家園的兩個小人物身懷國讎家恨,參加抗美援朝的故事。

煌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

前往龍緣峰阻擊美軍的志願軍一連,意外發現敵軍還有援手,被前後包抄的志願軍只好放棄進攻轉而改成趴在雪地里潛伏,盼著天亮敵人能主動撤離。

不論是志願軍還是美軍,雙方都被寒冬的風雪凍得瑟瑟發抖。不過美軍卻能靠著生柴火取暖、喝咖啡醒神,而物資匱乏的志願軍只能靠嚼辣椒取暖,相互提醒對方不要在冬夜裡睡著。

天亮之後,美軍的扎住部隊繼續前行,志願軍得以順利突破重圍後,連長派人去將實行潛伏任務的六班召回。

然而,當他們抵達潛伏地時卻發現六班成員活生生被寒冬的風雪凍成冰雕。所有人都保持著潛伏的姿勢,緊盯敵軍來的方向,為了不暴露自己的位置,他們至死也沒挪動一步。

其實,這場戲致敬的是當年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當時有一個連被派去阻擊美軍撤下的部隊,但當下達作戰命令時卻沒有一個人站起來衝鋒。

前去查看的時候才發現,他們呈戰鬥隊形臥倒在雪地里,手持武器,目視敵軍來的方向,沒有一人向後退,全部化作晶瑩的冰雕。整整一百來號人的連隊,除了一個掉隊的戰士和一個傳達命令的通訊員,其餘人全部凍死在那個寒冷的冬夜裡。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看著為了完成任務而犧牲的戰友,一連發誓誓死守住龍緣峰。

與此同時,被志願軍主力部隊擊潰的聯軍為了保證全線撤退,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打開龍緣峰這個缺口。

美軍派韓軍作為先遣部隊前去偵查志願軍的火力,而後再以坦克對三一九高地進行毀滅性炮擊。這一戰打得格外激烈,不論是聯軍還是志願軍均傷亡慘重,一連的指導員甚至下達了最後的作戰部署。

指導員戰死,由排長接替指揮。

排長戰死,由班長接替指揮。

直至最後一人戰死,人在陣地在。

火力比拼到最後,缺乏彈藥補給的一連只能上尖刀與對面火力猛烈的美軍近身肉搏。肉身搏擊戰極其慘烈,雙方戰士接連不斷地倒下。

不久後,美軍飛機便前來實施地毯式轟炸。而先前打頭陣的韓軍不過是美軍為了誘哄志願軍走出陣地,以此全殲三一九高地誌願軍的計劃。

不過,美軍的兩個團最終仍是敗給裝備、補給都不占優勢的志願軍一連。

然而,取得勝利的一連不見一絲喜悅,反而滿面愁容。原本一百來號人的連隊,打了場硬戰下來,只剩下三十幾個人了。

全劇最扎心的要屬戰友屍骨未寒,李長順卻被戰地記者要求談談成為戰鬥英雄的心得體會。

看著昔日同吃同睡、一起行軍打仗的戰友犧牲在自己前面,沒有人會覺得心裡好受。

有時候活下來的人並不是幸福的那一個,他們的心裡會背負著沉重的愧疚感。大家都是同一個戰場一起衝鋒陷陣,戰友倒下了自己卻活下來,那種深深的愧疚感可能會沉重到將他們擊垮。

沒有人想當戰鬥英雄,也沒有人想打仗。如果可以選擇,他們也想回去看看別人給自己介紹的相親對象,吃一下打仗以來便沒有碰過的白面饅頭。

可是當前的局勢卻由不得他們做主,若是作為志願軍的他們一退,遭殃的可就是身後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不管是為了什麼,他們都不能退縮不能拖後腿,要戰鬥至最後一人直至戰爭取得勝利,因為他們的身後是祖國。

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

美軍為切斷志願軍後勤補給,晝夜不停地轟炸志願軍的運輸線,由於缺乏空軍和防空火力,交通線變成了一條條生死線。

雪上加霜的是,韓軍特務大量滲入志願軍後方,接二連三地給美軍飛機傳遞情報,不斷地破壞運輸物資的橋樑道路。上有美軍飛機搞空襲,下有韓軍特務搞破壞,運輸部隊的任務變得越發棘手。

給養運不上前線沒多大關係,志願軍們總能憑著頑強的意志撐過去。然而一旦缺乏彈藥補給,與敵軍對戰時戰士們只能上刺刀與敵軍近身肉搏,到時候在前線作戰的志願軍必是傷亡慘重。

後方有敵軍特務傳遞情報,集中運輸容易引來美軍飛機的轟炸。於是,運輸部隊打算將剩餘的車輛集中起來,團縮編成連,連縮編成排,不分白天黑夜地連軸轉將物資運輸到前線去。

然而,運輸部隊的行車路線仍是被敵軍特務摸清,招來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不僅車輛損毀嚴重,運輸部隊的戰士也身受重傷。

用來運送物資的汽車損毀,那麼就只能靠戰士身扛肩馱連夜穿過封鎖線將物資運送到前線去。然而,被敵軍封鎖的這一帶可不太平,不間斷地投來敵軍的流彈,十幾人的運輸部隊穿過封鎖線後也僅餘一人生還。

在《三八線》里飾演運輸兵的王挺在接到劇本時,原本覺得運輸兵是個"雞肋"的角色,在戰爭中並不受重視。不過當他得知周總理曾說過,"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時,王挺當即對飾演一名運輸兵有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為了表達對逝去的英靈的尊敬,王挺在拍攝汽車爆炸、飛機空襲等危險場景時堅持零替身,親自上陣。而在此前,他曾因拍攝《高粱紅了》意外被炸傷,導致臉部受傷嚴重,差點因此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

致敬抗美援朝老兵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曾出過一批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如《上甘嶺》、《奇襲》、《英雄兒女》,不過此後卻再難出佳作,而《三八線》的出現恰好填補這個空白。

為了打造真實的朝鮮戰場,最大限度地還原那段抗美援朝的歷史戰爭,大到汽車坦克小到茶壺軍帽均是劇組一一花費重金打造出來的道具。編劇王海平在創作期間更是走訪老兵無數,翻閱大量的史料,數易其稿,創作三、四年才完成劇本。

為了展現藝術的張力,打造電影級別質感的戰爭畫面,劇組甚至邀請到電影《集結號》製作班底的加盟。

正是因為劇組精益求精的態度,這部堪稱電視劇當中的大片才能獲得不論是業內人士、專業人士亦或是普通群眾的一致好評,甚至是抗美援朝老兵的認可。

製片人汪裴談及創作初衷時曾提到,做這部劇不僅是為了獻給抗美援朝的老兵,還是為了祭奠當年逝去的英靈。

沒有情懷的歷史是冰冷的,沒有歷史的情懷是飄渺,而《三八線》卻很好地規避了這兩個弊端。它將普通小人物的命運與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結合起來,既有對革命先烈致敬的情懷又不失歷史的厚重感。

劇里的李長順、張金旺,因戰火蔓延到家鄉,親人喪命,為報仇雪恨便喊著保家衛國的口號去參軍,可保的是誰、衛的是誰卻不清楚。經過戰爭的洗禮後,他們開始懂得保的是身後的小家,衛的是祖國這個大家。

從保小家到衛大家,從新兵蛋子到國家英靈,李張二人的故事正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志願軍浴血奮戰的縮影。

戰爭的硝煙雖已散盡,但我們更需要銘記那些為了祖國和平與穩定而光榮犧牲的英靈,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換來如今的太平盛世。

本文由電影大暴走原創,讀者老爺們要是喜歡本文,請點贊、評論、分享一下哦,暴走君謝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pWXCm8BMH2_cNUgRM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