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愛黏人?這可能是建立安全感的好時機

2019-08-21     親寶寶APP

最近表妹遇到點麻煩,她兩歲半的女兒樂寶不知為何突然變得非常黏媽媽,幾乎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

表妹走到哪裡,樂寶就會跟到哪裡,甚至連媽媽上廁所時都一定要擠進來。每天表妹上班前,都會在家門口上演一場「生離死別」的大戲,無論怎麼哄怎麼勸,樂寶就是不願意讓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

「以前雖然更喜歡跟媽媽待在一起,但也沒有這麼黏糊啊。現在只要看不見我,就是哭啊鬧啊的,前天我出門的時候,樂寶都把嗓子哭啞了。」

孩子太黏自己,這種甜蜜的煩惱幾乎在每個媽媽身上都出現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家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定的依戀情態。

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依戀則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者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孩子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一般發生在孩子最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通常這個人都會是媽媽。

不同的孩子生在於不同的家庭環境,由於主要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態度不同,所以親子間的依戀關係也不一樣。

一、4種依戀類型,最理想的依戀關係只有1種

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用實驗的方法對嬰幼兒的依戀做出了研究。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1、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雖然會對和父母的分離表現出傷感,但並不會產生強烈的分離焦慮。

這類孩子將媽媽視為安全守護者,有媽媽在他們就會感到非常安全,會很安心地進行玩耍。即便是進入陌生環境也能保持情緒穩定,並且進行積極探索。

當媽媽離開或者陌生人進來時,雖然探索行為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也會表現出一些苦惱情緒,但不會有特彆強烈的不安感。

2、反抗型依戀:

反抗型依戀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刻會警惕媽媽是否離開,當媽媽陪伴在身邊時還會注意觀察媽媽的動向。

當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出傷感和焦慮的情緒,並且還會展現出極度的反抗,與父母團聚時會表現出尋求親近和拒絕交流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行為。

這類孩子的媽媽常常錯誤的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形成跟孩子和諧相處的節奏。

3、迴避型依戀:

媽媽在不在場並不會對這類孩子產生影響。當媽媽離開時,他們並沒有緊張或者焦慮的表現,當媽媽返回時,也往往不予理會。

在陌生的環境中,這類孩子可以自主地進行探索和遊戲。可千萬別覺得孩子這樣「省心」是好事!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比較糟糕的依戀狀態,這類孩子並未形成對父母的依戀,所以有人將他們稱為「無依戀的兒童」。

如果媽媽經常表現出拒絕,對孩子情緒不敏感,時常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的需求反應遲鈍,那麼則有可能導致孩子形成這種可怕的迴避型依戀。

1990年梅因等學者又提出了一種新的依戀類型——混亂型依戀。

4、混亂型依戀:

這類依戀被看做為最不安的依戀狀態,表現在孩子對與他人交往非常消極,而對父母一方的依戀感特彆強烈,具有焦慮、不安的情緒,這是一種比較病態的依戀。

這類孩子的母親大機率會常虐待孩子,對孩子的看護不連貫、不規律,對孩子的感情經常處於矛盾的狀態,有時候強烈親近,有時候強烈迴避,因而致使孩子的情感混亂和矛盾。

因此,親子依戀研究專家斯若非認為,在親子依戀關係的發展過程中,孩子與母親間溫暖、親密和穩定的依戀關係,是影響孩子以後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在這四種依戀類型中,安全型依戀最理想的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可以使孩子充滿自信、熱愛探索、有求知熱情、富有同情心和堅持性,在自我控制、社會交往與合作方面都會有更好的表現,更容易擁有成功的人生。

而另外三種消極的依戀關係則可能導致孩子焦慮、孤獨、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缺失信任感,容易陷入敵對情緒。

因此,讓孩子擁有健康的依戀關係,對孩子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二、安全型依戀關係應該如何建立?

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家庭內部關係的變化而變化。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爸爸媽媽得這樣來:

1、經常與孩子進行親密的肢體接觸:

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刻起,父母與他肌膚的親密接觸就會讓他感受到愛,會讓他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

摸摸孩子的頭、拉拉孩子的手,這些細微的小動作都能讓孩子浸潤在愛意當中。

當父母經常擁抱孩子時,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的肢體行為來感知愛,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多抱抱孩子真的不會寵壞他,孩子的成長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他不會是一直賴在我們懷中的小寶寶,他需要我們抱抱的時間只有這麼短短几年。

給孩子擁抱不代表寵溺,擁抱是親子關係的連接,是溫暖與愛的傳遞。孩子從來就沒有被抱壞的,不要等他成長到不需要我們的擁抱時,再徒生後悔。

2、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不論是生理需求還是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可以積極回應孩子,那麼孩子就不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尤其是對於0-1歲的嬰兒來說,他們此時正處於建立安全感的基石階段,不會表達、聽不懂話語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有當我們及時回應了,才能幫助孩子緩解祛除恐懼、緊張、不適等負面情緒。

當面對大一些的孩子的需求時,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用語言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否滿足他的要求則視情況而定。

當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時,我們應該先用語言和態度告訴孩子「我聽到了」,然後和他一起討論:這件事情合理嗎?這個要求對不對?到底該不該做?這樣既能使孩子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又不至於慣壞孩子令他需求無度。

3、用積極的心態去傳遞愛:

當家人都保持平和的心態,遇事不偏激、不焦慮、不驚慌時,就會為孩子創造出一個祥和平靜的氛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充滿友愛和溫情的,內心就不會惶恐。

除了肢體行動外,我們也可以多多用語言去向孩子表達愛。當孩子有明顯進步時,我們可以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讚美。

4、爸爸多多參與育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謝弗和埃默森在研究中發現,即使爸爸沒有經常照料孩子,孩子依然會對爸爸表現出依戀,並且爸爸對孩子行為的應答是決定依戀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親子關係中,爸爸和媽媽角色的最大不同在於,爸爸會把孩子引向外在世界,不再局限於母子的親密關係。

爸爸是向孩子呈現精彩外在世界的關鍵性人物,他可以激起孩子對外界的興趣,引導孩子對更廣闊的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實踐。並且爸爸還在孩子面前起著半夜作用,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念和態度。

因此爸爸多多參與育兒,給予孩子悉心的陪伴引導,可以為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於孩子來說,在0-3歲這個階段,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只有父母的愛與呵護,才令孩子的內心充盈滿滿的安全感。

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多點用心、多點關懷,就能為孩子灑下愛意的雨露,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孩子依戀父母是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所以孩子粘著你,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孩子不依戀你或者對你充滿矛盾的依戀可能就出問題了。

不過對於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父母不能放任自如,還是要積極參與,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安全型的依戀關係,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分享文章,讓更多的父母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oQktmwBvvf6VcSZwf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