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瞰豫界丨南陽市桐柏縣淮源鎮:生態立鎮打造宜居家園「一村一品」扮靚淮源文化

2019-07-24     今報三門峽

陳莊村支書范遠剛介紹苗圃

【核心提示】

南陽市桐柏縣淮源鎮地處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北麓,與湖北省萬和鎮接壤,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為千里淮河的發源地,處於國家(桐柏)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核心區。「抬頭看見山、出門就爬坡、基礎條件差、生活靠務工」曾經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該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走生態立鎮、文化興鎮、產業強鎮之路。如今的淮源鎮,山綠、水清、林茂、生態美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日益提升,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張定有 見習記者 魏廣寶/文 實習生 張建華/圖

【生態立鎮】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走進淮源鎮陳莊村,千畝荷塘基地花開正艷,粉的、白的、紅的探頭碧綠圓潤的荷葉間,隨著微風起舞的荷葉將氤氳的荷香陣陣傳送,羞赧與豪放、無私與包容盡顯荷塘風情,讓遊客在北國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江南美景親密相約。

「當你置身於盛開著潔白、鵝黃、粉紅各色荷花的荷塘之中時,你仿佛進入了神話般的美妙仙境。」遊客盛女士對荷塘美景讚不絕口。

目前這裡大面積的綠色荷塘,五彩繽紛盛開的荷花,正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人慕名而來。

「俺村的環境一點也不比城裡差,建成的千畝荷塘與美麗鄉村,經常有縣城的人來參觀,山清了水綠了,我們村民的錢包也鼓了!」在田裡插秧的村民曾梅對記者說。

據了解,多個村莊已經獲得了生態振興的紅利,該鎮充分挖掘曾家大院古村落、紅石崖溶洞、楚長城遺址、清泉寺、桂泉寺、千年古栗園、六盤谷、淮祠、萬畝木瓜生態園等旅遊資源,以淮源自然山水為依託,以淮河源文化為內涵,制定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目前,已形成三條鄉村旅遊路線,其中有兩條被納入全縣鄉村旅遊觀光帶精品路線。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立的生態立縣戰略,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抓手,以爭創國家級生態鎮為動力,持續走生態立鎮、綠色發展之路,強力推進生態美麗宜居淮源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鎮黨委書記李中陽介紹說。

該鎮先後獲得「河南省生態鎮」、「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河南省園林鄉鎮」、「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等稱號。

十里畫廊、千畝荷塘!山在水中映、人在畫中游。桐柏山、淮河源、故村落荷塘、生態園,勾勒出一幅絕美的濃墨山水畫!

【產業強鎮】綠色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6月20日,在淮源鎮林果產業扶貧基地里,一個個鮮紅的桃子掛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附近的村民們正在採摘,現場一派豐收景象。

據基地負責人王國成介紹,基地占地面積500餘畝,是集桃苗培育、中桃種植、銷售、林下種植養殖業、鄉村旅遊、觀光、採摘於一體的特色農業基地。目前,該基地種植的桃樹成品桃成熟期從5月份一直持續到10月份。林下散養雞、鴨、鵝並套種牧草、麒麟瓜、花生,牧草用於養魚、龍蝦等,有機肥還地,採用純綠色無公害的種植和養殖方法,2017年取得了有機食品轉換證書。

該基地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有效帶動區域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該基地帶動了董老莊、板橋村30餘戶貧困戶參與桃樹種植;該基地流轉土地200餘畝,其中流轉貧困戶土地30餘戶70餘畝,每畝每年可收益800元;該基地全年桃生產階段(包括疏花、疏果、採摘)吸納了附近村子120餘戶貧困戶務工,務工貧困戶每天收入60~120元,在基地務工的貧困群眾年可增加收入3000~12000元。

「我種植的桃樹是新品種,產品遠銷廣東『江南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兩個專業市場。畝產值可達5000元,減去成本每畝凈利潤就是3000元,全家種桃純收入就是100多萬。」王國成樂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該鎮不光林果種植成為特色產業,陳莊村的苗木種植更是發展得如火如荼。

陳莊村支部書記范遠剛介紹,2011年以前,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糧食種植與務工。其間村委班子通過引進荒山造林項目,使村民通過荒山流轉獲取租金,村民們又在造林荒山上進行種植管理賺取勞務費,當時,全村村民收入就處在全鎮前列。

通過荒山造林,范遠剛捕捉到了商機。2011年,村委班子赴鄢陵、潢川考察。2012年4月,他帶領村委班子給全村村民開會,動員大家種植苗木。

「由於是個新產業,當時村民們並不買帳。」說起當時的情況范遠剛笑著說,「最後沒辦法,我帶領村委班子先種植,流轉了9畝土地,育了80萬棵苗,一年下來,取得了近30萬元的利潤。」

看到村支書種植苗木掙錢了,村民們的熱情立馬被點燃了。2013年,村民們紛紛找到范遠剛,提出要種植苗木。

據范遠剛介紹,該村目前種植苗木有500多畝,荒山造林8000多畝,種植大戶每年純收入達20餘萬,村民2018年人均收入達1萬多元。目前,已經形成1個農業合作社、3家公司、1個家庭農場為格局的綠色產業。

「下一步,繼續擴大流轉土地規模,建設花卉苗木培育大棚,使陳莊村支柱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更加發展壯大,同時,帶動周邊村子加入到苗木種植中來。」范遠剛對未來有更遠的規劃。

李中陽透露,現有的花卉苗木繁育基地、速生楸基地、中藥材基地、茶葉基地、萬畝木瓜基地等五大生態基地在全鎮形成了示範效應,已成為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

【文化興鎮】淮源文化彰顯鄉愁鄉情

陳莊和龔莊村豫南民居的白牆黛瓦風格,老灣村明清傳統村落古民居等建築,典雅而別致,村頭巷尾的牆壁上,一幅幅濃縮鄉愁的畫面更是引人注目……

近年來,該鎮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中,以堅持留住鄉愁為立足點。堅持「一村一品」,注重特色;堅持民俗文化差異化原則,立足於淮源本土文化,通過挖掘和展示淮源自然山水、人文內涵,打造真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品得出味的鄉愁鄉情。

其中,老灣村修建了村史館、恢復了傳統村曾家老灣古村落、修建了農耕文化展覽館;倉房村以糧倉文化為特色建設了美麗鄉村;龔莊村以時令節氣文化、耕讀文化為核心打造了美麗鄉村;陳莊村以山水林田生態文化及荷塘文化為主打造出了「江南水鄉」。

老灣村村民李選坡在東莞辦企業多年,在當地有車有房。去年,他突然回到老家,把老舊沒人居住的老宅扒掉重建了一個二層的徽派小樓。

「在外多年,總有種外面是漂泊、家鄉又陌生的感覺。2017年春節時,我回老家,看到了村史館、恢復的古村落以及農耕文化展覽館,剎那間,我的心靈產生了共振。」李選坡透露,是鄉愁讓他找到了故鄉的感覺,目前正在考察項目,準備在老家開辦企業,回報家鄉父老鄉親。

「以弘揚優秀村規家訓文化為切入點,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農村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以傳承和保護民俗民風為主,挖掘弘揚鄉土文化,與在外『鄉賢』們建立起了感情的橋樑,通過鄉情、鄉愁促進了鄉村人才回歸,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淮源鎮鎮長何文強說。

據介紹,2013年淮源鎮黨委、政府確立了「生態立鎮、綠色發展」工作思路,以生態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全鎮已有6個村達到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標準,5個村達到達標村標準,12個村達到生態村標準,已於2016年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鎮,正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鎮。陳莊村被住建部評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老灣村被評為「河南省傳統村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fVEImwBmyVoG_1ZjE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