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起邊到噶?」
「我起莞城啊喲。」
「咁你知唔知莞城個名點來噶?」
我:...(問號.jpg)
如今不僅是90後
可能很多80後、70後
都不知道自己所在鎮街名字的由來
東莞32個鎮街的名字
到底是怎麼來的?
每個鎮街名字背後都蘊藏一個故事~
跟著團團
一起來探索新發現吧!
莞城
這是東莞的中心區,唐朝建城東莞,意為東莞之城,因此稱為「莞城」。
東城
東城以前叫附城,是莞城的附城之意,而且東城是東莞發展得最快的地方。
南城
作為東莞GDP排名前五的南城,在莞城之南,原名為「篁村」。宋代時,篁村剛開始建村,因地多竹,原稱篁溪,後改稱篁村。
萬江
萬江的由來挺有意思的,它的原名叫蛋家租。清雍正年稱萬家洲,嘉慶二年稱家租,後因為這裡是江河交錯之地,改為萬江租,被後人傳著傳著,就變成萬江了。
麻涌鎮
麻涌鎮以前盛放,因此有一個很有味道的名字,叫「古梅鄉」。大家就會有疑問,麻涌不是盛產香蕉嗎?為什麼不叫」香蕉鄉「?明朝時,這裡因以產麻為主,因此改名為麻涌。
中堂鎮
北宋時,中堂叫「舂堂」,注意不是春堂。「舂」是舂米的意思,因為是南方舂米的勞作場所,所以以此命名。後來因為「舂」與「中」同音,常把「舂堂」寫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
望牛墩鎮
顧名思義,舊時望牛墩盛行放牛,人們在此放牛都慣於站到一土墩上觀望牛群,這個地方就被村民簡單粗暴的稱為:望牛墩。
洪梅鎮
洪梅鎮特產棗紅糯,是製造粽子的一種材料。1981年建鎮,這裡當時只有兩條大村,分別是洪屋渦、梅沙,後來用兩村首字命名為洪梅。
道滘鎮
原名「到滘」,因潮汐作用,此處多條相通河道有「倒運流」現象,「二水相通日滘」故初名「到滘」,後用同音字稱為道滘。
高埗鎮
這裡原本是一片沙灘,因漁民常在此曬罟(讀:gǔ,網之意)步,所以稱為罟。清末這條村的秀才魯秀,認為罟字不雅,改名「高埗」。
石碣鎮
石碣地處東江河畔,舊時因村民加固堤圍,在缺口處壘石防洪,稱為碣石。後在河邊形成石碣圩,因此這裡被稱為」石碣「。
石龍鎮
這裡原是河灘,有許許多多的石頭隆起來,鄉民依石築堤防洪,所以取名石隆(大壩之意),後成石隆或作石龍圩。聰明的村民為了簡化它,稱之為:石龍。
石排鎮
清初,這個地方地表石脈成排,形成石排圩,因此稱為「石排」。
茶山鎮
據《茶山鄉志》載,梁武帝時(502—519年)鄉人創建雁塔寺,僧人沿山種茶,因此稱為茶山,這個名字沿用自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企石鎮
企石的名字由來很簡單~明代建村,村中池邊「企」(也就是」站「的意思)著一塊巨石,故名「企石」。
橋頭鎮
小編對橋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裡迷人的油菜花海和一年一度的荷花節。相傳明朝年代,橋頭李屋鄉有一小墟,是四鄉村民集散之地,因在土橋東頭(古時稱李屋鄧屋合稱土橋),故稱橋頭。
東坑鎮
宋末立村,村民是從南雄珠磯巷沙井頭井坑村遷來, 因村建在一條坑的東邊,後人就把這裡命名為」東坑「。
橫瀝鎮
相傳這裡以前有一條小河,大家叫它瀝水,這條河從鎮中間橫穿過,鎮也因此命名為橫瀝。
常平鎮
很久以前,屋廈村部分村民從商,選擇了水運方便的荒灘,建起了常平村。常平意思是祈求能和平競爭,常常和平。因此稱為」常平「。
虎門鎮
因地處珠江之出海處,有大虎,小虎二山對列如門,故名虎門。
沙田鎮
沙田鎮原來是一片汪洋,經過長年累月的沖積,在東江南支流和獅子洋交匯處逐步形成灘涂和沙洲。後來逐漸有一些「疍民」和周邊的貧苦農民在沙洲上拍圍立村,地處沿海沙田區,故名沙田。
厚街鎮
相傳福建莆田王泰宦遊至此定居,因選址「軍鋪」(隨軍眷屬圩場)後面,故名「后街」。此後歷代人口繁衍,百業俱興,人才輩出,又因民風淳厚善良,生活豐厚富足,而後更名「厚街」。
寮步鎮
寮步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村民在寒溪河上游搭茅寮而居,以草織,竹器及打鐵為業,明初形成商埠,因此後人稱為「寮步」。
大嶺山鎮
大嶺山荔枝柴燒鵝大家聽得多了,那大嶺山的由來大家知道嗎?1985年大沙商戶圩遷本鎮區,圩集因西部大嶺山得名。
長安鎮
長安原為靖康鹽場,明代俗稱「下里」,清末,又有"蓮溪"之稱。舊時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因姓李的人比較多,效唐代京城長安而得名長安圩,因此後人稱之為長安。
大朗鎮
大朗以毛紡織業起家,古時因盛產蓢草(蘆蒸的俗名),故名曰"大蓢",後便於書寫,遂將"蓢"寫成"朗"。因此後稱作大朗。
黃江鎮
東莞"八景"之一的"寶山石瓮出芙蓉"就在黃江鎮。相傳於太平天國時期,這裡有幾戶人家聚居河邊,因河水混濁黃色而得名黃江。
樟木頭鎮
樟木頭以前叫」泰安「。傳說在清初年間,皇帝派出官員巡視海防,途經泰安。當時滿山遍野都是千年樟樹,陣陣涼風帶來陣陣的清香。官員頓時覺得心曠神怡,於是下令安營紮寨。樟木樹得到了官員的賞識,官員認為:樟木樹能驅瘴,樟木頭能留人,是一個財丁兩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於是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樟木頭。
謝崗鎮
宋末謝氏在山崗上建村,名為謝崗,後在村旁形成謝崗圩,該鎮也以謝崗命名。
塘廈鎮
塘廈,地處30余畝的大塘周圍,顧名思義為塘頭廈圩。後人把它簡化稱為:塘廈。
清溪鎮
清溪,明洪武年間,藍萬成從茅盎村遷清溪邊立村,後形成清溪圩(老圩),民國13年在清溪對岸建清溪新圩。後來這裡的村民直接把它稱為:清溪。
鳳崗鎮
東莞鳳崗鎮,古稱塘瀝洞。民國初期,因建鳳崗新圩,才確立鳳崗這個地名~
看完有木有覺得~
瞬間發現新大陸了?
原來東莞32個鎮街名字都是這麼來的~
太漲姿勢了~
你對家鄉了解多少?
我們留言區見!
- THE END -
來源:東莞紀實、莞易網
編輯:嬌
為東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