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對張三丰所創武當武功的定位是輝映後世、照耀千古,他開創的太極拳劍則被譽為武學中的新天地。沖虛形容五嶽劍派時曾說各派之中有一二才智之士,武功精強,雄霸當時實屬尋常,五嶽劍派就屬於近六七十年崛起,但是論家底依舊被認為不如崑崙、峨嵋。張三丰卻打破了這個規律,他在世之時僅僅憑藉他一人就創出了足可比擬少林近千年積累的武功。
張三丰
張三丰或者說張君寶最早出場是在神鵰,張君寶在楊過的指點和暗中幫助之下打敗了尹克西,但是畢竟有太多場外援助,真正展現張君寶天才的武學資質是在倚天初對陣崑崙三聖何足道,少年的張君寶只練了十天的羅漢拳,一招擊出就已然是耆宿名家風範。
眾人剛自暗暗叫苦,卻見張君寶兩足足跟不動,足尖左磨,身子隨之右轉,成右引左箭步,輕輕巧巧地便卸開了他這一拳,跟著左掌握拳護腰,右掌切擊而出,正是少林派基本拳法的一招"右穿花手"。【這一招氣凝如山,掌勢之出,有若長江大河,委實是名家耆宿的風範】,哪裡是一個少年人的身手?
這一年的張君寶只有十五六歲,除了覺遠隨口傳授給他的部分九陽神功外,學過的武功就只有當初華山上楊過教給他的四招和自學了十天羅漢拳,僅僅是過人的武學資質也還罷了,張君寶在此戰中還表現了罕見的實戰天賦。
張君寶除了在華山絕頂受過楊過指點四招之外,【從未有武師和他講解武功】,陡然間見到這般奇幻百端、變化莫測的上乘掌法,哪裡還能拆解?危急之中,身腰左轉成寒雞勢,雙掌舉過額角,左手虎口與右手虎口遙遙相對,卻是少林拳中的一招"雙圈手"。【這一招凝重如山,敵招不解而自解】。不論何足道從哪一個方位進襲,全在他"雙圈手"籠罩之下。猛聽得達摩堂、羅漢堂眾弟子轟雷也似的喝一聲彩,盡對張君寶這一招衷心欽服,【贊他竟以少林拳中最平淡無奇的拳招,化解了最繁複奧妙的敵招】。
張君寶
覺遠死後,張君寶不願寄人籬下,終究是未去襄陽投靠郭靖,自己隱居武當山修習九陽真經,十餘年後張君寶內力大進,隨後又像黃裳一樣從道藏中領悟了道家練氣之術,之後並觀流水,望浮雲並結合《道德經》的內容領悟了陰陽互濟的至理。而由於他專注於道家之學,就乾脆在武當真武觀出家做了道士,這也就是後來武當派的由來。
張三丰雖然十五六歲時就已經有極其驚人的實戰表現,但他卻是大器晚成的類型的,在舊版中提到張三丰七十歲時武功才大成。
【張三丰直至七十歲後,武功大成】,方收弟子,因之他自己雖已九十高齡,但七個弟子中年紀最大的宋遠橋,也是四十歲未滿,最小的莫谷聲更只十餘歲。
這裡是解釋了為何武當七俠的年紀比張三丰小上那麼多,後來這段文字雖然刪了,但從其他原文來看,中年的張三丰相對於老年時差距是很大的,張三丰常嘆息文天祥就義之時自己武功未成,否則必然捨命去救他,從金書時間上來說,文天祥就義之時張三丰年紀是三十多歲,至少此時的張三丰武功不是很高。
張三丰
再看沖虛提及的張三丰中年時期的戰績:
他雙手發顫,捧過長劍,右手握住劍柄,輕輕抽出半截,頓覺寒氣撲面。他知三豐祖師到晚年時劍術如神,輕易已不使劍,即使迫不得已與人動手,也只用尋常鐵劍、木劍,【這柄"真武劍"是他中年時所用的兵刃,掃蕩群邪,威震江湖,是一口極鋒銳的利器】。
張三丰中年雖然已經威震江湖,但是仍然有借神兵利器之威,到了晚年與人動手只用尋常鐵劍、木劍,在境界上顯然大有突破。其實以張三丰的資質,大器晚成是不應該的,但是一旦考慮到他的武功全憑自悟就不奇怪了,也正因為此,武當武功才有了特殊的特性。
武當派的武功講究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張三丰授予張翠山的倚天屠龍功在旁白中被稱之為"奪造化之奇"的神功,但說到底,這些道理在金書武學早已有之,無非是不同的功夫水平高低有所不同,武當真正的特性確實內力悠長,韌勁無雙。此處仍然不妨以張翠山為例子。
張翠山
張翠山心知對方功力高出自己甚遠,早存了只守不攻、挨得一刻便是一刻的念頭。因此兩人掌力互擊,他手掌給撞擊得向後縮了八寸。這八寸之差,使他在守御上更占便宜,【不論謝遜如何運勁,一時卻推不開他防禦的掌力】。
張翠山左臂稍曲,以一招"橫架金梁"擋住。武當派的武功以綿密見長,於各派之中可稱【韌力無雙】,兩人武功雖強弱懸殊,【但張翠山運起師傳心法,謝遜在一時之間倒也奈何他不得】。
謝遜本來是想要兩掌下去就把張翠山打成重傷的,結果頗為尷尬打了一盞茶時間都沒拿下張翠山,此處便是武當內功心法的特點,單以內功深厚論武當並不占優,二十年後宋遠橋等人內力之深尚且不如滅絕,而滅絕內功不過跟四法王最弱的紫衫龍王相當,但要論起內力悠長,連張松溪都能和殷天正拼個不相上下。
殷天正
忽聽得殷天正和張松溪齊聲大喝,四掌發力,各自退出了六七步。張松溪道:"殷老前輩神功卓絕,佩服,佩眼!"殷天正聲若洪鐘,說道:"張兄內家修為超凡入聖,老夫自愧不如。閣下是小婿同門師兄,難道今日定然非分勝負不可嗎?"
甚至單單就內功續航能力論,同等修為下武當內功甚至可能還要在九陽神功之上,張無忌就是在修煉了太極練氣之法後,內功恢復能力進一步提升
他所練的九陽真氣原本渾厚無倫,再加上張三丰指點,【學得太極拳中練氣之法,更是愈斗愈盛,最能持久】,實可再拼一兩個時辰,以待對手氣衰力竭。
張三丰年老之後常常被人懷疑年老力衰,事實卻是重傷的張三丰一套太極拳打完之後,精神反見健旺。
約莫一頓飯時分,張三丰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閒地站在當地,【雖在重傷之後,一套拳法練完,精神反見健旺】。
張三丰
整個的武當派武功展現的就是和舊有武學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在飛狐外傳一書中提到,武林的門派有三分之一源出少林,但武當卻是內家拳劍之祖,張三丰創武當一派,在金書武學史上絕對是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
那武官指著第二席的道人說道:"除了少林派,自該推武當為尊了。這一位是武當山太和宮觀主無青子道長。"【武當派威名甚盛,為內家拳劍之祖】。群豪見這道人委靡不振,形貌庸俗,都暗暗奇怪。
在武當之前,自然也有內家功夫,全真武功就是典型的內家功夫,但是後世的武林卻公認武當才是內家拳劍的鼻祖,那麼有理由相信,雖然都是內家拳,但張三丰創造的內功越練越快、心法韌勁無雙、武理上講究後發制人,以靜制動的內家拳取代了所有舊有的內家拳,成為了主流。
張三丰本人極有創造力,他還鼓勵弟子也當自創武功,走自己的路子。
張三丰收徒之先,對每人的品德行為、資質悟性,都曾詳加查考,因此七弟子入門之後,無一不成大器,【不但各傳師門之學,且能各依自己天性所近,另創新招】。
師門所學畢竟是祖上傳下來的功夫,弟子若是只依賴師門所學,若是天性完全相近還好,但若是性格有所不同,就當創出更適合自己的功夫,例如殷梨亭喜歡劍術,張三丰就跟他一起探討搞出了神門十三劍。
殷梨亭
眾所周知,獨孤求敗有五重劍境,利劍,軟劍,重劍,木劍,無劍,這五重境界主要都是在內力上追求突破,也是一種標準,但實際上軟並非不能勝過重,莫聲谷就用張三丰所創的繞指柔劍擊敗了殷天正"大巧若拙"的鐵棍功夫。
殷天正的兩根斷鐵棍本已笨重,【招數更加呆滯,東打一棍,西砸一棍,似乎不成章法】,但有識之士見了,卻知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實已臻武學中的極高境界。
(莫聲谷)猛地里一聲清嘯,劍法忽變,【那柄長劍竟似成了一條軟帶,輕柔曲折,飄忽不定】,正是武當派的七十二招"繞指柔劍"。旁觀眾人看到第十二三招時,忍不住齊聲叫好。這時【殷天正已不能守拙馭巧】,身形遊走,也展開輕功,跟他以快打快……殷天正從未見過這等劍法,忙沉肩相避,不料錚的一聲輕響,那劍反彈過來,刺入了他左手上臂。
莫聲谷
沖虛的太極劍曾和令狐沖的獨孤九劍有過一戰,令狐沖認為任我行的劍術或許比沖虛更高,然而沖虛的太極劍給令狐沖帶來的壓力卻是前所未有的,對戰任我行,前期雙方都不用內力之時,打到四十餘招任我行就開始出招窒澀,哪怕是作弊用了內力,仍然避免不了逐漸被壓制的情況,打沖虛時卻一度大為窘迫。這是為何呢?原因就在於太極為武學新天地,在獨孤求敗的時代並沒有太極這類武學,所以獨孤九劍現成的理論中並沒關於太極劍的破法,需要令狐衝去自主摸索。
他武功本就極高,一經領會,越看越入神,但見張三丰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開闢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
令狐沖
張三丰的武學成就,其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創造力,他開闢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流派,在金書舊有的武學體系中,少林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而少林武功源於天竺,總不免讓人有中華武學依賴胡人方才發揚光大之感(在舊版金書中九陰九陽都是達摩所傳武功),俠客行中白自在聽到有人說達摩是古今第一高手之時,也是對有人認為武學第一高手竟然是胡人頗為不滿。直到張三丰的出現,革新了這個局面,自此武林格局少林武當並稱,武當為內家拳劍始祖。單論武功強弱,張三丰確實很難登頂金書第一的寶座,但是就對武學的貢獻而言,則可與達摩並列金書武學史上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