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國文化是我的基本文化,這是很難把它藏住的,所以面對中國觀眾的時候我會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有一種期待感。」
——李安解讀新片《雙子殺手》
《雙子殺手》的上映,讓65歲的李安又一次進入了眾人的視野。出人意料的是,李安+威爾·史密斯的組合併沒有與市場撞出別樣的火花,影片的反響總體來說過於平淡了些,不過這依舊無法掩蓋《雙子殺手》的光芒。在特效和場景製作上,《雙子殺手》投入了超億美元,為了打磨劇本,導演李安更是費盡心血,平淡老套故事的背後,是李安對過去人生的思考。
雙子殺手
推出《雙子殺手》,李安導演有備而來,在斥巨資打造炫酷特效的同時,不忘表達埋藏在人物背後的中華文化,能做到這一點頗為不易。在中國度過漫長歲月,中華文化已經融入李安血液,進軍好萊塢多年,李安經典之作不勝枚舉,可不管是好萊塢動作片,還是中國武俠片,其中都有中華文化的身影,這也是為什麼李安會說「中華文化是我的根本」。
二、「父親三部曲」背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李安數十年的導演生涯收穫頗豐,3座奧斯卡金像獎小金人、4座金球獎、2座柏林金熊獎(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2座威尼斯金獅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無論是從獲獎情況還是從電影品質來說,李安都稱得上世界級金牌導演。
李安導演
李安自小受中華文化的薰陶,雖然後期在西方發展,並且一直在好萊塢等地工作,但其作品往往是通過西方電影的表現形式,來闡述博大的東方文化,從「父親三部曲」到《雙子殺手》,這一點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當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時候,往往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也是李安導演電影的特色。
「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1991年《推手》
身為太極拳師傅的朱老先生,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過老年生活,除了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朱老先生和美國新生代兒媳婦之間的中美文化差異之外,老一輩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中西文化的膨碰撞,兩代人生活的差異性在影片中非常明顯的體現了出來。
不大的房子裡,一邊是身著中國傳統服飾正在打太極拳的老者,另一邊是金髮碧眼正在玩電腦的美國女子,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朱老先生和美國現代文化中的兒媳婦瑪莎,原本身處不同世界的兩個人,因為兒子朱曉生串聯在一起。父親一輩、兒子兒媳一輩、孫子一輩,三代人之間一起生活。不夠寬敞的家中,看電視打發時間的朱老先生無意間打擾了寫作中的兒媳婦瑪莎,無法調和兩者之間矛盾,兒子朱曉生想通過和平送走老人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矛盾。
同一屋檐下的不同生活
受中國傳統美德和儒家文化中「百善孝為先」思想薰陶,朱曉生將朱老從中國接到美國養老,是出於對老人的照顧和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孝道;但對於一個已經70多歲且將東方文化融入骨髓的老人來說,在未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下,直接面對美國文化是有很大困難的。首先只會中文的朱老和只會英文的兒媳婦瑪莎在溝通上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次,無論是日常思想還是骨子裡的文化思想,作品中都採用了相對的模式:朱老無法理解和接納美國文化代表的兒媳婦瑪莎,作為美國新時代思想影響下的年輕一代,瑪莎同樣難以接受朱老的生活方式。所以,朱老和瑪莎無法相互協調,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也以失敗告終。
在這中間,已經成功融入美國文化的兒子朱曉生,沒有起到將二者相互協調的作用,甚至一度拋棄了中國人最重要的孝文化,為了家庭的表面和諧,竟然想將父親「送」出去。從這一角度來說,朱曉生的文化融合也是不健全的,他沒有從以父親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將中西文化融合起來,而是被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美國媳婦同化,產生了排斥父親的想法,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協調的種種問題。
太極的背後
影片最後,朱曉生對媳婦說到:「太極推手是父親躲避苦難現實的一種方式,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平衡。」中美文化的差異使父子兩人,父親和兒媳婦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作為中間調和者的朱曉生,在自身文化融合不徹底的情況下,將以父親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和以美國媳婦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間的文化隔閡的缺口越推越大,最終宣告這種文化融合的失敗。
1993年《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
生活在美國的高偉同,是一名「同志」,為了給逼婚的父母一個交代,他選擇假裝和需要綠卡的顧葳葳結婚。希望看到兒子結婚生子的傳統思想的父母,和以高偉同為代表的同性之戀的西方文明之間,中西方文化和思想上的衝突,通過中國家庭的人物關係得到一定的展現。
喜宴
高偉同的父母是中國傳統家庭的代表,他們的思想就是結婚生子,傳宗接代,而高偉同和西蒙的愛情則是西方現代文明的代表,崇尚自由戀愛和思想上的解放、人性的自由。因此,以最繁華的現代都市紐約為背景,高偉同和顧葳葳的這場婚禮,是這場衝突爆發的最好舞台。擁有傳統思想的高偉父母,能否接受外來新事物和新思想?中國人傳統理念中的最重要的文化思想莫過於「孝」道,因此在李安導演的很多作品中,觀眾時常能嗅到這一文化思想的味道。因為「孝」,偉同隱瞞了自己是「同志」的事實,假裝結婚,雖然結局是父母知道了這一情況,但意義不同,這是孝道的展現。
身為退役師長的偉同父親,生於封建大家庭之中,深埋於骨子裡的是中國人固有的傳宗接待的家族理念,他面對的不僅是文化的融合,還有如何接受西蒙。雖然骨子裡他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但從感情上,他尊重了兒子偉同的生活方式。電影最後,偉同、西蒙和葳葳依偎在一起目送偉同父母回國,「走過一個長長的通道,在出關的盡頭,偉同的父親緩緩的舉起雙手」。這個姿勢不僅代表了父親對偉同婚姻某種程度上的理解,也是導演想表達的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接納。當中國傳統文化遭遇美國現代文化,作品用一種情感超越理智的表現手法,表達了兩者碰撞和一定的接納,中西文化的融合必定離不開思想撞擊。
1994年《飲食男女》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食」和「色」,本就是人的天性。在中國人推崇的儒家文化中,成家立業本就是一個人奮鬥一生的目標。一個人的成長、工作、婚姻、生育、死亡,都和家庭息息相關,是中國人身上最基本的特色。以中國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老朱在廚房裡做菜的場景:殺、切、洗、炒、烹、蒸、煮等被逐一展現,《飲食男女》在闡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飲食男女
台灣中國菜大師老朱退休後,逐漸體味到單身老年生活的無奈,每周日精心準備的飯菜,聚不齊三個女兒團聚一桌吃飯,逐漸長大的三個女兒,愛情似乎比陪老父親吃飯更加重要。老友的離世,味覺的喪失,讓老朱進入人生的低谷。三個女兒雖然謀划著給父親找個老伴,但沒想到父親已經偷偷談起了「黃昏戀」。
《飲食男女》作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將文化融合問題放置的背景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矛盾,更進一步探討了父親一輩和子女一輩的感情和思想上的不同和糾葛。老朱本身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而三個女兒性格各異,不同的感情生活和行為思想,從不同的方面和具有傳統文化思想的父親老朱相碰撞。這種碰撞無疑是痛快並直接的,老朱在這種不斷碰撞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忍耐和無奈的接受,這種痛苦的融合和接納體現在眾人的變化當中。這種文化融合是新舊文化的融合,也是個人的不斷改變中,自我認識的提升。別林斯基(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的文學評論家)說過:
「要忠實的描寫任何一個社會,認識一個民族,就必須首先研究它日常的、家庭的、習見的哲理。」
「父親三部曲」以家庭為單位,通過不同家庭中不同人物形象表現了中西方文化在對立和融合過程中,一系列的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行為之間的衝突,其背後最根本的還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文化融合的探索。對外來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兩種文化融合的關鍵,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
創作完「父親三部曲」,李安導演開始嘗試不同風格的電影,其作品中的文化表現形式也開始變得多樣起來。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根據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理智與情感》,是李安導演第一次進行世界名著的改編。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東方精神文化的領悟和恪守,對西方文化精髓的汲取和兼容。
理智與情感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父親去世之後,家中所有財產只能由長子約翰繼承,三個女兒則面臨著隨時被趕出家門的狀況,婚姻此時成了他們唯一的救贖。大女兒埃莉諾為了家人的幸福將感情深埋心裡,二女兒瑪麗安為了愛情願意為愛付出一切,最終「理智」和「情感」都收穫了真愛。姐姐埃莉諾隱忍壓抑,偏東方人的性格特徵;妹妹外放大膽,有一種西方人性格上的自由;電影從兩個人不同的愛情經歷和遇事態度,從「理智(姐姐)與情感(妹妹)」兩方面,探索了東西方文化融合和實踐的過程。
李安導演被選中拍這部作品,是因為其同時擁有中西方文化背景,最終該部影片的表現不負眾望。
《臥虎藏龍》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向西方的傳達,以西方好萊塢式的敘事視角,講述蘊含中華文化底蘊的中國武俠。標準中國武俠電影,從人物到表現形式長都是濃濃的中國風,通過中西方結合的敘事結構表述出來,又是一次中西文化的融合。
臥虎藏龍
李慕白和俞秀蓮的對坐論道,玉嬌龍和羅小虎的任性自我。「江湖裡都是虱子,不能洗澡。」俞秀蓮對玉嬌龍說出的這句話中包含了暖情背後的寒涼,從東西方不同背景下看到的故事也許是不同的。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的精神愛戀,愛而不得,在我們看來他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西方人看來也許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導演讓玉嬌龍用一種簡單直白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西方人常見的敘事方式中,加入了東方文化的儒學思想,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在不同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化解,中國人取其文化底蘊,西方人看其故事情節。中西方文化得到了一種新的融合,這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斷背山》中,兩名牛仔的愛情,人物上即保留了西部牛仔文化的特徵,人物性格上又凸顯其隱忍、克制、對事物採取中庸態度的東方形象,東西方文化在愛情這一故事背景下,在同一個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融合。
斷背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在海上的漂流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救贖,在這場旅程中,通過隱喻形式表現了諸多東西方文化的內涵,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世界萬物以人為核心,西方文化中人、動植物都是平等的,兩種不同的文化思想在作品中一一展現。故事的主人公派是故事主線的發展核心角色,卻不是唯一,一隻孟加拉虎站在主人公派的對立面,共同推進故事的發展,這種中西方文化融合推進的方式,加上3D效果的展示,得到了空前的認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再看《雙子殺手》,高幀+3D的創作方式,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這一次李安只求突破自我,將拍攝技術融入電影背景當中,成為《雙子殺手》靈魂的一部分,不管是影片開頭的高速火車狙擊戲,還是轉變迅速的夜視鏡視角,亦或是複製人淬火的華麗畫面,都讓觀眾深深陷入如水般的沉浸體驗,難以自拔。
影片的背後,是李安對電影語言,以及父子關係的又一次探索,《雙子殺手》威爾史密斯明明在和複製人對話,卻仿佛在與兒子交心,「因果循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國文化的內核再一次得到體現,而「23歲的威爾·史密斯」,放眼整個影壇,絕對是嶄新的好萊塢特效角色的里程碑,是比《速度與激情7》保羅沃克更震撼的存在,戈達爾曾說:電影始於格里菲斯,終結於阿巴斯。現在看來,李安的終極目標,便是成為21世紀的格里菲斯,當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便是安叔登峰造極境之時。
四、美好的期望
李安導演的作品中,從「父親三部曲」開始,就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趨勢,植根於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特有的表現形式中,通過一定的文化衝突,最終得到融合或者排斥。每部作品中既有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對抗,也有兩者的相互接受和探索。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並沒有對其中一方的大肆宣揚,只是通過每部電影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一一展現。從文化融合過程中人物內心世界的不斷變化,到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禮,到對對方文化的接觸與反思,再到中西方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多元化創作,隨著時間和運用的成熟,其作品中蘊含的中西方文化內涵和表現方式都獲得了不斷的提升。
對於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李安導演也滿懷期望,「中國的歷史裡不缺少戲劇、不缺少美感、故事更是非常的豐富,我們應該要發揮一套能夠影響世界的電影語彙,給世界電影市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