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中華政權的附屬國,元明清三朝,朝鮮更是中原的藩屬國,中國一直都是朝鮮的宗主國。明朝建立之初,朝鮮半島的政權是高麗,後來李成桂叛亂,成為朝鮮實際統治者。一開始得不到明朝正式承認,李成桂內心很慌亂,不停的朝貢,祈求冊封。後來,朱元璋以「朝日鮮明」,取名朝鮮,朝鮮國名由此而來。
朱元璋(劇照)
明朝末年,滿清崛起,但朝鮮還一直與明朝保持著宗藩關係。為此滿清還兩次攻打朝鮮,幾乎把朝鮮推到滅國的邊緣。朝鮮作為中國最根紅苗正的藩屬國,滿清需要朝鮮的承認,放過朝鮮也能彰顯其大國氣度。雖然滿清沒有吞併朝鮮,但大清國牢牢控制著朝鮮,清朝使者去了朝鮮,那麼朝鮮國王必須要在都城郊外的迎恩門,跪拜迎接使者,然後在慕華館接待使者,有嚴格程序。
迎恩門
中華政權對於朝鮮的掌控持續到了中日甲午戰爭之前。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日益強大,日本把邪惡的目光放在了東方大國——大清的身上。日本制定國策,妄圖通過征服朝鮮再以此為跳板覬覦中華。
1875年9月20日,日本軍艦「雲揚」號侵入朝鮮江華島附近。朝鮮守軍予以反擊,日艦乘機攻占永宗島。次年2月26日,朝鮮被迫與日本在江華島簽訂《江華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為:朝鮮開放港口,給日商提供貿易方便條件;日本在各港口派駐領事,並享有領事裁判權。這是朝鮮與日本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江華條約》
1882年8月30日,日本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其中規定:准許日本在朝鮮駐兵。這為日後中日戰爭埋下了定時炸彈。
1885年4月18日,李鴻章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簽訂《天津會議專條》。其中第三款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依照《天津會議專條》派兵到朝鮮,我們熟知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戰爭
此戰大清輸了,滿清勢力徹底退出朝鮮。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軍就已經出兵占領了漢城(首爾),驅逐親華派勢力後建立了親日政府。甲午戰爭後日本本以為能完全控制住朝鮮的,卻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對昔日宗主國失去信心的朝鮮王室為了平衡日本的勢力轉而尋求俄國的介入。本來朝鮮都要放棄掙扎了,卻在「三國還遼」事件中發現俄國比日本要強大,朝鮮閔妃(即所謂的明成皇后)迅速跟俄國建立起親密聯繫。
閔妃
俄國本來就是個攪屎棍,這種事情他們當然願意橫插一棍子。朝鮮人主動靠上來,他們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介入東北亞地區。為了清除親俄勢力,日本駐朝公使策劃日本浪人襲擊了景福宮,跳得最歡的閔妃被殺,據說浪人謀殺閔妃後還公然辱屍,最後用汽油燒了屍體。
驚慌失措的朝鮮高宗李熙也匆忙逃入俄國駐朝使館躲了一年,這期間他發布一道道詔書「大發龍威」,解散親日內閣,組織起親俄派內閣,逮捕那些親日派的大臣,看起來朝鮮高宗是要「振作」了!
李熙
躲了一年的李熙回到了王宮,回宮以後的李熙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稱帝」運動。自古以來朝鮮就是中華政權的屬國,折騰上天也不過是個王。如今清廷已經退出朝鮮,日本也被俄國人逼出了朝鮮,這正是朝鮮人民「當家作主」的好日子啊,1897年10月,李熙在群臣的「勸進」下,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李熙
朝鮮人民,哦不,應該是大韓帝國的人民歡聲雀躍,自以為找到了新主子撐腰的大韓帝國居然打起了昔日宗主國的主意,「但願朝鮮也能打敗清國,占領遼東和滿洲,獲得八億元賠償」,他們還真的這麼乾了。不過,他們被清軍打得落花流水敗下陣去。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人出人意料地敗下陣來。大韓帝國的主子看來不太牢靠,自此日本將俄國勢力徹底趕出半島。
日俄戰爭漫畫
1905年4月8日,日本內閣通過了《日韓保護協約》的草案;10月16日,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首相桂太郎、駐韓公使林權助就逼韓簽約的過程問題舉行秘密會議;10月27日,日本政府正式通過了《關於確立韓國保護權的閣議決定》,規定11月初為《日韓保護協約》簽字的最後期限。11月17日。日韓在首爾簽訂《乙巳條約》,日本根據該條約設置韓國統監府以控制韓國,標誌著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變成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
日本侵略朝鮮
1907年7月,日本逼迫大韓帝國高宗李熙禪位於皇太子李坧(純宗)。韓國被迫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約》,大韓帝國除了還有一個名字,內政、外交等全部被日本控制。
1910年8月22日,日本人不再遮遮掩掩,韓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簽訂《日韓合併條約》,規定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29日,大韓帝國亡於日本,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韓國統監府改制為朝鮮總督府,成為統治朝鮮半島的機關,朝鮮人將該事件稱為「庚戌國恥」。
日韓合併
-----------------------------------------------
圖片源於網絡。歡迎您點贊關注小編,一手更新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