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他花整月工資買輛二手自行車,而今公共自行車取代了「老夥計」

2019-10-09     株洲晚報融媒體

近日,78歲的陳瑛老人從河東出發,先是乘坐T2路公交車到達黃河路口,然後騎公共自行車到了日報社。這次,他專程來晚報講述自己與一輛自行車的故事。

花一個月工資買了輛二手自行車

歲月更迭,交通工具多元化,陳瑛的這輛自行車幾乎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功能,更多的是作為一件老物件擺在他家樓梯間。自行車已經起銹了,但結構依舊完好。車身約1米高,車子前面有個裝物品的籃子,后座、鏈條、踏板均沒有損壞。

「上點機油,還可以騎。」陳瑛笑道,當年可是花「巨資」才買回來這輛自行車。

1988年,株洲大橋開通,許多市民騎著自行車來到現場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初露頭角,計劃經濟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當時要買輛自行車,可不是想買就能買到。首先口袋裡要有錢,有了錢還不夠,還需要「自行車票」。有了錢有了票,還要排隊等候,自行車什麼時候到貨,誰也不知道。銷售點前,經常排著長長的隊伍。買到自行車後,還要及時向當地派出所登記辦證上牌。

陳瑛當時擔任株洲市前進百貨商場經理,一個月工資35元。「一輛新的自行車要150元到200元,我要是買輛新的,意味著得四五個月不吃不喝。」陳瑛說,昂貴的價格加上「自行車票」稀少,他購買自行車的願望遲遲沒有實現。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瑛得知有人出售一輛普通牌子的二手自行車。他立即找到對方,花一個月工資買下了。

「特別興奮,終於有了自己的自行車了。」陳瑛說,連續兩三天,他高興地騎著這輛自行車四處閒逛。

周末騎車走街串巷拍照片

改革開放初期,縫紉機、手錶、自行車依舊扮演著「三大件」的角色。彼時,為了方便開展工作,一些單位會添置幾輛自行車。陳瑛所在的部門有五六個同事,也配備了一輛自行車。大家都要用車時,就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距離遠近等分配使用。

這輛自行車陪伴了陳瑛30多年

有了自己的自行車後,陳瑛不再借用單位的車了。平日裡,他會騎車上下班。因為愛好攝影,周末他會騎著車走街串巷拍照片,記錄城市變遷。

1988年,株洲大橋通車,陳瑛拍攝的一張照片顯示,當時很多市民步行或者騎著自行車到現場參觀。

自行車來之不易,自然格外珍惜。陳瑛說,騎行時遇到上坡路段,因為擔心用力踩會弄斷鏈條,他會下來推著車子走;下陡坡時也會推著走,一是擔心不安全,二是會磨損剎車。有時碰到泥濘路段,愛惜車輛的他還會下來扛著車走。每年,他還會為自行車更換機油、黃油,做一兩次保養。

搬家四次都不願捨棄自行車

從1981年單位分配的40平方米房子,到如今130多平方米的江景房,陳瑛的房子面積是當初的3倍多;從1979年的月工資35元,到如今每月3000多元退休工資,陳瑛每月的收入漲了100倍。

這期間,陳瑛搬了四次家。每一次,他都會帶上這輛自行車。前兩次搬家,自行車還承擔了運輸任務。後兩次搬家,自行車則和陳瑛一家乘坐貨車住進新家。

30多年前,他花整月工資買輛二手自行車,而今公共自行車取代了「老夥計」

這輛自行車陪伴了陳瑛30多年

「家人說過幾次,要把自行車當廢品賣掉,但我捨不得。自行車對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陳瑛說,自己購買自行車前,兩個女兒出生都與單位的自行車有段緣分。愛人懷孕臨盆時,正在單位的陳瑛聽到消息後,立即騎著單位的自行車飛奔回家,小心翼翼地將愛人扶到自行車后座。就這樣,愛人坐在后座上扶著陳瑛,陳瑛推著自行車,一步步將愛人推到了醫院。

公共自行車取代了「老夥計」

2011年5月,我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正式啟用,共建成1058個租賃站點,安裝智能停車柱26000個,投放公共自行車20000輛,前3個小時免費,隨借隨還。株洲也成為全省第一個建立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城市。

因為方便和實惠,公共自行車一經投放,就獲得了眾多「粉絲」。陳瑛的自行車也在當年正式「退役」了。

這輛自行車陪伴了陳瑛30多年

兩個月前,《株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升級改造方案》公布,我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運行8年後,正在與時俱進,主動擁抱「網際網路+」,計劃用3年時間(2019年至2021年)將系統升級改造成「有樁+無樁」雙模式運營,實現「掃一掃」就能借車還車。

「昔日的自行車陪伴了我30多年,發生了太多的故事,今朝的公共自行車是一個了不起的民生工程。」陳瑛說,一輛小小的自行車,反映了老百姓從窮到富,社會從物資匱乏到物資豐盛的改變,也反映了城市的發展與成就。

說完自己與自行車的故事後,陳瑛準備回家。他在日報社租賃點取了一輛印有「中國動力谷·全國文明城」的黃綠相間的公共自行車,悠閒地騎行著。

延伸閱讀

株洲生產的松鶴牌自行車

曾暢銷全國,被譽為「小鳳凰」

1950年,新中國第一個全部國產化的自行車品牌「飛鴿」在天津誕生。1958年,上海267家小廠合併,組建成了上海自行車三廠,也就是鳳凰自行車廠的前身。幾年之後,鳳凰牌成了家喻戶曉的自行車名牌,一時供不應求。株洲的松鶴牌自行車則被譽為「小鳳凰」。

松鶴牌自行車由湘華機械廠生產。湘華機械廠於1965年5月創建,原廠址位於安化縣木子鄉。1988年7月,厂部遷至株洲。1985年,工廠生產26吋松鶴牌輕便自行車22萬輛,暢銷全國。1988年,工廠生產能力達到頂峰,可年產50萬輛自行車。1989年,工廠生產雙梁自行車,首次跨入國際市場,出口自行車1.9萬輛,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朝鮮等12個國家和地區。

松鶴牌自行車紅火時,曾發展到36個規格品種,80多種花色型號,高級無鏈條系列自行車、山地車、變速車、摺疊車等先後問世。1988年,工廠還設計製造出集充氣、防盜性能為一體的國內第一輛充氣防盜自行車。

上世紀末,「松鶴」在洶湧的商海中漸漸衰落直至消逝。


來源 | 株洲晚報

記者 | 何春林

編輯 | 譚俊傑(見習)

審核 | 匡志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VWIrm0BMH2_cNUgqu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