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東,孩子指西,父母說左,孩子偏要轉右,孩子看起來似乎就是存心在跟父母作對。如果父母堅持原則,他甚至可能倒地哭鬧,折騰不休,直到父母完全妥協,這才罷休。為什麼父母的話孩子就是不聽?是他天性頑劣,還是父母管教無方呢?
孩子為什麼會跟父母對著干呢?很多人可能都會把問題歸咎到孩子的身上,給他扣上「不聽話」的帽子,貼上「任性」的標籤,但是實際上,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錯。長期這樣管教孩子,我們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聽話一些,相反,還會讓他變得更加任性,更加「不聽話」,持續地通過這種方式來跟父母對抗,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麼,面對類似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好心情呢?如果我們嘗試改變一下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或許他就會變得「聽話」多了,「懂事」多了。孩子一般會喜歡以下的處理方式:
父母應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跟我們成人一樣需要理解。因此,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順勢誘導的處理方式
孩子是最現實的,他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強心阻止他,他就會變得更加「不聽話」。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慾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相對比較柔性的方式順著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後再幫助他轉彎。
讓孩子親身體驗
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不如乾脆停止說教。他想要那麼做,沒有關係,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那樣做的後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著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麼都不要說了,徵詢過他的意見之後,直接把飯菜撤了,並且兩餐之間一定什麼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挨餓的感覺,以後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隨便吃幾口,等著兩餐之間吃零食了。
靈活變通的處理方式
同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方式來變通處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堅持到底。換一種方式,孩子一直對抗的行為可能就會被消除,甚至還可能非常痴迷地愛上這種方式。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需「戰爭」就可以和平過渡了。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刪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關注我吧!為您提供優質的育兒知識,如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或困惑,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幫到作為父母的您們,您們的育兒之路有我相伴。感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