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的自駕游經驗你卻學不來?是成本高還是技術不行?

2020-05-18     汽車自駕游

原標題:為什麼別人的自駕游經驗你卻學不來?是成本高還是技術不行?

自從利用「地圖旅行」專欄推薦自駕游線路後,會有車友不斷在回復和私信中諮詢各種有關自駕游的問題,其中不乏有打聽花費的,例如: 這條線路自駕游一趟下來要花多少錢?

往往遇到這類問題時我只能一看而過,或者僅僅給出計算方法的提示,而不可能幫忙做出自駕游消費預算——

這不代表我無視你的提問,

而是我實在沒有辦法很準確地回答你的問題。

今天,就在這裡為大家挑選幾類有關自駕游話題進行討論,也許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梳理自駕游的頭緒。 以下觀點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自駕游的花費真的很高嗎?(這裡僅討論與自助游的對比)

當然!

當有人不假思索地回復「當然」時,那麼要考慮一下某次出行的大前提和基本要素是什麼?

舉一個栗子:

你若是僅利用周末的一天時間去了約80公里處公交線路都能夠直達的某目的地,那麼你自助游的花費構成大概是這樣的:

  • 公交車車費+門票+午餐+其它。

如果是自駕游的話,花費構成大概是這樣的:

  • 汽車使用費(自己的車可以忽略)+燃油+路橋費+停車費+門票+午餐+其它。

有關車輛行駛的費用可以估算為1元/公里(燃油費+路橋費),看起來不便宜,但是車輛的費用是可以由同車的幾人共同分擔的,這樣算下來交通一項的花費還真不一定比自助游高。因此,影響自駕游的 單位成本的因素,最主要的可能是同車人數!

再舉一個栗子:

你若是打算來一次全程約5000公里的長途旅行,那麼你的花費構成大概是這樣的:

  • 往返機票(高鐵票)+目的地交通費+食宿+門票+其它。

如果是自駕游的話,花費構成大概是這樣的:

  • 車的費用(5000元,可由同車幾人分攤)+食宿+門票+其它。

但需要注意的是,時間成本也是成本,長途自駕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由起始地點到目的地之間來回交通所需要消耗的天數(會增加食宿費);而自助游需要涉及的機票價格漲幅、車票數量限制等往往會直播影響旅行成本,但以自駕游形式外出的話,這類成本變化可以忽略不計(堵車情況是另一說)。

這樣看來,影響自駕游的總成本的因素,是目的地的距離、出行時段等。如果是一路幾千公裡邊走邊玩,那自駕游就顯得相當經濟了,所以合理的自駕游線路設計是可以提高旅行性價比的;如果僅僅是落地遙遠的某一處目的地遊覽的話,則不建議採取長途自駕游,落地自駕游反而更科學。

*旅行中的食宿成本完全因人而異,這個話題另行討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採用自駕游的方式?(這裡僅討論與自助游的對比)

其實在旅遊方式的分類上,目前只存在 跟團游自助游(含小團隊訂製游)兩大類。而自駕游屬於自助游類型的其中一種方式,僅僅是將交通工具變為了自己駕車或者落地自駕(高鐵落地+租車自駕游,飛機落地+租車自駕游)。我們通常認為比較經濟的自助游的玩法相當受追捧,但可能忽略了其中的時間成本與隨機樂趣。

先說時間成本

但凡乘坐公共運輸(尤其是目的地周邊的區域交通),就可能會受到發車周期、候車時間、始末班限制等等的約束,因此對遊覽的時間安排與精力分配會要求得比較苛刻。而自駕游幾乎可以規避這類苦惱,只要有導航服務及科學規劃遊覽線路,就可以自如地安排行程。

再說隨機樂趣

有句俗話說得好:「有錢難買我高興!」旅行本來就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活動,1000個人可能在一路上會對遇到的1001種事物感興趣。

  • 見到好的風景就可以多停留
  • 遇到有趣的項目就可以多體驗
  • 甚至途中如果有新的發現可以隨時變更行進線路

而且自駕游還有一大優勢,就是整個車就如同我們的行李艙,想買的、想帶的、想有備無患的東西,都能儘可能收納,而這一點是必須肩背手提行李的自助游的遊客需要一再斟酌的事。

自駕游的探索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僅討論國內自駕游範疇)

首先,雖然說目前公路交通等基礎建設越來越完備了,但是總有一些「好玩」的地方是不具備公共運輸及服務的,因此自駕游的優勢顯而易見。有些槓精可能會說:「我們可以到了當地找老鄉包車!」那豈不是和前面提到的「落地自駕游」的模式是一回事兒麼?只不過落地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把自己開自己的車(或者租的車)換成了搭別人開的車, 這還是在自駕游啊!只不過方向盤不在自己的手裡掌握而已。

其次,除了去往特殊的目的地能夠找到探索的情趣外,其實在通常的自駕游途中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偶遇一些人、事、物(不包括陌生人搭車),甚至在擇路的環節都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即便有時候磨難重重,那也可以視為旅行的別樣感受。

再者,自駕游的過程,完全就是人、車、路的交互體驗。開車本身就有人操控機器的一種樂趣,可能我們會在自駕游的途中分享對於車的評價、對於技術的檢驗、對於經驗的交流等等;而對不同路況,只要在保證安全前提下的自駕游,哪怕道路再曲折,當走過之後,都會收穫無盡成就感。

為什麼最近更多的人願意討論自駕游的話題?

自駕游的熱度已經在近十年逐漸升級,尤其是當私家車在城鎮家庭普及後,人們完全在以車代步之餘想要發揮更多的車輛的用途,旅行自然是首選(具體比例可以參考旅遊行業統計數據)。

  • 很多熱門旅遊景區的小車停車場面積已經遠大於大巴車停車場了
  • 很多城區配套有停車場的酒店顯然要比無停車場的受青睞
  • 旅遊企業只有更加深入地研究自駕游產品,才有可能在將來的運營中屹立不敗

由於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顯然會改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的出行計劃,而自駕游不可否認地成為了疫情沒有完全解除之前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於是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在我們「地圖旅行」的專欄下留言、吐槽:「如果去了推薦的這條線路會被隔離!」諸如此類,等等。稍安勿躁, 我們所推薦的內容不是今天才發表出來的,而且基本長期有效(至少能保證三年吧)。再說了,目前我們交流的任何自駕遊資訊及經驗,將來說不定某天你就會需要參考了呢,何懼討論?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通訊網絡的完善、數據傳輸的提速、導航服務的豐富、汽車市場的競爭…… 這些都在助力自駕游活動的發展,我們經過了漫長的摸索與磨合,終於走到了這個可以將各類技術綜合應用且體現於旅行生活的時代。

趁孩子還處於願意被你帶著玩的年紀

給他們提供足夠自由且長見識的自駕游旅行吧;

趁父母還未老去,

帶他們坐著你自己開的車出去逛逛吧。

為什麼別人的自駕游經驗你卻學不來?

前面說過的,自駕游的全過程是人、車、路的交互體驗,但 不代表人人都可以遊刃有餘地完成這輪操作。例如:

  • 要了解一定的地理、文化、交通等知識
  • 要掌握必要的汽車、戶外、安全等技術
  • 要擁有相當的經濟、情商、應變等能力

因此,在結伴自駕游的過程中最好每個人有所分工,分擔旅途中自己擅長的一部分工作,至於看導航、擇路這等「技術活兒」不必人人搶著去做,否則極有可能會引發不同意見。

旅行本身就是一個「體力活兒」,自駕游尤為凸顯,其中核心人物自然是司機(主駕),所以,不同身體素質的人對待自駕游的態度自然大相逕庭,這類問題會最顯著地體現於自駕遊行程的安排上——有些人每天開2個小時車就已經到達極限了,有些人每天開車走1000公里路還意猶未盡!另外,具有不同興趣點的人,也會為自己選擇不同的旅行線路規劃,這也就造成了自駕游獨有的一種現象:

只有最適合你(們)的自駕遊方案,

但絕對不可能有關於任何一個目的地、任何一條自駕游線路「最正確的」旅行方案。

那麼,既然沒有正確方案,我們為什麼還要十幾年來堅持出品《汽車自駕游》雜誌?為什麼還要在網絡上開闢多個帳號推薦自駕游線路及內容?其實這些都是對資訊的傳遞、經驗的分享、信息的積累,以便需要它們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將各類素材排列組合,並制訂出一份適合自己的最優自駕遊方案。

換言之,只有我們在了解了你的出行時間安排、興趣愛好、同行人結構、人車配置等等參數後,才可能有針對性地給出靠譜的、適合你的自駕游建議方案,但是這種建議也只是正常情況下的提示,途中的所有應變與調整還需要靠自己。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賜教。

文圖版權屬於原創作者,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為了保護原創作者版權,該篇只採用小圖示意,

歡迎關注《汽車自駕游》雜誌刊載的全文、美圖及地圖。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頭條號「汽車自駕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Oq-PXIBnkjnB-0zSZh8.html












世上本沒有路

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