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一個偉大的真理!它的偉大之處在於,一旦我們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就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把「不得不」改成「我選擇」,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的苦難重重這個事實,那麼我們就會釋然。
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
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面對它,你總是哭哭啼啼,還是奮勇前進?你是束手無策地哀嘆,還是積極想辦法解決,並將方法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
那麼究竟什麼是自律呢?如何才能通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這些原則並不負責,即便是10歲的小孩也能掌握,不過有時候,即便是貴為天子也會因忽略和漠視它們而遭遇失敗,甚至自取滅亡。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取決於你的態度,你要敢於面對痛苦而非逃避。對於那些時刻都想著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起不到任何作用,他們也絕不會從中受益。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我的小孩今年剛3歲,總是喜歡吃糖,而且不給糖果就會發怒,並且哭鬧。
有一天她又過來問我要糖,我這樣說道:「美美,如果你可以現在不吃糖,晚飯前我會給你兩顆糖,可以嗎?。」小傢伙掰掰小指頭,有點委屈的說道:「好的,爸爸。」事實證明,這樣教育是行的通的,3歲的小孩就可以學習這個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
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顯然忽略了這個道理。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肯定於事無補;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
逃避責任的心理趨向有時會發展到可笑的程度。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喝茶。
「哎!在蘭州,晚上沒啥事情可以干,實在太無聊了,除了喝酒,還能做什麼呢?」
我問他:「你喜歡讀書嗎?」
「喜歡啊,就是沒有時間讀書。」
「你白天上班,晚飯後,可以讀讀書啊,也是一種成長。」
「家裡有小孩,太吵了,我可沒心思讀書。」
「你家門口不是有家咖啡書屋麼,書也挺多,為什麼不去呢?」
「那些書都是暢銷書,除了心靈雞湯,沒什麼新意」
「那你為什麼不網上買呢?」
「哎,說實話吧,其實我也不怎麼喜歡讀書,我原本就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
所以,不是你不做,而是你沒有進取的心態和承擔自我升值的責任。
忠於事實
忠於事實是自律的第三條原則。如果我們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要堅定不移地遵守這條原則。
我們需要實事求是,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得心應手;對於事實了解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
- 不要逃避現實。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才能克服現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人生地圖,逐步成長。我們必須忠於事實,儘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湎於虛假的舒適中要好。
- 不要撒謊。謊言分為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黑色就是徹頭徹尾的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白色,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又隱瞞大部分真相。被冠以「白色謊言」的頭銜,不意味著脫離了謊言的實質,並值得原諒。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的越多,則越也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不必面臨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不妨以生氣為例。當我們心理上或生理上受到侵犯,某個人或某件事令我們傷心和絕望時,我們就會生氣。要正常的生活,生氣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從來不會生氣的人,註定終生遭受欺凌和壓制。必要的時候生氣,可以使我們更好的生存。
另一方面,我們受到侵犯,不見得是侵犯者對我們懷有敵意。有時候,即便他們果真有意而為,我們也要適當約束情緒,因為正面衝突只會讓處境更加不利。大腦的高級中樞——判斷力,必須約束低級中樞——情緒。
要讓心智成熟,保持自律,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舉個例子:記得我10歲那年學騎自行車,整天騎著車到處玩耍。在家附近有一段陡坡,下坡處有一個急轉彎。一天早晨,我騎著自行車飛快的向坡下衝去,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真是棒極了。加入剎車減速,必然使快感大打折扣,所以我這樣告訴自己:到了下一個急轉彎,我也絕不減速。結果悲劇發生了,幾秒鐘後,我從車上摔了出去,身上多了好幾處刮傷,自行車前輪也變形了。——這就是失去了平衡的後果。
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
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這種痛苦的程度取決於所放棄東西的規模。小規模的放棄——放棄速度、放棄發怒、放棄一次聚會,並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但放棄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則可想而知。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些時候必須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
自律,這個旅程會陪伴你一輩子,它不但是一項複雜又艱巨的任務,而是畢生的任務!
是之不才,歡迎各位關注交流!